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1.生态系统的概念(P9):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2.正负反馈的判断(P16):正反馈是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线路又变成输入,起到加强和促进作用;负反馈是输出反过来削弱和减低输入的作用。3.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特征(P21):①生态系统服务是客观存在的;②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③自然生态系统在进化发展规程中,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第二章: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环境的三大梯度(P26):①从赤道到两极的维度梯度;②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③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2.海洋环境的特点(P27):①由于海洋水体大,海水有较高的比热,加上混合作用,使得热量分布相对均匀,因而海洋温差小,温度变化缓慢;②海水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即使有生物活动,其pH也相对稳定;③由于海洋表面与大气接触,加上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表层氧气含量基本上饱和,高纬度表层海水冷却下沉冰箱低维度运动,就把氧含量高的表层水带到底层。3.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4.浮游生物(P31-P32):按体型①小型(500um)②中型(500~1000um)③大型(1000um);按浮游时间①终生②阶段性③暂时性。5.很多海洋游泳生物有周期性的洄游,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三个类型(P37-P38):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6.海洋浮游生物针对海洋环境的进化特征:P31-P36总结。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1.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P48):如果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界限,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我们把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称为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2.生态幅(P49):某种生物对环境改变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而这种环境因素对生物发生影响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3.海水光照的计算方法:ID=I0e-KD,K=(lnI0-lnID)/D,K为消光系数。4.海水分层(按照光照):透光层(真光层)、弱光层和无光层。5.昼夜垂直移动的原因: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因子,浮游动物停留在最适光强区,当光照超过其最适光强时,动物表现为负向光性,低于最适光强时,变现为正向光性,从而引起动物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行为。6.昼夜垂直移动的意义:逃避捕食者、能量代谢上的好处、有利于遗传交换、避免紫外线伤害。7.生物发光的生物学意义:①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②作为对捕获物的一种引诱,如深海鱼类;③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8.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每隔2-10年发生一次,可引发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9.恒定温跃层主要分布在低纬度海区,季节性温跃层主要分布在中纬度海区。10.生物学零度:有机体开始正常发育所必须达到的温度上的界限。11.有效积温的计算:每种植物都有其生长的下限温度。当温度高于下限温度时,它才能生长发育。这个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称作有效积温。植物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K=N(T-C)其中K:植物完成某阶段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用“日度”表示,N:发育历期,即完成某阶段发育所需要的天数,T: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该植物的发育阈温度12.影响海水中溶解气体含量的主要因素包括:①各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②温度、盐度的影响,通常是温度和盐度越低,溶解量越高;③与生物活动有关,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1.阿利氏定律:种群密度过疏或过密对种群的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2.种群中个体的静态分布类型:均匀、随机、成群。3..动态生命表:根据大约同一时间出生的一组个体(同生群)从出生到死亡的记录编制的生命表称同生群生命表。4.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称静态生命表。5.综合生命表:包括了出生率的生命表称综合生命表。6.生活史对策(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7.r-选择:在不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使得增长率r最大。8.K-选择:在接近环境容纳量K的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适应竞争。9.导致种群灭绝的内在机制:①遗传变异的丧失将限制一个种群对环境长期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稀有等位基因以及那些未显示出直接优势的等位基因的独特组合可能会非常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小种群的稀有等位基因丧失以及杂合性下降,导致没有多少合适的遗传选择来适应环境变化,结果促使该种群的灭绝;②小种群比大种群更容易出现近亲交配,从而产生近交衰退,导致子代数量少或子代衰弱或子代不育;③如果种群数量很少且随机波动又是向下的,种群对下个世代的统计波动就更加敏感,最终可能导致灭绝,也就是说,一但种群由于多种原因,则统计变化变得更加重要,种群走向灭绝的可能性变得更大。10.灭绝旋涡:环境变化、统计变化和遗传因子的共同效应使得由一个因素引起的种群数量下降反过来又加剧其他因素的敏感性,产生漩涡效应,加速种群走向灭绝。第五章: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间关系、生态演替1.群落间种类组成相似性分析:群落相似系数S可表示为:S=2c/(a+b),a和b分别为两处样品中的总物种数,c为共有种数。2.边缘效应:交错区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3.优势度的计算方法:Y=(ni/N)*fi,ni第i种的个体数,fi该种在各站点上出现的频率,N每个种出现的总个体数。4.动物对食物的选择性:E=(ri-Pi)/(ri+Pi)5.影响群落组成结构形成的因素:同《生态学重点》问答题第七题。第六章:海洋初级生产力1.新生产力: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2.再生生产力:由真光层中再循环的再生氮源支持的那一部分初级生产力。3.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植物24h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质全部用以维持其生命代谢的消耗,没有净生产量的深度为补偿深度。4.临界深度:水体中单位体积24小时内藻类的总生产量等于总呼吸量的水层深度,即净生产量等于零的深度。5.光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6.营养盐对初级生产力的因素:第七章:海洋食物网与能流分析1.海洋经典食物链:①大洋食物链(6个营养级)②沿岸、大陆架食物链(4个营养级)③上升流区生物链(3个营养级)④碎屑食物链。2.微食物网的意义:论述题4。3.食物网的上行控制:较低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高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的控制作用,即资源控制。4.食物网的下行控制:较高营养层次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低营养层次的控制作用,即捕食者控制。第八章:海洋生态环境的分解作用与生物地化循环1.分解者分解作用的阶段:沥滤阶段、分解阶段、耐蚀阶段。2.不同有机碳库的的划分标准:能否通过0.2-0.45um孔径。3.海洋细菌在有机质分解中起主要作用的理论依据:海水中的细菌数量可达1012-1013个/m2之多,总表面积占所有浮游生物总表面积的73%,虽然浮游动物生物量比例与细菌和原生动物相差不大,但其占总表面积比大大低于后者,因此,相对于微生物和原生动物来说,浮游动物在有机质分解中占次要地位。4.缺氧沉淀物中的有机质的分解:①发酵作用;②硝酸盐还原和脱氮作用;③Mn和Fe还原作用;④硫酸盐还原作用;⑤甲烷的产生。第九章、第十章:海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1.影响潮间带生物最重要的生态因素:潮汐。2.河口的水动力条件:河口区三面被陆地包围,由风产生的波浪较小,因而相对来说,是一片平静的区域,大部分的河口水深较浅,来自大海的波浪传至河口会很快消减;河口区的流速受潮汐和陆地径流的共同影响,河流上的流速有时可达每小时数里,在河道中央流速最大。3.沙滩生物的特点:很多生物个体小,隐藏在沙粒里面,大型种类也多为穴居种类。其中小型类多成蠕虫状,很多种类体壁强化,大型类以多毛类、双壳类和甲壳类占优。4.珊瑚礁的类型:①岸礁;②堡礁;③环礁。5.珊瑚—藻类共生关系的意义:①对动物能量需求的意义:共生藻类的有机物质可以直接转移到动物组织中,珊瑚虫可以依赖藻类光合作用得到能量;②补充植物营养物质的意义:珊瑚虫的代谢物质多是共生藻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可直接被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在群落的植物和动物之间不断进行再循环;③对碳酸钙沉积的意义:动物体内共生藻类能够极大地增加珊瑚虫建立骨骼的能力。6.珊瑚礁生产力与能流特点:①珊瑚礁生态系统拥有自然界最高的初级生产力,,其营养盐供应主要是依靠系统内的高效再循环机制。珊瑚虫所固定的碳中能被消费者直接利用的不到一半,多数用于呼吸、再循环或在珊瑚群体中积累。②珊瑚礁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底质,因此珊瑚礁中生长着众多的大型藻类,也有很高的生产力,并且由于其在珊瑚礁中可被许多皎栖动物摄食,它对珊瑚礁的食物链有着更重要的的支持作用。③珊瑚礁的食物链比上升流区长很多,通过整个生态系统的呼吸消耗也高很多,相对于较高的初级生产力而言顶级捕食者生产力较低。④珊瑚礁周围水体对礁区生物群落的生产也有重要贡献,虽然生产力水平低,但是不断的水流显著扩大了食浮游生物者的取食范围。总之,就珊瑚礁生态系统整体而言,其生物量极高,初级生产力很大,但是净生产力很低。7.海草场适应环境的特征:①叶片呈束状以适应水流和波浪环境;②通过海水进行传粉;③体内有大量腔隙系统。第十二章:过度捕捞与海水养殖/第十三章:海洋污染、生境破坏与全球气候变化/第十四章: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管理1.持续产量:在生态环境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每年从该种群资源中捕捞一定的数量而不影响资源持续保持在某一特定的水平上,这种渔获量就称为持续产量或平衡渔获量。2.过度捕捞:对资源种群的捕捞死亡率超过其自然增长率,从而降低种群产生最大持续产量长期能力的行为或现象。3.兼捕:渔业捕捞的伴生物,指在对渔业对象的捕捞过程中捕获或伤害其他海洋生物资源的行为或现象。4.海洋污染的类型和主要污染物的来源:5.富营养化:指氮、磷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水体,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的污染现象。6.富营养化的生态效应:见论述题6.7.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问答论述题例题★1.什么是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如何理解群落的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论述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答:群落的稳定性包括二方面的含义:群落的弹性(又称群落的恢复能力,指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和群落的抗性(又称抵抗能力,指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产生变化的大小,即衡量受外界干扰而保持原来状态的能力)。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两种观点:(1)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有关;(2)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无关影响因素:竞争、捕食、空间异质性、干扰、关键种等。1.什么是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生态位分化的形式有哪些?举例说明生态位与种间竞争间的相互关系?答:生态位是某一物种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的特定关系的总和。基础生态位: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没有种间竞争的种的生态位;实际生态位: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空间。分化形式:栖息地分化,食性分化、领域、生理、时间、体型。生态位与种间竞争:寄生在海龟大肠内的尖尾虫对氧和二氧化碳的需求量不同,即缺氧呼吸和pH的适应性不同等。★3.论述近20-30年来海洋生态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及其研究意义?答:海洋生物生态类型研究;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新生产力的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研究;大海洋生态系的研究;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生物泵对温室效应的调解;赤潮防治的生物操纵法的研究。★4.什么是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的主要组成类别有哪些?其能流特点是什么?简述其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答:溶解有机物被异养浮游细菌摄取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