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姓名:李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李楠明20090328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作者:李艳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何建津.HEJianjin论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及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共生关系-学术论坛2006,(3)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探索和创建活动始终没有离开过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问题;而他对社会历史领域问题的思索,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哲学.这两个没有离开催生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形成马克思哲学和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市民社会作为其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有明确的内涵、外延和具体表现形式.市民社会具有唯物史观其他范畴所不具有的价值功能.2.学位论文马杰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创立及其意义2007近二十年来,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在不同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纷纷援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表达着不尽相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它不独是某种文化的“特殊语式”,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所至。值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盱衡和把握市民社会和国家政治权力之间的畛域,策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市民社会研究的当务之急。瞻顾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沿革,继往开来,基阶而推,展层云之上,是当代市民社会研究的必由之路。市民社会理论大体历经三个阶段,从古代国家和市民社会囫囵不分,到近代的离而未分,是市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洛克开启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新纪元,黑格尔中兴,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确立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蕴含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是市民社会理论第二个阶段发展的高峰。本文扬榷了现代市民社会发展的理论途程,并从中揆度市民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学理上分析和考察“市民社会”理论尤其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市民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我国政治文明和市场经济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市民社会千年而下一直被等同于政治社会或国家,现代“市民社会”是一个与商品经济相辅而行的观念。在近代西方,当洛克等思想家开始为商品经济寻求理论的根据,并试图以它来说明国家的产生及其本质的时候,市民社会的观念实质上已经形成。黑格尔承接并终结了传统哲学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等同的理论观念,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成为市民社会学说史上的转捩点,他“向我们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基建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创立了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全部学说的基石。他关于市民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论断,是对市民社会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市场经济社会中全部物质交往关系的总体把握。在马克思那里,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交往关系只是全部社会物质关系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充满辩证法的分析而揭示了政治解放的限度,从而把克服市民社会同超越政治解放紧密地联系起来。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主题。3.期刊论文袁祖社.YuanZushe文化公共性理想的复权及其历史性创生--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的解释视域-学术界2005,(5)公共性追求本身首先是一种文化合理性理想的表征,同时更是有史以来进步人类所憧憬的一种真实共同体本位的主体性、合目的性价值生存信念;马克思的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它的诞生,是西方文化之公共性目标自主性变革的完成.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从实践的社群本位的文化公共性的视野,实现了对以往旧哲学尤其是近代以来自由的个体理性主义公共性主张的有效遏制、深度矫正和根本颠覆;公共性理念与追求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深度、思想高度,而且提升了新哲学的本体境界,体现着马克思哲学的内在品质和真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对公共性社会或人类公共生活--人类共处一体艺术的实践性基础孜孜以求的结果,使马克思最终形成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并依托此,真正实现了对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共同体的超越,为人类提供和展示了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生存模式选择.4.期刊论文邓喜道.卢太耀被遮蔽的马克思哲学--从恩格斯的《终结》谈起-学术探索2001,(z1)本文认为恩格斯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一书在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及其本义两个方面误解了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并不是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的产物,而是从市民社会揭示人的生成、实现而产生的结果;是一种从实践活动来理解感性世界和人的生成、存在、发展和解放的新哲学.恩格斯的误解根源于他直观的反映论和物质本体论的哲学观.5.期刊论文孙晓艳从马克思哲学革命反思当代金融危机-兰州学刊2009,(11)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西方哲学思想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为其扎根的土壤,也是中国历史上实践意识的选择.而今,西方社会面临金融危机,而中国正别无选择地加入世界资本运动的现代化过程,这一现实更需要我们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理论的自觉.文章以此为契机,分别从马克思哲学革命展开的基本问题域、根本问题及其真正性质与意义反思并解读当代金融危机的根源、实质与根本解决道路,以期为从根本上认清中国金融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6.期刊论文李楠明.LINan-ming个体的丰富性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学习与探索2006,(1)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是人类自我解放的理论.这种哲学是现代性的文化精神的体现.它突出了人作为个体主体所具有的价值,从而显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本质所具有的意义.但独立的自我并不是孤独的自我,孤独的自我造就的只是市民社会的私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就是为了解决这种个体和类的矛盾,使个体能够成为类的存在物,得以自由和谐的发展.当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的以人为本与建构和谐社会的主张,其实质就是个体丰富性的马克思哲学精神的反映,这正是马克思哲学对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之所在.7.期刊论文王永强马克思哲学的两个历史性超越-长白学刊2005,(2)马克思在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历史性批判中,开创了自己哲学的新视野,突现了马克思哲学新的历史时代精神的实质,并实现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性超越.而这一历史性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改造世界对解释世界的超越;社会化的人类对市民社会的超越.8.学位论文李闯论自由时间视域中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自由观2009自由是人生命意义的最高原则,然而,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从无休止的劳动中摆脱出来,拥有幸福悠闲的美好生活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之一。因此,哲学家努力探索着自由的实现。时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从时间维度去探寻自由的实现一直是哲学家们的主要致思趋向与探索方向。对时间的不同理解,直接关系到对自由诉求方式的差异。西方哲学家从自然时间观、生命时间观等角度去寻找自由都有一定道理,但却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实自由。自由与时间的矛盾对立只有在马克思的社会时间观那里才能得到现实解决。马克思关注的是社会中现实的人的现实的自由(区别于意志自由和生命中的体验自由),他对社会时间的结构--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分析得出:在本源意义上,劳动使得人的自由得以可能,人在劳动的时间内本应该体验到确证自我能力的自由与快乐,但由于生产的发展,私有制与分工的出现,客观的时间产生性质上的分化,人的劳动异化,因此,在异化了的劳动的时间内,人感觉到痛苦与不幸。马克思考察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发现现实中的人之所以不自由在于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对立。要实现自由,必须对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这个对立加以扬弃,通过使现实革命化,消除对立产生的现实社会条件与根源--私有制,更准确的说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早期,他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他所理解的自由具有思辨性,是意识自由,这时,他还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对自由进行分析,当然也不可能考虑到自由时间与自由的关系,基于对自由的这样的理解,马克思开始关注一些人本学意义上的自由,如出版自由,政治自由等,此时的自由观只是处于萌芽阶段,后来马克思发现就政治而谈政治自由,这种自由无法实现,他指出市民社会才是真正历史的发源地,因此他转向经济领域的研究,这时他找到了自由的唯物主义基础,在对经济的研究中,他发现了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对立,人之所以感觉不自由,就是劳动依然是谋生的手段,没有从外在强制性中解放出来,不自由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自由时间,工人的非劳动时间除了恢复体力与用于人类自身再生产之外根本没有自由时间,所以实现自由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增加工人的自由时间。如果说经济是政治的基础,那么我认为时间就是经济的基础,因为时间是衡量价值的尺度,是价值形成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马克思发现,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框架内,资本的本性不可能把自由送给工人,但资本主义创造了自身的掘墓人和创造了是实现自由的巨大物质财富,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消灭私有制,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扬弃异化劳动和异化劳动的根源,人们得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这样自由就真正的实现了。最后本文就马克思自由观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并给出来在我国的当前的状况下增加自由时间的途径。9.期刊论文梁雪爱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9)交往是人类历史中一个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现象.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交往范畴与生产、分工、市民社会等重要范畴息息相关.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10.学位论文吴飞宇从个人到公民——《论犹太人问题》的政治解放观分析2009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主题之一。传统的政治解放路径--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在夺取政权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在国家的建设中必然导致民主、法治的严重缺失,使政治解放步入困境。于是,应重新回到马克思的文本里,澄明马克思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政治解放思想。实际,《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写到“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利己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把人变成公民,变成法人”这是对政治解放现实路径的指引,由此开始了政治解放从个人到公民的宪政、法治路径的探索。首先,本文系统的介绍了政治解放是马克思实现人的解放的必由之路。详细分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基本构想及被人们所熟知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解放的传统路径,并指出了该路径的历史缺陷,由此进驻到《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对政治解放的宪政、法治路径的探寻,指出宪政、法治路径的必要和可能,其次,阐述了宪政和法治条件下的政治解放,详细展开了政治解放的另一条现实路径:“从个人到公民即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的宪政、法治路径的论述”,指出宪政、法治是公民社会的现代品格;最后,是对宪政、法治化路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分析。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形态特征与宪政、法治的必要性,分析了宪政、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并论述了宪政、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本文认为,政治解放的无产阶级革命与专制路径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经济形态所构筑的公民社会里是无法完成政治解放的,必须要开启另一条政治解放的现实路径。在对《论犹太人问题》的研读中,马克思已经开启了宪政、法治的政治解放的法理路径的维度。当今,从市场经济与政治解放、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的历史过程中,选择宪政、法治的法理路径来能完成政治解放是历史的必然,从而最终实现人的最终解放。本文链接:授权使用:西北师范大学(xbsfdx),授权号:00affc1f-56cf-4136-aff1-9e5a016c12fa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