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与对策-宋桂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生管理工作186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9月下总第145期考试是学校评估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效果和检测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方式,它对于学生查漏补缺、提升成绩和教师改进方法、提升教学实效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这一评估制度的诞生,另一种破坏性力量也随之形成,并如影随形,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这就是考试作弊。由于若干因素所致,相比中小学校,当前大学考试作弊现象较为严重,而且形式不断翻新,手段不断现代化,已成为附着于高校躯体之上的一颗“毒瘤”。大学生考试作弊不仅影响到考试结果的真实性,扰乱了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正常监控;更重要的是,这一行为还破坏了诚信、公平原则,败坏了高校的学风、教风,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使高校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为此,加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就尤显必要。一、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导致大学生作出考试作弊行为的心理因素较多,析其要者概述如下:1.侥幸心理这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种普遍心态。尽管高校考纪严格,对考试作弊者一经发现即严惩不贷,轻则成绩作零、通报批评,重则记过处分乃至留校查看、开除学籍,但多数作弊学生却心存侥幸,在此方面保持了惊人的一致,即都认为自己不会是被抓到的那一个。2.从众心理由于作弊方式的翻新与手段的“升级”,考试中难免有作弊得逞者,更严重的是,这些作弊得逞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到处宣扬,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如此一来,一些原本并无作弊想法的同学为了追求一种“畸形的公平”,不免蠢蠢欲动,误入歧途。3.人情心理有些同学出于所谓的“哥们义气”,或者是“友情”、“同情”心理,碍不过情面,明知作弊违纪,却依然甘与要好的同学串通作弊,助纣为虐。4.嫉妒心理,或曰“攀比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多是高中阶段的尖子生,升入大学后,由于精英汇聚,再经努力仍较难脱颖而出,看到学习优秀者得奖学金、评优的风光与荣耀,难免产生心理失衡,即便考试准备充分,仍会找机会作弊,以期超越对手。5.冒险心理个别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成绩一塌糊涂,几次下来,仍难有起色,即将面临着校规校纪所规定的留级、退学等惩处。在此“紧要”关头,遂不惜铤而走险,从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1]6.虚荣心理有的同学虚荣心强,只看到成绩高者获得老师、同学的尊敬目光,却无视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只想在投机取巧上下功夫;还有的同学平时成绩良好,但出于“出人头地”的虚荣心理,遂不惜在考试的关键时刻冒险一搏。7.逆反心理有些同学富有个性,具有叛逆性格,出于学习厌倦、考试焦虑和对某些教师反感等因素,虽明知学校有关不许作弊的规定,仍漠然视之,进而迈出了错误的一步。8.过关心理高中阶段学业紧张,教师常以“坚持到升入大学即可轻松”来进行引导,受之影响,部分学生升入大学后彻底放松,抱定了考试及格就行的心态,或痴迷于网络游戏,或留恋于花前月下,但等考试真正迫近始觉“过关”亦难,只得求助于非正常手段。[2]9.焦虑心理考试焦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极情绪反映,多数学生都会在考前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体验,它是以担忧为表现形式的。大学生的考试焦虑主要表现为担忧考试准备不足、不能考出较好成绩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不利后果。一旦焦虑过度,有的学生就可能会采用作弊的方式来进行防御与逃避。10.厌学心理有些学生由于高考发挥失常,未能升入理想中的大学深造;或者由于在填报志愿时对现在所学专业了解不深甚至是不得不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与对策宋桂全 洪流摘要:考试作弊已成为附着于高校躯体之上的一颗“毒瘤”,严重影响到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文章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进行了分析,在阐述成因的基础上就防止大学生考试作弊提出了相应对策:施行心理引导,提高内在学习动机;加强思想教育,端正校风、学风;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评价体系,严肃考风考纪。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作者简介:宋桂全(1976-),男,山东莒县人,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洪流(1965-),女,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教务处,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浙江杭州310036)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8XZ02)的研究成果。学生管理工作187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9月下总第145期服从调剂而就读的,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这导致其中一部分人经常性旷课、逃学,形成恶性循环,积重难返,多门功课需要补考,为蒙混过关计,自认只有作弊一途。11.悲观心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尤其是高校扩招和双向选择就业政策的实施,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曾经“天之骄子”的感觉不再。个别学生由此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不敢面对现实,一味怨天尤人,对前途深感迷惘,自我鄙薄,甘于沉沦,学习无动力,做事无激情,能混则混,得过且过,如此一来,学业失败、考试作弊自也在“情理”之中。12.强迫心理有些考试作弊现象则实属心理疾病作祟所致,如强迫症。此类群体不堪学业压力,容易考试焦虑;学习分心,缺乏自制;心情抑郁,自信不足。严重者则发展到只要考试,不论科目,无论难易,满脑子尽是作弊之念。[3]13.功利心理当代社会的浮躁之风也刮进了大学校园,部分学生的功利主义心理随之滋生暗长。目前高校的奖学金评比、入党、评优、推荐就业等皆与学习成绩挂钩,致使一些功利主义思想较强的同学在本身成绩尚可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更高的“荣誉”和更为美好的“前途”,而不惜加入到作弊的行列。[4]14.合理心理个体在做出一种内心渴盼却又可能为群体与社会规则所不允许的行为时,会努力为自己寻求实施这一行为的合理性理由,也就是所谓的合理心理。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一些客观原因而使自己的学业受到影响,如家庭变故、突发疾病等,由于担心考试不及格,遂为自己寻求考试作弊的合理性理由。15.强化心理这种心理可以解释一些学生的习惯性考试作弊行为。此类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只是寄望于考试作弊。一旦作弊成功,则投机取巧、不劳而获、弄虚作假的心理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长此以往,遂形成恶性循环,逢考必抄,不择手段,作弊成性,难以戒绝。[5]16.归因心理我们在知觉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总是会试图对之进行推断和解释,亦即所谓的归因心理。准确、客观的归因有助于我们查找不足和改进提高,但问题在于少数同学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学业却进行了错误的归因,如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是运气不好、恰好碰上不会做的试题;稍有成绩则沾沾自喜,自以为高明。在此思想支配下,该类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不是在脚踏实地的努力学习上下功夫,而是在考试作弊等投机取巧行为上动脑筋也就不难理解。二、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成因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从教育学角度,我们大体可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体四个方面来进行探析:1.社会外部诱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向普及化的发展,高校的招生、培养、就业等工作都与市场紧密相连,社会风气也在时刻吹拂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其中的一些不良风尚则对高校造成了负面影响,而考试作弊就是其副产品之一。社会浮躁之风的影响。社会上的一些弄虚作假、贪污腐败现象以及某些娱乐节目宣扬的不健康价值观使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受到严重影响。其中一小部分人滋生了投机侥幸心理。这是考试作弊心理产生的普遍根源。社会价值观导向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功利主义、虚荣心理一度甚嚣尘上,成为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产生的又一诱因。现代社会对学生评价体系的错位。一些用人单位在人员招聘中,片面重视分数、证书,忽视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考察。使得大学生对成绩、证书趋之若鹜,不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5]2.家庭教育偏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持久深刻的,一些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正反映了家庭教育的不足。主要体现在:(1)家庭中父母言行修养的影响。有些学生家长受社会不正之风影响,自以为“深谙世道人心”,即便不直接对子女进行误导,其不良行为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子女,使一些学生的“不吃亏”心理滋生蔓延。(2)父母的严苛要求导致一些学习基础一般或较差的学生选择作弊来提高成绩,以求逃避责罚。(3)父母的放纵、溺爱。由于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所占比重甚多,一旦升入大学,家长便放松了对其的督促。一些学生由此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成绩严重下滑,为保证考试及格而诉诸于作弊。3.学校管理不足当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是导致学生考试作弊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如下:一是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考试作弊说到底是一个诚信问题,屡禁不止且有蔓延之势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对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荣辱观、是非观教育。二是专业选择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三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问题。教材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与互动性,教学手段单一也是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四是考试机制不完善。首先,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基本以笔试为主,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试题机械,区分度不够,甚至考前划重点,全凭死记硬背。其次,考试组织不严密。有些考场布置欠科学,使作弊学生有机可乘;也有少数监考人员责任心不够,甚至对作弊行为视而不见。再次,对作弊者处分偏轻。作弊学生一旦被发现,往往有系、部为之说情或隐瞒不报,力图降低处分等级,降低了处分的惩戒作用。[6]4.学生自身问题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其产生作弊心理的内在动因,主要表现为:一是疏于学习。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大学生面临的诱惑空前增多,如果自制力不强,极易沉迷其中,导致成绩下降,甚至为求过关,求助于考试作弊的方式。这也是学生产生作弊心理的主要原因。二是认知障碍。如前所述,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认知能力有限,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三是道德修养不足,导致视作弊为“小节”之事。四学生管理工作188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9月下总第145期是心理问题。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与生理的趋向成熟期,大学生在诸多矛盾冲突中成长,心理极不协调,个性尚不稳定,容易受到内在情绪和不良环境的干扰,如较大的学习压力和过度的考试焦虑都可能使其产生心理异变和萌发作弊之念。[7]三、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防治对策如上所述,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现象,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作为学校管理者,从学生心理矫治和教育制度设计的改进入手,弥补社会与家庭教育的不足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防治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途径。1.施行心理引导,提高内在学习动机“要想从根本上杜绝作弊,从源头治理就是提高大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内在学习动机不足与匮乏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深层动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是防治作弊的核心手段。”[8]为此,我们要对大学生积极施行心理引导,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教师要善于未雨绸缪,针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倾向,做到及时引导、化解。二是要注意缓解学生压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生学业紧张,面临的压力较大。适度的压力固然能够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但如果压力过大,持续发展,则容易成为严重的心理疾病。为此,教师要注意在教学、生活中缓解学生压力,尤其是考试之前,更不宜刻意制造紧张气氛。[5]三是要注意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要编制专职心理咨询师,努力提高教师、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通过开设心理问题知识讲座、设置心理咨询室和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等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2.加强思想教育,端正校风、学风良好的校风、学风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潜移默化的推进作用。考风是校风、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严肃的考风对促进校风、学风建设,推进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考试作弊会对建设良好校风、学风产生重大阻碍,而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则是有效的思想教育机制。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形成全员育人的思想教育机制。不仅专职德育工作者,包括教师,乃至学校管理、教辅人员等,都要在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意识的向学生进行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