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课件(共40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朱自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发表过长诗《毁灭》,出版过诗集《踪迹》和散文集《背影》。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朗读初读课文解决字词•乘凉•蓊蓊郁郁•独处•袅娜•霎时•脉脉•峭楞楞•梵婀玲•媛女•裳•敛裾ChéngWĕngChŭNiăonuóShàMòLéngFànēYuànChángJū辨别以下多音字:•chéng(乘凉)•乘•shèng(千乘之国)•chŭ(独处)•处•chù(妙处)chàn(颤动)颤zhàn(颤栗)•yuàn(媛女)•媛•yuán(婵媛)•mài(脉络)•脉•mò(含情脉脉)•shang(衣裳)•裳•cháng:古代指裙子chā差别差价差额阴差阳错差强人意cī参差不齐犬牙差互差chà差不多就差你一个真差劲chāi差使差事当差信差受人差遣bēi背包袱背负背bèi背影背井离乡bó单薄鄙薄日薄西山薄báo薄被薄饼bò薄荷āi(挨近)挨ái(挨打)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一、(1——3)观荷缘起“心里颇不宁静”二、(4——6)荷塘月色月下荷塘荷塘上月色四周景色三、(7到最后)联想中回到现实作品结构分析缘起:(不宁静)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去荷塘:(求宁静)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得宁静)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第五段:塘中的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离荷塘:(回归不宁静)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本文的写作线索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经线:以行踪为线索纬线:以情感为线索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情感为线索家小径荷塘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家文章结构小结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回归不宁静小径小径明线:空间变化暗线:情感变化文章线索圆形结构归纳小结开篇点题想起荷塘因情设景小路漫步独处感受情景交融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触景生情联想往昔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圆形结构赏读课文体味妙处本句是全文的“文眼”,全文的神。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赏析第一部分: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用是什么?2.第2节中的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3.第3节中有“这是独处的妙处”,这妙处何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赏析第二部分1第4节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按什么顺序排列?并思考:(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比喻的作用)(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6)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静态动态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流水)这些景物按照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由静而动的顺序排列。田田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比喻)零星袅娜(拟人)明珠星星美人缕缕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一道凝碧看不见的脉脉静动幽雅宁静月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叠词的运用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其它:弥望.点缀.袅娜.羞涩.风致。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以虚写实。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用“歌声”比“清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而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围。知识链接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例:微风过处,送来一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听觉移于到嗅觉,更活泼,更形象。写出了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的特点。第一节课课后作业1.背诵第四段、摘抄字词2.请学生课后自己预习赏读第5、6自然段:(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月色()()月光月影如流水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实虚实虚朦胧优雅塘上的第二课时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好在哪儿?2.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3.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4.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用词准确生动“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荷塘的四周()()()()杨柳远山蝉声灯光水里的蛙声树梢树上树缝树下树姿: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树色:阴阴乍看像烟雾般第六节整体的风光1.本段写了什么?跟哪一段相照应?重点写什么?写作思路如何?本段写荷塘四周环境,跟第二段相照应。重点写树。写作思路:总写树之多----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2.本段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朱自清有没有得到宁静呢?是不是真正的宁静?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情感转折点是:“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明仍摆脱不了绵绵的愁绪。3.景物总体特征如何?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宁静。景物清淡朦胧,宁静悠远。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少年女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赏析第三部分1、从荷塘月色联想到江南采莲,这是否给人以突兀之感?当然不会突兀。作者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①作者当时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的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2、作者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而作者并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作者说:“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3、“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全文小结:•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和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和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文章用词精当,语言清丽,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动词的选择、叠词的使用、博喻和通感的运用,不仅描写形象,而且十分传神。作业:背诵课文4—6段识记生字词整理基础知识(比喻,拟人,通感,排比的特点和作用,动静结合手法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情景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