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驾六博物馆讲解词一展厅讲解词大家好,欢迎参观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博物馆占地1700平方米,分为两个展厅。在第一展厅王中我们将通过王城寻踪、王陵探秘、礼乐文明,三个部分向大家展示《东周洛阳文明展》王城寻踪在中国历史上众多的朝代中,周朝是最漫长的一个朝代,绵延长达将近800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在今陕西西安的西南部,历史上称为西周。西周只经历了200多年短暂的繁荣便走向衰落。公元前771年,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犬戎攻入镐京,幽王被杀,西周结束。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他就是周平王。由于当时镐京残破,犬戎不断的侵扰,频发的干旱,地震,地裂等自然灾害,迫使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秦、晋、郑等强势诸侯的护卫下,东迁国都于洛邑,开始了中国历史上长达515年的东周时期。史学界把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大时期。从平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从周元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代。“王城”是周平王东迁之后逐步修建起来的一座新的都城。它是周平王至周悼王及周赧王共14王的都城所在,沿用时间达300余年(周敬王至慎靓王共11王皆居成周城)。列国争霸,群雄逐鹿,是中国历史步入春秋战国时期最突出的特征。虽然说“礼崩乐坏”的形势下,列国中很多的都城规模超过王城,但王城作为“天子”之都,仍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在列国都城中享有最高的规格。关于东周王城的规模、布局、演变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但因历史久远,昔日壮观的景象如今却荡然无存,不见踪影。20世纪50年代,文物工作者根据文献记载在今王城公园一带、涧河两岸进行了全面勘察和发掘,并在涧河东岸的小屯村发现了汉河南县城遗址,进而根据汉河南县城与东周王城的沿袭关系,以河南县城为基点,找到了沉睡地下2000多年的东周王城遗址,摸清了东周王城的具体位置、范围和布局。勘察表明,东周王城城墙始建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曾多次修补。到西汉后期,整座城池开始荒废。《管子乘马篇》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上,必于广川之中,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为了防旱防涝,国都的选址必须关注地理环境。东周王城的地理位置,北依邙山,南傍洛水,选址符合地理环境的要求,足见设计制造者之用心。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得知,东周王城城市面积约为九平方公里。城市平面略呈方形。王城的西北角在今天东干沟村北,东北角在今天的洛阳火车站东约一公里,西南角在今兴隆寨村西北,东南城角被洛河冲毁。今五女冢村附近地势较高,城墙遗迹保存较好,直到今天,地面上仍能看到残存的东周王城城墙。《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建城邑,修筑边长九里的方形城制,每边三个门,共十二门。每座城门均有三个通道,城内设经、纬大道各九条。王宫建在中央大道上,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神坛社稷,前面建有殿庭,后面建有商贸市场,这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者们设想的营建都邑最理想的蓝图。这种《周礼》中记载的理想化的建筑布局与考古勘察发掘的周代都邑遗址并不一致,但它仍对后世都城的设计和营造具有深远影响。城市内分为四大功能区。城址西南部为宫殿区,其东为粮窖区,西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东部为陵墓区。宫殿区位于王城遗址的西南部,今瞿家屯一带,北至行署路,东至涧东路这一区域内。1959年在瞿家屯一带发现了一处东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基址附近出土有大量东周时代的板瓦、筒瓦、和各种形式的饕餮纹、云雷纹瓦当,这些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结构坚实,制作精美,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为后世建筑材料的生产发展提供了借鉴。这里应该是东周王城内一处重要的宫殿建筑区。考古发掘表明东周各国的城市建设都已具备了用水、排水等公共生活设施。2004年在洛阳盛世唐庄的东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群中,发现了筑城时修建的排水和取水设施。仓窖区位于宫殿区东南,自70年代以来,在这里勘探到粮仓80余座,考古发掘其中20余座,这些仓窖排列有序,东西成排,南北成行。《考工记》中记载:“囷窌仓城”。囷,是指圆仓,窌,指的是地窖。发掘的仓窖均为口大底小的圆形,口径及深度都在十米左右,这与“囷窌仓城”的记载是相一致的。这批仓窖兴建于战国中期,沿用至西汉初年,是我国保存下来最早的大型地下粮仓,对研究战国时期储粮管理制度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有重要的价值。在任何一种文明中,城市生活的发展都必须依靠工商业。周都洛邑是一个典型的工商业城市。东周时期,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代表的都市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王城遗址内的西北部,在这里发现大规模的烧制建筑材料、日用陶器、坩埚和随葬明器的窑场,附近还发现了制骨作坊、制玉制石作坊、铸铜作坊等。这些表明王城遗址的西北部,是周王城的手工业作坊区。在王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青铜器铸造青铜器铸造技术代表那时候的最高工业成就。在王城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众多工艺精湛,美轮美奂的青铜器。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各个时期的青铜器风格上却是各有千秋。商代青铜器重在纹饰,周代青铜器贵在铭文,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巧在工艺。青铜器的铸造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浑铸、焊接、熔铸,透雕、镶嵌、鎏金工艺的结合使用,使这时期的青铜器制造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在铁器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刻,青铜时代走向了最后的高峰。战国时期礼器减少,实用器增多,纹样趋于写实。青铜器从礼乐器、兵器的铸造扩大到了车马器、铜镜、钱币、带钩等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的制作。青铜嵌错工艺是指在铸好的铜器上镶嵌其它物质材料做成的丝或片,再用错石把铜器表面磨错平整,构成纹饰或文字,使器物更富有魅力,绚丽多彩。1979年西工区小屯村出土的错金银铜鼎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这件鼎由盖和身合成扁圆球形,以三个兽蹄为鼎足。您看,顶盖的中间有一个铺首衔环钮,钮旁有对称的一对鎏金蟾蜍作为装饰,在鼎口沿一侧有一极为少见的短管流,两侧为附耳。整个器物不仅纹样图案对称工整,而且金银镶嵌的和谐华丽,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历来为贵族所享用,也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蟠龙纹铜方壶和方格纹铜罍是盛放酒的器皿,是古人在祭司和举办大型欢宴时使用的。这件蟠龙纹铜方壶长颈、垂腹,长方形口,上带壶盖铸造成盛开的莲瓣形,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颈腹部有蟠龙纹,腹两侧有对称的兽头。器形高大,纹饰精美,结构严谨精巧,制造工艺繁缛。带钩是古代用于扣系腰带的钩。其形体以钩钮连体为特征。相当于我们今天使用的皮带扣。当时的人们穿的都是宽袍大服,衣服需要束系,战国经秦汉时代,带钩使用极为普遍,带钩的钩面一般都有精美的纹饰,这件带钩就使用了错金银工艺。庄子说:“满堂之座,视钩各异。”钩挂在革带上的样式各式各样,应当也是主人身份的象征。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铜鉴,就是青铜镜子。这是一件东周时期的透雕夹层铜镜,我们看到的是铜镜的背面。中国最早的青铜镜出土于甘肃省和青海省的齐家文化遗址中,距今有四千年前的历史。从齐家文化经过商代到西周,中国铜镜始终处在原始状态,形体小,制作粗陋。到了东周时期,青铜镜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铜镜的性质和花纹已经规格化,形制多为圆形,少数为方形,镜背的花纹精致。您看,这件铜镜的透雕纹饰就十分的精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东周时期铜镜。早在西周时期,洛邑已经设有“泉府”作为中央金融管理机。到东周时,管理体系和制度已经完备,金属铸币已经普遍流通。春秋之际,随着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商业有了较大的进步。贸易往来频繁,货币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空首布,是最先得到广泛流通的金属货币。它是一种仿制青铜铲而制成的铲型货币,在东周时期空首布一直流通于洛阳,目前洛阳已发现5000余枚。布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达的标志,洛阳大量出土的货币,说明洛阳商业的发达,和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东周时期下层贵族和上层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铜礼器的陶“礼器”随葬。在各地发掘的大量战国小型墓里,随葬品甚少,却都有着一组仿铜的陶器,如我们面前的陶鼎、陶豆、陶壶。东周时期的陶器陶质细腻,造型庄重,华丽而着眼于实用。这是三件彩绘陶器。把天然的矿物质颜料渲染在已经烧制好的陶器表面上,不再经过二次烧制称之为彩绘陶器。东周时期的彩绘陶器,往往是在一件器皿上使用多种色彩,用色大胆,构图对称平衡,装饰性很强。这件彩绘陶壶颈部和腹部布满了几何云纹,肩部有两个铺首衔环的兽头,前后有两对长着华丽羽毛的凤鸟。它在当时是用来盛水盛酒的。而这一件彩绘陶豆主体纹饰是两条变形的夔龙纹,龙身为黑底着绿色圆点纹,有几组红色彩带缠绕龙身。特别是龙头为绿色,尖角、呲牙、吐舌。同一件器皿上,红绿搭配,着色大胆,色彩鲜艳。这组彩绘陶器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的掩埋磨砺使它的色彩、线条已经显得暗淡、斑驳,作为东周时期的彩绘陶器,作为那个遥远年代的艺术品,它们都显得弥足珍贵。王陵探秘这些珍贵的文物大多出土于东周时期的墓葬。五十多年来,洛阳发掘清理了数以千计的东周墓葬。考古学者门对东周时期的墓葬形制,丧葬制度等等都有了较为详实的了解。东周的25位天子,死后也都葬在了洛阳,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史籍记载的不确切,关于东周陵区的定位,王陵的确定,丧葬习俗、陵寝制度、等等问题一直难以明确。随着上世纪20年代金村大墓、50年代西小屯“甲”字形大墓、本世纪初27中学“亚”字形大墓、王城广场大型车马陪葬坑等一系列的重大考古发现,加之专家们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关于东周王陵的疑团已经基本明确。专家们把东周王陵按地域分为王城、成周、周山、三大陵区。王城陵区是东周王陵最重要的陵区,位于东周王城的中部及东南部。王城陵区内大量的考古工作,获得了丰富的考古资料。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最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有了墓葬,目前发现的商周墓葬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组合,都反映出墓主人的生前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财富。商周时期,中小型墓葬没有墓道,这时期墓葬的形制为“竖穴土坑式”。目前,发现的带墓道的大型墓葬从形制上可分为三类:南边一条墓道的墓葬为“甲”字形墓,南北两条墓道的墓葬为“中”字形墓,东西南北各有一条墓道的为“亚”字形墓。2001年,洛阳市27中学校院内,发现清理了一座大墓。墓葬东西南北各有一条墓道,朝南的这条为主墓道,长约30米,墓室为夯土结构。这种墓葬的平面形状和汉字中繁写的“亞”字相似,考古学上称其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墓葬在形制上,是竖穴土坑墓时代规格最高的墓葬,这是目前洛阳只发现的唯一一座“亞”字形墓。这座墓葬在发掘时,曾被多次盗扰,在残余的随葬品中,出土一件青铜鼎和一件青铜鬲,青铜鼎上发现铭文,“王作宝尊彝”。铭文中清晰的“王作”字样,说明这是天子的使用器。这座墓葬特殊的形制,有铭文的器物,一起证明了这座偶然发现的墓葬是东周时期某位天子的陵墓。学者们从出土器物分析,这座墓的年代为春秋初年,迁都洛阳的周平王在位时间长达51年,所以有学者大胆推测,这座墓葬的主人很有可能就是东周时期第一位天子----周平王。2002年,洛阳市规划修建周王城广场,考古工作者在近1.7万平方米的区域内进行文物普探。共发现东周墓葬397座、陪葬坑18座。除了两座墓为带墓道的大墓外,其余的都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专家们按照墓室大小,将发现的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墓室长度超过4米的墓为大型墓葬,共清理7座;墓室长度在3—4米的为中型墓,共清理79座;墓室长度小于3米的为小型墓,共清理108座。模型展示的是中区190号墓。这是一座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土坑积石墓,墓室经过很多次的盗扰,我们在在墓室的北部,西部,中部,南部都发现有盗洞。这座墓室口部略大,墓口长6米宽5米,墓底长5.5、宽4.76,墓室深11.7米。墓室墓壁稍斜,在距现在地表深12.3米处,出现椁顶板痕迹,铺满整个墓室,椁顶板的中部凹陷。从朽痕看,椁顶板至少有18块,每块宽度约为0.35米。木椁是古代墓葬的构造形式之一。在商代墓葬中已有发现,战国和西汉时期非常流行。商周时代的墓葬,由地面垂直向下开掘一块长方形土圹作为墓室,墓室内放置葬具。葬具使用上则是棺椁并用。用木材构建成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