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⑴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⑵就发展着的理论体系而言,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又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社会条件·工人运动的高涨,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阶级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人生,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主观条件4、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⑴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的重要思想养料⑵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的重要的理论来源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科学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具有实践性、彻底性、严整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上的。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当然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科学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⑵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开放意识,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前提,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永远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2、马克思主义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指南3、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3、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5、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7、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8、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9、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如:“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10、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第一,实践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基础;第二,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集中表现;第三,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一,实践是形成人类社会关系的基础第二,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多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论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简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一对立统一规律(论述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这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年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等等,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物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多选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2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论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个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论述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单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单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