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为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代机械传动技术研究所所长,齿轮传动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工程分会委员。2001年辽宁省高等院校青年优秀骨干教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2003年荣获茅以升铁道科技奖和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青年奖,2004年荣获大连市首届青年科技奖,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大连市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被评为大连市优秀专家,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何卫东同志政治上一贯积极上进,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他的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在齿轮传动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上有较深的造诣。在教学中,以身作则,教书育人,教学效果优秀。曾先后为本科生与研究生主讲了《液压传动系统》、《液压传动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英语》、《机械原理》、《齿轮啮合原理》、《新型齿轮传动》、《机械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和指导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工作。积极参加教学改革,重点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研究,将有关的科研成果向学生作介绍,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在培养研究生工作中,让他们的硕士论文工作紧密地与国家、铁道部的科研课题结合,使他们不仅明确学习目的,自觉地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与科研创新的能力,从而更加勤奋地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科研创新实践。到目前为止,共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2名。在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中,有的毕业后考上重点大学的博士生,还有3名被评为校优秀硕士论文。在科研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一直作为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并圆满完成11项国家及铁道部科研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铁道部计划项目《提高电力和内燃机车牵引齿轮寿命及可靠性的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经实验室试验及装车运行的实际考验,证明效果卓著,其中特别是为获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的SS8型客运电力机车所设计的牵引齿轮,该项目于2000年通过了铁道部科技司主持的何卫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1967年4月出生,199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11~2005.11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OhioStateUniversity)齿轮振动和噪声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鉴定,属国内领先水平,获2000年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成果已成功地应用于株洲电力机车厂、大同机车厂、大连机车厂等生产的SS8型、SS6B型、SS7型、SS7C型、DF10F等十几种机型的机车牵引齿轮的优化设计中,仅SS8型、SS7C型等电力机车部分机型机车到2001年有证明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达5500万元以上。作为课题负责人还出色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机器人用RV-250AⅡ减速器》,在国内首创提出了机器人用RV传动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技术性能达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RV减速器样机,研究成果及所研制的RV-250AⅡ减速器样机已通过了863组织的验收,并通过了863专家组委托辽宁省科委组织的鉴定,研究成果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获2001年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又圆满完成所主持的863计划接续项目《机器人用RV减速器工业化生产与可靠性研究》,已通过了863专家组的验收,受到高度评价。此外,作为主要骨干成员参加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鉴定,被选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在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承载能力高传动效率高可靠性新型针摆行星传动的研究》中,创新研究出来了一种传动比范围大、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大的双曲柄环板式针摆行星传动,并已经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项目于2005年通过了由大连市科技局组织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同志参加的鉴定。鉴定意见为:“……双曲柄四环板式针摆行星减速器样机的传动结构形式为国内外首创,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其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2005年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期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其中在ASMEJournalofMechanicalDesign、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重要期刊和IFTOMM第九届、第十届和第十二届机器理论和机构学世界大会及ProceedingsofASME2000DesignEngineeringTechnicalConferences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多篇(EI收录7篇)。还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获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的著名《机械设计手册》及《齿轮手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机械设计大典》,和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齿轮传动设计手册》等编写了有关“摆线齿轮制造工艺”、“机器人用RV传动”和在国际上创新发明的“环板式针摆减速器”及“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等篇章。已获得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