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第9课诗歌与小说1.有学者指出:《诗经》里的“国风”作为民歌,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由此可见,“国风”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诗情画意D.雅俗共赏解析:《诗经》里的“国风”作为民歌,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现实主义,因此选B项。答案:B2.“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这段文字的创作文体属于()A.楚辞B.唐诗C.宋词D.元曲解析:楚辞想象力丰富,其作品带有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A项符合题意。答案:A3.汉武帝时代的赋以气势恢宏、辞藻华丽为特征,这反映出的本质内容是()A.社会动乱与经济凋敝B.国力的强盛C.豪迈奋进的时代精神D.宏阔广大的文人气度解析: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国力强盛,因此体现在汉赋上呈现出气势恢宏的特征,故B项正确。答案:B4.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A.孟浩然B.杜甫C.李白D.王维解析:结合材料中信息“盛唐”“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反映的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艺术,符合上述特点的是李白。所以答案选C。答案:C5.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2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D.通俗化的发展趋势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其内容出现通俗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材料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材料三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明清小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评价使用的文学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繁荣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小说的特点,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答案:(1)原因:唐朝的统一和巩固;科举制的推行;封建经济繁荣;对外政策的开明;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2)文学形式:词。原因:封建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科技的高度发展;词比较适宜抒发感情。(3)特点:包容性、世俗化、创造性。说明问题:我国古代文学总的发展趋势是市民化(大众化)、通俗化;古代文学形式之间不断继承并发展。3[基础巩固]1.“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这段文字有可能出自下面的()A.《诗经》B.《楚辞》C.《全汉赋评注》D.《宋词》解析:本文出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从题干信息看,它以夸耀的笔调描写了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在写作上,它充分体现了铺张夸饰的特点,规模宏大,歌颂了统一王朝的声威和气势,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答案:C2.她是诗歌的一种,是和乐的歌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她”是()A.北方民歌B.骚体C.宋词D.明清小说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歌词”“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一代文学之盛”即可判断为宋词,故C项正确。答案:C3.有文学家评论古代某词人时说,从整体创作风格看,他的词是儒家文化中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英雄人格意识的现实表达。该词人是()A.柳永B.李清照C.辛弃疾D.李白解析:李白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排除D项;柳永、李清照属于婉约派,创作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不符合材料内容,A、B两项排除;辛弃疾属于豪放派,词中充满了一种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热切盼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故选C项。答案:C4.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4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说明元曲通俗易懂,面向大众,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因此选A项。答案:A5.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D.《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解析: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等级名分,同时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主张忠孝,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体现了明清小说反传统的特点,故均排除。答案:C6.有学者对明清四大长篇小说进行排序,排在第一的是《红楼梦》,排在第二的本质上是一个寓言,那些妖魔鬼怪,全是象征性的存在。属于“排在第二”的著作是()A.《三国演义》B.《聊斋志异》C.《西游记》D.《水浒传》解析:《西游记》中塑造有大量的妖魔鬼怪,象征着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西游记》是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之一,故C项正确。答案:C7.明清时代,大量以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A.白话文开始兴起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解析: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的扩大,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大,C项最符合。答案:C[能力提升]8.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A.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5B.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演变。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平民化、通俗化,这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有关,故A项正确。C项是技术因素,D项说法正确。伦理纲常是封建统治基础,尤其是宋代理学出现,强化了伦理纲常,故B项不正确。答案:A9.“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这首古代著名诗歌()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C.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解析:题干中诗歌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由此可以判断出自《诗经》,再由“食我农夫”可知A项符合题意。答案:A10.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扩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因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宋元时期”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作品,A项出现在战国时期,B项出现于春秋时期,D项出现于清朝,C项是元杂剧。答案:C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材料二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闻一多《说唐诗》材料三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而宋世制禄丰厚,坊间歌妓又出于自身利益而出金资助词客,这种物质力量的推动势必成为词集刊行的有效保证。——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6材料四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赋”是怎样的一种文体。(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闻一多的“诗唐”找出依据。(3)材料三的作者认为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小说取材的特点。综合四则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呈现了怎样的趋势。解析:第(1)题,只要回答汉赋的特点即可。第(2)题,从唐朝诗人、诗作及文学发展阶段三方面回答。第(3)题,从思想、经济、社会阶层变化三个角度进行概括。第(4)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清小说关注社会底层,题材广泛;“发展趋势”可从文学作品的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等角度分析。答案:(1)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2)诗歌到唐朝时发展到鼎盛阶段,名家辈出,作品极为丰富。(3)理学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4)特点:关注社会底层,题材广泛。趋势: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