《大会师》观后感说实话,我似乎很少看过像《大会师》这种带有历史革命色彩的电影,虽说有人可能会关注其场面的宏大,但整场电影看下来,全场静谧甚至变得很严肃。不知怎么的,我的脑海却浮现出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其实重点就在于《大会师》里面的胜利大会师和我在诗中领悟到的“喜”似乎不是那么贴切,又和我心目中那种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难”难以接近。总的来说,电影是电影,历史也只是历史,试图让历史重现的不是电影,而是当历史被遗忘,苦难再度发生的时候,因此对于《大会师》里的故事不妨以旁观者的心态看完,也许会在某个情节某一时刻激发起对真实历史的考究。那么说回《大会师》,其实就是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的故事。说来惭愧,对于会师意味着什么,如果不是询问同学,查阅了资料,或许对于大会师,真的就是平平无奇的感觉了。当然,在知道了胜利会师是长征的结束,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我想胜利会师确实意味着重大的革命意义和历史意义,但如果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种胜利大会师的“喜”其实和无数革命战士的牺牲的“悲”根本无法比拟,而电影也试图表现这一点,那一群基层战士原本也只是学生啊,虽然这只是虚构的,但我能够感受到长征之难,长征之苦。我想能从电影里感悟到现今的安稳幸福然后谨记“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也是一种收获。另外,电影展示了关于战争的部分确实很写实,作为我自然是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如今的影视剧里呈现出的战争大都很浮躁敷衍,或许是“历史”、“革命”、“战争”类的题材影响,其实这部电影最可圈可点的部分就是战争场面了,令人不仅产生对战争的恐惧与厌恶,对革命战士的敬佩与崇拜,这一点确实值得肯定。其实看完《大会师》,感触确实不是很深,或许是对于电影的理解不够深刻吧,但在看电影的期间,倒是提醒了我许多关于过去的故事。想起来季羡林老先生曾写过的一些文字,大意是他觉得在祖国最危难的十年里,他竟然在德国学习那些濒危的语种,或许在别人眼中这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贡献,将自己的十年献给了语言文化,但他却感到惭愧和愧疚,因为他更宁愿自己没有出国留学,那样就能成为革命分子,冲锋陷阵。仔细想想100年前诞生的那些名人们,经历过艰苦的境遇,难怪他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里“耐得住寂寞”有所作为。最后,胜利会师长征结束了,然而我们的征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