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冶金制造流程的演化发展规律2008提纲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中国钢铁工业的现状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方向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概述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近代(1890年)建国(1949年)以后大跃进运动(1958年)20世纪60年代初期改革开发(1978年)以后20世纪90年代后崛起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近代(1890年)1890年,兴办汉阳铁厂1900年,生铁年产量2.6万吨20世纪前期,鞍山昭和制钢所1942年,铁年产量178.7万吨1943年,钢年产量92.3万吨1949年,粗钢年产量15.8万吨,生铁年产量25万吨,占全球钢产量0.1%,粗钢产量名列全世界26位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建国(1949年)以后1950恢复生产第一个五年计划,鞍山扩建,武钢新建1957年,粗钢年产量535万吨,居世界第九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大跃进运动(1958年)曲解“超英赶美”全民大办钢铁建立一批地方中小骨干企业教训值得吸取,基础相当宝贵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自主开发冶金技术,建成氧气顶吹转炉和连铸机1965年,粗钢年产量1223万吨,世界第八文化大革命,生产起伏波动,“十年徘徊”武钢冷、热轧薄板工程开始建设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改革开发(1978年)以后新建宝山钢铁公司为代表的当代先进技术设备,老企业开始改造,整体水平得到提高1981年,武钢1700mm带钢轧机建成1985年9月,宝钢一期工程高炉投产,引进连铸机、连轧机、炉外精炼设备80年代开始与国际接轨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以“连铸为中心”90年代,结构调整1990年,粗钢年产量达到6535万吨,占全世界产钢量的8.48%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20世纪90年代后崛起产钢量迅速增加0501001502002503003504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Mt.年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粗钢消费量,百万吨138.7169.8205.8258.9292.4349.1同比增长%2.222.421.225.812.919.39粗钢产量,百万吨128.5151.0182.2222.3272.8349.4同比增长%3.6717.520.722.022.728.1•中国钢产量自96年以来已连续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人均钢产量超过了世界人均钢产量138kg/人·年•至2008年,估计产能5.1亿吨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050100150200250300350400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粗钢产量,百万吨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德国中国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20世纪90年代后崛起钢铁工业结构得到调整钢铁企业规模经济合理化布局得到优化:越来越靠近市场,越来越靠近资金密集地区,越来越靠近便于使用进口矿的地区技术经济指标提高:综合成材率、高炉利用系数、入炉焦比、喷煤比、转炉炉衬寿命、连铸比。钢材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平(板)材的产能迅速扩大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进入21世纪后呈爆炸性发展钢产量达到5亿吨,生产潜能达到6亿吨。资源、能源现实矛盾日趋突出环境保护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结构调整的需求迫切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的概念逐步被接受并实施新建具有三大功能的沿海大型钢厂01234567891011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 GDP万亿投资亿元钢材消费亿吨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原因“以连铸为中心”的技术进步和推广(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开发、推广和集成,生产流程的优化)关键技术:钢厂生产流程中技术关联度大,对结构影响力大的技术。共性技术:指绝大多数钢厂都用的上的先进技术或实用技术。连铸工序是影响当时中国钢厂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能耗、成本等主要指标的关键工序,由此确定了“连铸为中心”的生产技术方针。0204060801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年份炉外精炼比(%)连铸比(%)吹氩喂丝比(%)吹氩喂丝比连铸比炉外精炼比——钢的综合成材率提高了约11个百分点(当然,其中也有连轧技术的贡献因素);——转炉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利用系数快速增长。特别是中、小转炉的利用系数从1990年的26.64t/(t•d)至1999年提高到53.08t/(t•d),实现了成倍增长。——快速淘汰了初轧机、开坯轧机,同时大批横列式棒、线材轧机也相应失去了竞争力而被改造成连轧机;——铸坯热送、热装等工序结构性调整,出现相应节能效果;——自1996年全国连铸比超过50%并出现一批全连铸炼钢厂的模式后,平炉-模铸工艺被迅速淘汰,到2001年底中国钢铁工业彻底淘汰了平炉。6项关键—共性技术①连铸技术②高炉喷吹煤粉技术③高炉一代炉役长寿技术④棒、线材连轧技术⑤流程工序结构调整和节能技术⑥转炉溅渣护炉技术国际矿产资源和废钢资源的促进作用一批先进工艺、装备的国产化与单位产能投资额的降低有效投资与技术进步战略的有序结合,生产技术—经济—协同效应钢厂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52年氧气转炉出现,推动了钢铁联合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大型转炉的完善和成熟,促进了高炉大型化和以宽带热连轧机为代表的各类轧机的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和高速化。直至石油危机发生为止,各类钢厂均以模铸-初轧机为核心,往往构成板、管、型、棒、线产品均能生产的“万能”钢厂,追求1000万吨级的超大规模。钢厂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73~1989年,由于连铸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全连铸生产体制的实现,导致了模铸-初轧(开坯)体制的彻底被淘汰,钢厂向节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钢厂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89年,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在Nucor公司成功投产,钢厂生产流程趋于“紧凑”,新一代“紧凑型”钢厂模式得以在工业生产上应用。钢厂发展阶段钢厂生产流程在逐步由间歇型生产向连续/准连续型生产过渡,工艺流程不断紧凑化。准连续化/连续化、紧凑化和产品专业化将是钢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钢厂生产流程的变化导致了一代又一代钢厂模式的演进,并直接影响钢厂产品结构、合理规模、吨钢投资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从整体上研究钢厂生产流程的发展方向,对钢铁工业的生存和发展显得益发重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