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华夏五千年文化在,则国家在;文化亡,则国家亡!文化之自信,乃是国家之重器,民族之脊梁!文化伴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增长而产生,它根植于每一个人的脑海最深处,是人类代代相传的最核心的部分,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根本。如甘冽佳酿,久而弥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更有理由自信,我们有资本自信。若是有人认为看不到方向,我们不妨深入发掘一下我们生活中隐藏着的民族文化。从个人的一生说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先有《三字经》、《弟子规》指明一块块璞玉的雕琢过程,而后又有《幼学琼林》、《增广贤文》教稚子读书说话。择时而富家子弟入私学,寒门学子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皆拜读圣人呕心沥血,教化众人之作。品位《山海经》之光怪陆离,观夸父逐日,习不懈与奉献;读精卫填海,得坚持与坚守。置身春秋战国,望百家争鸣,看百代兴衰。《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战国策》、《墨子》、《管子》、《韩非子》一代代先贤于书中对后代谆谆教诲,学得儒家为人之伦,丧葬之礼,君子六艺,中庸之道;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兵家锐意进取,忠君社稷;纵横家纵横捭阖;墨家仁爱非攻;法家依法治国……拜读唐诗宋词,体味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豪美壮阔;“望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之相思断肠;“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之神采飞扬;“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之豪气干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忧国忧民;“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之后宫哀怨。而后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五十知天命,不断修身,齐家,方能有治国,平天下之才。或少年得志,金榜题名,大展宏图;或大器晚成,老而弥坚,志在千里。都为了心中根植的一份文化追求与文化自信不断努力追寻着。这,就是一个人的才华缩影,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是一个人的力量源泉!一环环紧紧相扣的铁链,能拉动千斤艋舺。一个个时代、原生与现代、各行各业的文化底蕴,才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所在。炎黄时期,神农炎帝遍尝百草,发明农具,以一己之力为后世医药学与农学奠基;轩辕黄帝造指南车,大战蚩尤,安定百姓,增强了部落凝聚力与自信心。舜身体力行,以孝示国,构成民族文化核心。大禹治水,人力胜天,增强了民族的生存自信。三皇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公天下”意识。夏商周三代,中国是松散邦联制、联邦制的统一。春秋伊始,对这种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的不满,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自此,那时的中国进入了重新探索新的国家形式的历史阶段。到了战国时代,社会对松散分治的诸侯制的危害已经有了普遍的深刻的认识,“天下向一”的思潮开始形成。当时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经就“天下向一”有过分析论述。战国的历史实践也趋向于统一的发展,天下由春秋时代的数百个诸侯国,渐渐兼并融合为三十余个诸侯国,又渐渐兼并融合为七大诸侯国。春秋战国时代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诸子百家争鸣并争先投入治国实践,是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遗产,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文化自信部分之一。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是,春秋战国500余年,变法运动一浪接一浪向前推进,从来没有中断。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创造了战国时代法治文明,使秦国不断强大,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中国文明的统一。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思想大爆炸,是人类古典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原典大创造现象。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进入汉代,政体的传承基本稳定下来,直至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清。国家政治的相对稳定,促生了下至平民,上到王侯的各行各业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发挥过人智慧,不断改进农耕,纺织,造纸,火药,中医药,服装装饰,陶瓷,三彩,玉器,翡翠,钱币,商业,饮食行业技术,诞生出许许多多的学问与技巧,以一种不断创新的态度一度领先了世界的潮流,但是明清王朝的固步自封,让我们的民族从先进到落后,面临了巨大的危机。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将近三千年。在这近三千年中,每个时代都有巨大的文明跨越,都有强烈的文明创造精神,都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巨大发展,直到我们建立了伟大的统一文明的国家。惟其如此,原生文明是我们文明跨越的根基,原生文明时代是我们今天可以谋取文明跨越经验的最重要历史时期,是我们不断自信发展的文明力量源泉。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绵绵不绝的文化创新力。现在,走向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仍需要对于途径进行不懈的探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当前中国价值体系体现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落后与先进等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强烈地冲击我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因此,要从信仰、道德、群体、政治、自然、民族、国际等方面深化我们对中国核心价值的理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鼓励文化创新,追赶时代潮流。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新。创意、创造、创新,是将中国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最佳方式。在进行文化创新中,要在传统文化资源中,融入新时代的元素,使文化产品能够与时俱进,让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能够激发创新意识、保护创新企业产业的政策措施,为各个领域的文化创新提供条件。3、打造文化精品,丰富文化产业形式文化的发展以文化精品为支撑,文化的繁荣以文化精品为代表。文化精品在意识形态上能够让人在情感上敬仰、悦纳,又能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心灵的感染、哲理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使人的思想情感发生变化。我们要用高雅、健康、进步的文艺作品来宣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当代文化,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觉,进而形成文化自信。在文化软实力大比拼的今天,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坚定文化自信的中华民族,无疑是霸主的有力竞争者。我们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既要学习先民创新进取的精神,又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创新下去。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华夏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