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根据细胞分布和动力学特点,粒细胞可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1.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2.成熟池:包括晚幼粒细胞核杆状粒核细胞,失去分裂能力。3.贮备池:包括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成熟粒细胞贮存于骨髓,在贮备池中停留3-5天。4.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岁血液而循环。5.边缘池:进入外周血的另一半成熟粒细胞,粘附于微静脉血管壁。血沉测定(魏氏法)注意事项有哪些?(1)采血后在室温下必须2小时内测定(2)室温保持18~25℃,否则需注明、校正。(3)血沉管必须清洁干燥;(4)血沉管内径应标准(2.5mm),必须垂直放置,避免阳光直射、移动和振动。(5)混合需均匀,吸血量准确,准时读取数值。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分为1.生理性增多:年龄变化;日间变化;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妊娠与分娩等。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等。3.异常增生性增多: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某些感染如伤寒等;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慢性理化损伤如长期服用氯霉素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等;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等。简述红细胞直方图在贫血中的初步应用。1小细胞性贫血:RDW正常,红细胞主峰左移,红细胞分布在55-100fl,波峰在75fl处,基底较窄,为小细胞低色素均一性图形,见于轻型地中海贫血。RDW轻度增高,红细胞分布在55-100fl,主峰左移,波峰在65fl处,为小细胞低色素和细胞不均一性图形,见于缺铁贫。RDW明显增高,红细胞显示双峰,小细胞峰明显左移,波峰在50fl处,大细胞峰顶在90fl处,基底较宽,为小细胞低色素不均一性图形,见于铁粒幼贫。2.大细胞性贫血:RDW正常,红细胞分布在75-130fl,红细胞主峰右移,波峰在100fl处,为大细胞均一性图形,见于再障。RDW轻度增高,红细胞分布在75-150fl,主峰右移,波峰在105fl处,为大细胞色不均一性图形,见于巨幼贫。RDW明显增高,红细胞峰右移,显示双峰,以100fl处为主,为大细胞不均一性图形,见于巨幼贫治疗初期。3.正细胞性贫血:RDW正常,红细胞分布在55-110fl,波峰在88fl处,为正常红细胞图形见于急性失血。RDW轻度增高,红细胞分布在44-120fl,波峰在80fl处,为红细胞不均一性图形,见于纤维化。RDW明显增高,红细胞分布在40-150fl,波峰在90fl处,为红细胞不均一性图形见于营养不良。如何利用红细胞三个平均指数进行贫血形态学分类?何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该病的抗体有哪两种?分别用何试验检验?诊断本病最有意义的试验是什么?ABO血型鉴定的原理及血型鉴定操作时注意事项。原理:常用盐水凝集法检测红细胞上存在的血型抗原,以及血清中存在的血型抗体,依据抗原抗体存在的情况判定血型。注意事项:1.所用器材必须干燥清洁、防止溶血,凝集和溶血的意义一样。为避免交叉污染,建议使用一次性器材。标准血清从冰箱取出后,应待其平衡至室温后再用,用毕应尽快放回冰箱保存。2.加试剂顺序:一般先加血清,然后再加红细胞悬液,以便核实是否漏加血清。3.虽然IgM抗A和抗B与相应红细胞的反应温度以4℃最强,但为了防止冷凝集现象干扰,一般在室温20℃-24℃内进行试验,二37℃条件,可使反应减弱。4.幼儿红细胞抗原未发育完全、老年体弱者抗原性较弱,最好采用试管法鉴定血型。5.玻片法反应时间不能少于10min,否则较弱凝集不能出现,造成假阴性。6.正、反定型结果一致才可发报告。7.反定型法: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血型抗体可减弱或消失;血清中存在自身免疫性抗体、冷凝集素效价增高等均可造成反定型困难;新生儿体内可存在母亲输送的血型抗体,且自身血型抗体效价又低,因而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不宜做反定型。简述ABO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中常见错误。1.分型血清方面的原因:自制分型血清抗体;患者纤维蛋白原增高或为异常蛋白血症;患者输入了高分子血浆代用品或静脉注射造影剂等药物;血清中可能存在的不规则抗体;婴儿尚未产生自己的抗体或有从母亲获得的血型抗体;老年人血型抗体水平下降;2.红细胞方面的原因:用近期内输过血的患者血液做对照红细胞;患者红细胞被大量抗体包被;红细胞膜有遗传性或获得性异常;抗原变异;血清中有高浓度血型物质;红细胞被细菌污染;嵌合体现象;3.操作方面的原因:操作器材(污染等);红细胞与血清比例和离心(不当);溶血现象;试验温度(过高假阴性);信息记录差错。何谓血型?ABO血型系统检测的主要临床意义?血型:意义:1.输血,选择血型相同的。2.新生儿溶血,血型不合引起溶血。3.器官移植,受者与供者要血型相符。简述蛋白尿生成原因及机制。1.肾小球性蛋白尿:因肾小球的损伤而引起的蛋白尿。包括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2.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受到感染或中毒损伤后,肾小管近曲小管段对肾小球滤过液中的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3.混合性蛋白尿:只肾脏疾病时,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而产生的蛋白尿。4.溢出性蛋白尿:血液循环中,出现了大量以中、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的异常蛋白质,经肾小球滤过后,原尿中的含量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最大能力,而大量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的蛋白质。5.组织性蛋白尿: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蛋白质、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以及肾脏组织炎症,或受药物等刺激泌尿道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等,进入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6.生理性蛋白尿:机体剧烈运动、发热等生理状态时,导致暂时性、轻度的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卧位尿蛋白阴性,起床获得或站立过久后尿蛋白阳性)7.偶然性蛋白尿:又称假性蛋白尿,不伴随肾脏本身的损害。由于偶然因素尿液中混入了血液、脓液等导致尿蛋白阳性。隐血试验的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原理:1.化学法:利用血红蛋白中的含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作用,其可催化分解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新生态氧因氧化能力较强,可氧化色原物而使之呈色。2.免疫法:临床意义:消化道疾病如消化道溃疡,药物对胃粘膜的损伤等,粪便隐血试验常为阳性。消化道溃疡经治疗后粪便颜色已趋正常,单隐血试验阳性仍可持续5-7天,隐血试验转为阴性可作为判断出血完全停止的可靠指标。隐血试验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普查的一个筛选指标,其连续检测对早期发现结肠癌、胃癌等恶性肿瘤有重要的价值。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为哪些?确认细胞不能单凭一、两个特点下结论,应综合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的形状、染色质结构、核仁、胞质着色和颗粒等条件全面分析判断;各系统的原始细胞虽各有特征,但极相似,甚难鉴别,除应做相应的细胞化学染色外,也可根据伴随出现的幼稚细胞或成熟细胞,推测原始细胞的归属;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不论其来源如何,应统一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阶段计算;在特殊情况下,光学显微镜下个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甚难鉴别。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可归于红细胞。介于淋巴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细胞亦归为红细胞;若确诊为浆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则应将这些细胞随确诊而划分其归属;实在难以确定类型的细胞,可列为“分类不明细胞”。应通过细胞化学染色、骨髓病理、电镜或集体读片等方法弄清楚类别,或作形态描述记录等,以待进一步明确。简述过氧化酶染色的原理及临床意义。原理:血细胞内的过氧化酶分解双氧水,释出初生态氧,使无色联苯胺氧化成蓝色联苯胺,后者进一步变成棕黑色化合物,沉着于胞质内。临床意义:1.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2.成熟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活性增高见于再障等,活性减低见于急粒等。简述铁染色的原理及临床意义。原理:细胞外含铁血黄素和幼红细胞内的铁与酸性亚铁氰化钾发生普鲁士蓝反应,形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