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中国“十七年”电影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4讲中国“十七年”电影(1949-1966)所谓的十七年是指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革爆发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私营公司•《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表》等于解放前开拍的影片相继完成,这些影片均由私营电影制片公司摄制。•到1952年,这些私营电影公司全部被收归国有。•十七年是属于北影、长影、上影、八一等电影厂的时代,这些国有电影制片厂取代了文华、昆仑等私营电影企业。电影不再是上海的特产,电影厂遍布全国各地。新电影生产机构•七个大的故事片厂(下设故事片、科教片、美术片、译制片等部门)•三个科教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故事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上为七个大的故事片厂•五十年代还陆续兴建了潇湘、天山、广西、内蒙古等规模较小的电影制片厂•1958年受“大跃进”影响,各省纷纷开始组建电影制片厂,组建计划到1959年又纷纷下马。科教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谢铁骊、成荫、水华、崔嵬、凌子风(成荫擅长表现革命战争和革命历史题材,其影片的风格是“简洁明快,质朴无华”。崔嵬电影作品的风格像他的为人一样“粗犷奔放,浓郁炽烈”。水华擅长名著改编,他的电影作品“严谨细腻,淡雅深邃”。凌子风的电影作品“明快奔放”。)•谢晋、郭维、李俊、王苹、苏里、林农等。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四起四落•“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四个繁荣时期:第一,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第二,1956年前后的第二次发展;第三,1959年达到最高峰;第四,1960年代初的短暂发展。•“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四次衰落:第一,1951年5月开始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及文艺整风运动,使电影创作一度陷入低谷;第二,1957年反右运动和1958年的“拔白旗”又一次使电影运动受挫;第三,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反帝反修。在电影界中批判修正主义;第四,文革前夕对于中国电影的全面否定。1952年之前•1946年10月1日,我党建立的第一个人民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7月,新中国正是宣告成立的前夕,中华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以此为标志,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汇合到了一起。•1949年11月2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建立。•1949年4月,“东影”完称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1951年3月,在全国26个大城市开展的“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标志着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发展。《中华女儿》、《白毛女》、《钢铁战士》、《赵一曼》、《翠岗红旗》等。•同时,私营厂的影片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我这一辈子》、《乌鸦与麻雀》、《腐蚀》等•产生的原因:高涨的激情和旺盛的创造精神;党对电影事业的相对宽松而正确;广大文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结果。1952年之前《我这一辈子》电影以一个老警察的视觉展开的:“我”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清末,二十多岁的“我”失业后,由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清政府的警察,目睹了清兵的腐败。“我”曾被派到秦大人家当门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秦大人倒台,“我”升了巡警,并结识了学生领袖申远且成为好朋友。几年以后,秦大人又上台了,“我”又被派往秦公馆当门警,秦大人的官愈做愈大,老百姓却愈过愈穷,“我”被降为三等警察。“我”的妻子病死,留下了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紧急关头,“我”救助了地下共产党申远。抗战时,让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后来“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了监狱,狱中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认识,但未及解放,“我”在街头冻饿而死。石挥以一个老实善良甚至有些窝囊的老巡警的视角去听、去看、去想40多年经历的一切,不仅真实可信,而且所显现的事实,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全片展示的是一个人的悲惨命运,映射的却是时代的历史沧桑。正如有人所言:“平凡场景中的小镜头反映社会生活的大冲撞”。个人命运和民族历史相融合,让观众在悲剧世界里品味到悲剧的人生,在诙谐中体味到生活的种种辛酸、苦痛和沉重。整部影片完全是悲剧的人生在悲剧的世界里的真实展现。从影片一开始那“北京的老百姓,真苦啊”的一声感叹;从窄窄的街道上,灰暗的天空里,苍老无力衣着褴褛的“我”孤独地站着的画面里;到电影结束,老年的“我”的“哎呦,我这一辈子哪”的天问式的慨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深刻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力量。•1950年《武训传》公映,受到欢迎。•1950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亲自撰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电影《武训传》提出了严厉的批判。至此,一场空前的政治运动在全国展开了,接着就开展了对文艺界的整风运动。解放后第一次电影高潮结束。•1952年,公私合营,私营公司完全纳入到政府的管理体制下。该片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武训出身贫寒,曾随母亲靠乞讨度日。他深切地体会到穷人读书识字的必要性,因此不惜几十年唱歌卖艺,积攒善款,筹办义学。影片以细腻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誉的一生经历。《武训传》1949年7月,导演孙瑜出席了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深受鼓舞。在晚宴上,他就《武训传》的拍摄征询了周总理的意见,回厂后又对原剧本进行了重大修改,在肯定武训的义举的同时,使武训的兴学之举以悲剧告终。此外,新剧本中还增加了周大发动武装起义的情节,以和武训的改良行为进行对比。1950年,《武训传》摄制完成,推向市场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当年10部最佳影片之一。•《武训传》是著名导演孙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影片取材于中国近代史上的真实人物——以“行乞办学,让百姓读书”的武训的经历,显示了中国电影自问世以来厚德载道,注重社会内涵的文化传统。虽然由于影片的拍摄实际上跨越了新旧中国两个时代,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最终完成的影片已在一定程度上被注入了“阶级斗争”的观念,特别是其中周大领导农民起义的线索显得有些生硬。但从整体上看,《武训传》仍然是一部叙事完整,具有深刻内涵和强烈感染力的优秀之作。特别是在情节设置上,影片以武训的兴学经历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细节化的场景,既突出了武训这个支撑起全剧的核心人物,也在剧情片的样式中融入了较为写实的人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这些剧作和导演手法显示了其时中国电影在艺术上的日渐成熟。•本片也是著名演员赵丹的代表作之一。在影片中,赵丹以精湛的演技,亦庄亦谐、亦喜亦悲地塑造了武训这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历史人物,堪称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成就最高的银幕角色之一。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而毛泽东认为,电影《武训传》宣传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动思想,必须严肃批判。他严厉地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承认或者容忍对它的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他说“一些号称学好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并由引得出“资产阶级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的严重结论。7月23日,《人民日报》又公布了经毛泽东亲笔修改的《武训历史调查记》,说武训是一个“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这样,《武训传》的讨论就变成了全国性的政治大批判。批判持续一年多。这一批判严重地混淆了思想艺术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使著名的编导孙瑜受到沉重的打击,40多位同志受到牵连。也给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据统计,1950年,我国拍摄国产故事片29部,1951年仅有1部。1951年至1954年4年中,共计拍摄了16部。从《武训传》开始,很多的影片受到了政治批判,成荫的《荣誉属于谁》、《内蒙春光》,私营厂出品的《关连长》、《影迷传》、《腐蚀》、《我们夫妻之间》、《太太问题》、《夫妻进行曲》等等。1951年,电影产量严重下降,除了《南征北战》以外,没有其他的故事片投拍。1956年前后•1956年前后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主要原因是:(1)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召开,批评了左的错误倾向,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2)借鉴国外电影的创作经验。观摩和讨论,和各种电影代表团去苏联,西欧等国交流活动。(3)1956年,毛泽东在《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了“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导演和作品:革命战争题材《平原游击队》、《上甘岭》、《铁道游击队》、《南岛风云》、《渡江侦察记》、《鸡毛信》,郭维《董存瑞》、《智取华山》,桑弧《祝福》,王苹《柳堡的故事》,少数民族题材《山间铃响马帮来》、《芦笙恋歌》、《哈森与加米拉》,惊险片《神秘的旅伴》、《边寨烽火》、《寂静的山林》、《羊城暗哨》,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传记片《李时珍》、《宋景诗》,现实题材《新局长到来之前》、《上海姑娘》、《情长谊深》、《女篮五号》,另外还有《家》、《不夜城》等。《祝福》影片《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电影忠实地体现了原著的思想,形象地再现了小说中的人物,保持了鲁迅作品冷峻、深沉、凝重、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和艺术风格,但改编不是照搬,电影不是图解,编剧夏衍把原小说的叙述打乱,揉碎后,按照电影的特性和银幕所特有的空间,重新组织这些素材,并对原小说进行了扩充、发展和再创造。原小说只有万字左右,篇幅不长,采用第一人称倒叙的方式,由若干个片断联缀成篇。为了适应观众心理和增加整体艺术感,影片由倒叙改为顺叙,由“我”的主观叙述改为由画外音提示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这样修改以后,更适合电影表现的艺术手段,使人物命运与时代环境紧密相连,祥林嫂的性格发展清晰明了,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产生了感人肺腑的震撼力量。《柳堡的故事》1944年春,宝应县柳堡地区终于解放了,新四军战士纪律严明、作风严谨,很快就解除的当地百姓的疑惧心理,与百姓们打成一片。四班副班长李进在村民田学英(二妹子)家养伤的时候,两个人互生好感,但指导员劝说他放下了儿女私情。部队离开后,恶霸刘胡子欲霸占二妹子,部队接到二妹子的弟弟小牛送来的消息,迅速又和指导员带队返回,及时救出了二妹子,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但为了革命事业,李进放下了这段感情,随部队南下作战。五年后,李进成为连长,二妹子也光荣入党成为革命骨干。新中国电影罕见的描写现役军人的爱情故事影片,可谓打破了当时的禁区。影片的新颖之处在于,在描写战争时期的军人生活的影片中不着重大规模战斗的描写、而着重写军队的休整和军人的个人情感生活;写年轻人儿女情长而又不失其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在战争叙事中融入温馨的爱情场景,是影片至今魅力不衰的奥秘。导演王苹以女性化的视听语言,述说了一段兵民之间的经历,从而使人们对战争历史的追忆平添出一份浪漫和温馨。《柳堡的故事》突出了优美的人物形象,突出了苏北水乡的风车、杨柳、板桥、轻舟的优美画面,加上影片的主题歌《九九艳阳天》大胆的爱情歌唱和电影音乐的委婉多情的旋律,极具优美动人的抒情效果,让人心旷神怡,且久久萦怀不去。•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一、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除了继续拍摄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之外,创作者也将社会主义革命和现实生活和建设现实生活反映出来,此外还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中国历史题材的影片,以及文学名著也开始被搬上了银幕。二、艺术上的大胆突破:将英雄人物的行为,成长,内心世界,优点和缺点都成为丰富人物的心理的内容。并且,敢于大胆表现人情人性。三、影片的风格样式也比较丰富多彩,喜剧片,惊险片都有了长足的发展。1956年第23期《文艺报》发表了钟惦棐的《电影的锣鼓》一文,作者针对有经验的电影艺术家迫于政治压力,听命于行政人员指挥不能充分发挥创作潜力的现实,提出电影创作有其特殊规律,“艺术创作必须保证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必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