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国学《中庸》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酒泉市新苑学校学科教学设计国学《中庸》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介绍《中庸》的整体精神和文体的框架结构。2、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教材。【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相关资料,初步感知《中庸》的含义。2、通过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教材。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二、用相关资料《中庸》进行简要的介绍1、相关的文学知识古代教育理论专著----《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一词源出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可见,“中庸”在孔子那里被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至于“中庸”的具体含义,我们多从朱熹的说法:“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凡常之理。”也就是说,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处。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道理。2、介绍《中庸》的作者(1)《中庸》的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三、《中庸》的思想“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庸”,有常道、平常等意。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它的含义是《中庸》的主题,即以天人合一为立论基础,通过论证“天”、“性”、“道”、“教”之间的关系,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至诚至善、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以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境界。四、了解《中庸》文体的框架结构酒泉市新苑学校学科教学设计《中庸》全书共有三十三个章节。《中庸》首章只有109字,但《中庸》全书共有三十三个章节,大多数的人总觉得這些章节看起来好像都不相关似的,其实这三十三章结构井然,它的每一个章节,都是根据第一个章节中109个字的经义所衍生出來的。五、浏览教材,初步感知六、小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一章的内容。2、理解“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意思。3、积累文言知识,把握第1课的意思,理解“中”、“和”的意思。【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二、简单介绍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三、简单介绍《中庸》第一章,了解这一章的主题思想。第一章是全篇的主题,正面提出了“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四、诵读训练1、播放《中庸》第一章的朗读视频,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2、学生自由朗读。3、学生齐声朗读。4、学生分小组朗读。五、,理解重点词语。1、小组合作理解第一章的重点词语。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六、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一章所阐述的意思。七、师补充资料。(古人对中庸主题思想理解的资料)八、尝试背诵。九、学以致用。学生分小组讨论: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在生活中怎样做到不偏不离,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三课时第四课君子时中【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主要句子。2、借助译文,了解《中庸》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大体内容,理解酒泉市新苑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文中表达的思想,然后师生交流探讨。3、感悟文中所讲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指名学生朗读。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板书课题二、初步感知,听读1、出示原文,教师范读。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3、学生跟录音试读。三、再次感知1、说说应该怎样去读?2、分小组讨论回答。3、指名学生诵读。4、评议。四、教师指导朗读1、教师领读。2、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4、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分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5、指名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6、全班齐读。五、检查朗读,感悟文意1、指名朗读。2、学生自由说理解。3、小组讨论。4、全班交流。5、师出示译文并小结。6、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两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六、讨论交流,理解文意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七、总结背诵: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第四课时第六课过犹不及第七课道其不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2、以学生朗读为主,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3、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幻灯出示,带拼音读)2、教师范读。3、正音。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3)学生齐声朗读。(4)老师范读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三、整体认知四、理解文句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3、小组交流五、拓展六、谈感受酒泉市新苑学校学科教学设计七、强化记忆,熟读成诵1、摘抄文中名句。2、学生练背。3、指名背诵。八、课堂总结第五课时第八课执两用中【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2、先阅读后赏析。3、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幻灯出示,带拼音读)2、教师范读。3、正音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3)学生齐声朗读。(4)老师范读,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三、整体认知四、理解文句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隐恶扬善,执两用中”的理解。隐恶扬善,执两用中: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困难之一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见识。困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又感叹呢?五、拓展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酒泉市新苑学校学科教学设计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譬如说,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应自暴自弃;既要追求理想,又须面对现实。联系生活讨论:生活中隐恶扬善,执两用中有何重要的意义?六、谈感受你认为舜帝是个怎样的人?七、强化记忆,熟读成诵1、摘抄文中名句。2、学生练背。3、指名背诵。第六课时第九课泽中持守第十课得善服膺第十一课中庸难能【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2、以学生朗读为主,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3、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幻灯出示,带拼音读)2、教师范读。3、正音。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3)学生齐声朗读。(4)老师范读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三、整体认知四、理解文句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3、小组交流五、拓展六、谈感受七、强化记忆,熟读成诵1、摘抄文中名句。2、学生练背。3、指名背诵。八、课堂总结第七课时第十二课和而不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2、以学生朗读为主,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3、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教学过程】酒泉市新苑学校学科教学设计一、复习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2、解释: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二、新授。1、学生自由朗读(幻灯出示,带拼音读)2、教师范读。3、正音。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3)学生齐声朗读。(4)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5)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5、整体认知6、理解文句三、整体认知四、理解文句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3、小组交流五、评析。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君子之强的精神向度与价值操守:“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