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智慧与人生格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学》智慧与人生格局主讲人:马林刚博士、博士后2017.05.06·诗意的人生·诗意的人生·诗意的人生:中国诗词大会怎么读四书五经?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熹·复兴之路三句话(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国梦时代背景和价值体系·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孔子诞辰2565年,文化软实力、中国声音、中国力量、中国方案)时代背景和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季羡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他的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中预言:“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主导世界的最强大的国家,人民币将取代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时代背景和价值体系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当有一天,中国青年人不再相信他们的老祖宗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就不战而胜了。·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还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上的横幅犹太民族2000年亡国不亡种的奇迹,就是文化的奇迹。·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康德•儒家: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仁和忠恕。核心是“仁学”(“仁者爱人”)。中华传统文化中主体地位,正统地位。•《三国演义》里的曹操•道家: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道学”(“无为”:无为是为了无不为)庄子•佛家:讲人与内心的关系,核心“慧学”(“空”)•《西游记》里的老乌龟·《大学》正名·《大学》宗旨:三纲领、八条目、七证·《大学》的智慧交流内容大纲何为大学四书之首时代价值大学为何成为经典大学和小学之分小学:洒扫应对进退,“详训诂,明句读”大学:“民之俊秀,皆入大学”“大人之学”大格局、大志向、大境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四书之首《礼记》中一篇(大学是世界观,中庸则是方法论,)唐代——北宋——南宋《大学》结构:经、传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怎么读大学:经、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价值和地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家国情怀,家国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大学》:“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领导者修养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是根本、规律,一个人成就圣人的根本,也就是一个人要成就大格局、大境界、大作为的根本,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人们彰显光明正大的品德,让优秀的品德去影响别人,弃恶从善,达到完美的境界。三个层次: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种境界:罗汉、菩萨、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不同于“两”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童叟无欺皇帝的新装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很多人开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并且试图猜忌、抨击、批判社会,最为突出的是愤青。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阿弥陀佛我已经放下了王国维的“三种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庞朴先生及其“一分为三”思想。何为“三”?庞朴: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简帛方面的研究。其一:三个都是实体。有一种大家熟悉的儿童游戏叫“石头剪刀布”,说的就是一种循环克制的关系。第二种形态:两实一虚,即两个实体,一个虚体。最常见的例子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看上去似乎只有买方和卖方,实际上冥冥中还有个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在主宰着、控制着、指挥着买卖两方,它虽然不可见,但确实存在。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第三种形态:两虚一实。李白有一首诗叫: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面只有李白一个人是实的,其他两个都是虚的,但是他这首诗是意味深长,奥妙无穷。《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八目”就像一个阶梯一样,需要我们不断地攀登和跨越。实际上包括“内圣”和“外王”两大方面,“内圣”就是修养自身,成就高尚的品德;“外王”就是影响他人,达到和谐的状态。前面四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圣”;后面三个“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而中间的“修身”是连结“内圣”和“外王”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圣”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王”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性命生命使命知止定静安虑得七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人要知道在哪里停止,也就是目标,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才会内心安定,内心安定才能平心静气,平心静气才能泰然自若,泰然自若才能思虑周全,思虑周全才能有所收获,达到最好的人生境界。大家看,“七证”是有外到内,先说目标后说怎么做,正好与“八目”的由内而外相互印证,都统一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上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道哪是主次,哪是先后,就接近大学的根本了。我们现在很多人老感觉自己很忙,问他忙什么,一头雾水,因为没有主次,没有目标,没有定性。所以说,“大道至简”,恰恰很简单的道理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母老虎遇到真老虎就是纸老虎明明德孟子: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人之初,性本恶告子:人无善无不善明明德《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皆自明也”:这些都是自身能够彰显并且需要弘扬的品德。明明德六尺巷:“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明明德“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辅”,一个人有德又有才叫“德才兼备”,一个人有德无才,至少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但是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就是可怕的人,极有可能危及社会的人。所以说,不论何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让道德修养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软实力”。亲民“亲民”,“亲”当作“新”讲,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弃恶从善,朱熹解读为“除旧布新,推己及人。”就是说,不仅自己要彰显自己的光明德性,还要感染别人、影响他人。亲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亲民从商汤王洗澡这样一件日常生活的小事一直说到周王朝秉承新的使命,告诉我们,一个人要重视提高自己的修养,思想上要不断革新。一个人自身修养做好了还不够,还要去影响别人,让大家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观念,叫“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亲民子夏与子贡:孔子有个学生叫子夏,孔子很早就预言,子夏的学问以后会越来越好,为什么呢,“君子修身”,这个子夏很愿意跟比自己修养高的贤德之士交朋友,善于从别人身上学到优秀的品质,转化为自己的优势,这叫“作新民”,看到好的就要学,充实自己。自己丰富起来,修养提高了,成为榜样了,还不要停止,还要用自己的德行去影响别人、感染别人,使别人也“作新民”。止于至善“善”:善良,“至善”就是最大的善良,“善”又指“好”,“至善”就是最好的境界、最好的状态。“止于”是达到的意思,“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最大的善,达到最完美的状态。止于至善大禹治水:仁智勇的体现止于至善《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止于至善“邦畿”就是首都,天子居住的地方,“千里”就是方圆千里的地方,“止”,居住的地方。就是说,天子居住的地方及周边,人们都愿意搬过去居住。“缗蛮黄鸟”,“缗蛮”拟声词,就是叽叽喳喳的小鸟,“止”是栖息的意思,叽叽喳喳的小鸟栖息在山清水秀的山脚下。孔子说:“对于居住的地方,连小鸟都知道他该栖息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生态环境好,可见,人不如鸟啊。”止于至善这段文字很有启发意义,现在人买房子看什么呢,看地段,看有没有商业区,看是不是高大上,看有没有面子,而不考虑这地方我住在这里合不合适,适不适应,能不能快乐啊,很盲目,不是追求最好的,而是追求最贵的;包括买东西,先看品牌,然后再考虑物美价廉的问题。《大学》认为这都不是“至善”,甚至说,连鸟都不如。止于至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止于至善《大学》中还对怎么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提高修养作了说明。“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止于至善真正的学问大家追求的是“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追求几近完美的艺术效果。大国工匠,精益求精止于至善一代艺术大师齐白石,63岁的时候,他画的虾已经非常逼真了,但他认为还不够“活”,便停止画虾,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放在画案上,天天观察,仔细观察虾的一举一动,看的细致入微,如醉如痴,终于他掌握了画虾的技巧,再画出来的虾,每只都不一样,而且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出神入化。止于至善作曲家王立平:一朝入梦,终身不醒孟卫东:大境界、大胸怀格物致知认识论:天人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格物致知《大学》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朱熹解释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格”就是“至”,“至”是什么意思呢?穷尽之意,要探究事物之理。“物”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常说“事物”,“事”就是“物”,“物”就是“事”,它的范围很广泛,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致”就是求得,“致知”,就是“求得知识”,格物致知朱熹解释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就是说,要推而广之,推究知识,举一反三,做个明白人,做个有智慧的人。这里的“格物致知”,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拿读书来说,先把书通读,进入其中,把书读厚,又一个个的知识点构成知识面,然后要把书读薄,把知识点贯穿成知识线,将重点归纳出来,抛弃其中熟知的、无用的,然后和现实相结合,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通过现象认识深入到本质认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格物致知《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不仅指获得知识、增长智慧的方式方法。作为《大学》“八目”之基础,“格物致知”是內修的基础,是根本。“格物致知”包含着人性的含义,对善恶美丑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格物致知诸葛亮对司马懿个性心理研究之透格物致知诸葛亮大出祁山,马谡街亭失守,导致大军节节败退。情急之下,诸葛亮让大军全部撤走,自己留在县城,当时县城只有几千兵马,还有一半兵马去搬运粮草了。这时候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蜂拥而至,诸葛亮镇定自若,将城门全部打开,让几个士兵扮作百姓,悠闲自得的洒扫街道。诸葛亮呢,带着两个小童登上城楼,凭栏而坐,弹琴自得。司马懿老远望见诸葛亮旁若无人的坐在城楼上,心生诧异,这个司马懿是生性多疑啊,不敢轻举妄动,他想了想就下令退兵了。君子慎独“君子

1 / 1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