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意大利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把纪实主义电影美学观推向了高峰。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美学观,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的美学革命,响亮地提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新写实主义电影作为一股文化复兴和社会变革的力量而崛起了。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最初在废墟还冒着烟火的时候,一种写实的倾向就已经开始出现在文学和电影中了。如勃拉塞蒂的《云端四步曲》、德·西卡的《孩子们在注视我们》、以及维斯康蒂的《沉沦》等影片的出现,使得电影工作者看到了一缕新电影的曙光。尤其是《沉沦》,维斯康蒂的剪辑师马里奥·塞德朗在为《沉沦》进行剪辑的过程中,被第一批样片深深地吸引,他写信给维斯康蒂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影片,我称它为新现实主义的,这便是“新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第一次出现。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源泉一般认为是来自于“1910年~1920年间少数几部现实主义的影片,如吉奥内的《大盗札·拉莫》或马尔托里奥的《迷失在黑夜中》;爱德华·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小说。”特别是曾被法西斯当局当作禁书的描写农民生活的维尔加的作品,那种在左拉的自然主义基础之上的,以“真实主义为模式”的文学创作的传统,这便是“形成新现实主义生活观的一个有力的因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最高宗旨是美学上的现实主义和道德上的人道主义,并提出了两个著名口号:“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和“还我普通人”。新现实主义在本国的现实主义传统、苏联影片以及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以纪录性的原则,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非职业演员的真实演绎,长镜头和地方方言的大量使用,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作者与作品有: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年)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1947年)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1951年)在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创作中,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既是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理论家,同时又是杰出的剧作家——西柴列·柴伐梯尼。“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这一口号最初是由柴伐梯尼提出的,他认为:既然新现实主义要反映普通人的生活,从生活本身寻找艺术的题材,最重要的就是要缩短银幕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表现真实事件的同时展现出真实的环境和背景,真人真事必然发生在人们身边,发生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环境中。柴伐梯尼指出:我觉得应该深入分析今日社会中的人:在我自己之外,在那些也许是在我感情上看起来是珍贵的而实际上也是必需的东西之外,在那些有时能够吸引我、诱惑我的东西之外,还有许多别的东西……这些东西是重要的,是最重要的……在我们周围生活的人们,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生活得如何,他们的日子过得好吗?他们在受苦吗?他们为什么不幸,他们为什么受苦?在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即使是在近处或远处发生的最中毒事件之外的那种我们常常在街上看到的最平凡的小事件都有一种意义,一种人性的、社会的、戏剧的意义,并且向我们提出了一些重大问题。我希望永远做、首先做一个现时代的人;这是因为电影只有在它能够提供它的那个时代的事件和集体性悲剧的意义时,它才能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段,一种人类和社会的通用语言。柴伐梯尼曾在1942年就参与了勃拉塞尼的影片《云中四步曲》和德·西卡的《孩子们在注视我们》的编剧。以后又在创作的高峰期与德·西卡合作,编写了由德·西卡拍摄的《擦鞋童》(1946年)、《偷自行车的人》、《米兰奇迹》(1951年)和《温别尔托·D》等所有重要影片的剧本。另外还为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的《小美人》等等,许多的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进行了编剧。他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作的中间力量,为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发展概况诞生的标志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准备时期(1942-1945)勃拉塞蒂的《云中四步曲》、德·西卡的《孩子们在注视我们》、以及维斯康蒂的《沉沦》等影片标志着意大利电影开始走向变革。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的温别尔托﹒巴巴罗教授于1943年在《电影》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被萨杜尔称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宣言”的文章,明确提出意大利电影必须表现意大利的生活、文化、感情、民族的特点和才能,要求意大利电影具有“意大利精神”,主要为四点纲领:1、反对充塞在意大利大部分作品中的那种幼稚和做作的庸俗作风;2、反对那种没有思想和不反映人的问题的荒唐怪诞的作品;3、不要听腻了的故事,也不要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4、反对一切夸张,将所有的意大利人都描写成同一类型、具有同样高贵的感情并且同样意识到生活中一些问题的人。1)罗伯托·罗西里尼他的创作表现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者的最初的题材兴趣,即新现实主义与战争的直接关系。他几乎是在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着手了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构思。《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年)从根本上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和思想,影片的真实性、现代性和“当代感”突破了银幕的老框框,是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奠基之作。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全盛期(1945-1950)影片剧本是罗西里尼和阿米台依根据一个抵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几乎是逐字逐句记录下来的,后者向他们逐日讲述那些为准备解放而进行的秘密斗争。罗西里尼在解放之后,立即着手拍摄这部影片,他在一无拍片许可、二无资金的条件下,在事件发生的地点,拍了这部重现当时情景的影片。影片在描述当时的环境时,突出了那种环境怎样使贫民百姓、妇女儿童成为意大利历史中真正主要的人物。罗西里尼在影片中塑造了传教士、共产党人,以及那个平民妇女等真实感人的银幕形象,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悲剧性角色。影片在通过刻画这些人物的同时,展示出整个罗马贫民区生活情况。罗西里尼曾是纪录片的制作者,并由让·雷诺阿训练、培养出来的电影导演。迈斯特在《电影简史》中说:“他(罗西里尼)宁可牺牲光滑而追求真实,用普通人来代替演员,用实景来代替布景,用即兴创作来代替编写号的场景,用生活来代替虚构。”他撇开一切成见,站在摄影机的后面,以一种新颖、破例的表现方法进行了拍摄。罗西里尼的工作方法往往是从调查、采访、纪录出发,转而形成影片戏剧性主题的表现。他在谈到创作时说:“看到人的本来面目,不要硬把人表现为与众不同,只有经过调查才能发现与众不同。”他的创作也时常采取即兴的方式。2)维斯康蒂他由于《沉沦》一片而脱颖而出,以一种新的观点、新的电影风格,冲击死气沉沉的意大利电影,并赢得了许多的新现实主义的追随着,因此获有“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美称。影片有意把人物放到墨索里尼统治下意大利那种肮脏、混乱的小城镇和贫困的村庄中去展示。影片真实描写了当时的现实景象,以及意大利人内心的苦闷,本能的肉欲和暴烈的情感。《大地在波动》是他的又一部极为成功的影片。影片几乎与战争无关,表现西西里岛的一个小渔村的渔民们,因无法忍受剥削、勒索而愤起反抗的故事。《大地在波动》完全使用真实的外景拍摄,影片中的渔民也选择了非职业演员的真正渔民。这些都符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外形特征。然而,维斯康蒂还同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追求,他以近似纪录式的写实主义,以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手段处理,以画面景深镜头的浓郁诗意,将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巴赞在分析《大地在波动》时,特别将这部影片的拍摄方法与蒙太奇形式作了比较后认为,维斯康蒂首先不使用镜头并列的方法来创造诗意的效果,而是在单镜头内部包含和表现出全部的含义。其次,他不使用具有象征含义的镜头,而是将镜头的美学始终严格地限于实际真实的造型本身。维斯康蒂以异常朴实的风格,创造出影片的审美性的现实主义。《大地在波动》是一部在美学上极为有价值的新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之后,他致力于创立一种近似小说的电影叙事风格,拍摄了杰作:《情欲》(1954)《白夜》(1957)和《罗果和他的兄弟们》(1960)。从60年代开始,他将镜头转向贵族和上层社会,以其特有的生活阅历,为日趋没落的贵族世界,制作充满矛盾和绝望情调的挽歌,例如:《豹》(1963)、《大熊星》(1965)、《被诅咒的人》(1968)、《魂断威尼斯》(1971)、《路德维希》(1972)、《内地家族》(1974)。维斯康蒂的倾向于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在1911年,有位德国作曲家阿巴森斯哈到威尼斯来休养,起初他对这里的一些景像极为看不顺眼,后来在旅馆里遇到一位美少年塔基欧时,使他原本萎靡的精神为之一振。此后在他的心中一直都对塔基欧留有深刻的印象。由于威尼斯的灰暗气氛使阿森巴斯哈感到难以忍受,于是决定离开这个地方,但由于行李无法及时运送而不得不再停留一段时间。这时,北非所流行的霍乱传到威尼斯,阿森巴斯哈不幸染上,高烧不退,神智昏迷,还经常梦见塔基欧和他的母亲为了躲避这场灾难而准备离开。一天,当阿森巴斯哈神智不清,坐在沙滩上的椅子上时,恍忽中看见塔基欧穿着泳衣要游到远方去,他起身拦着他却因为体力不支而摔倒在沙滩上,气绝身亡。3)德•西卡他是一个诗人、评论家。他在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中,特别是与柴伐梯尼的成功合作,使他们的影片成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中最为充分、最为动人和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品。他们那一部部真实感人的影片,组成了战后意大利社会生活的一幅画卷。德•西卡从不认为影片即等于现实,他深信新现实主义意味着将现实变成诗。而将现实变成诗的过程,正是创作者不断调整现实与虚构的关系,努力“介入现实本质”的具体化过程。他的摄影机完成的决不仅仅是对事实和人物的平面式描摹,其间蕴涵了个人的创造性发现与独特的感悟。《偷自行车的人》故事来自于一个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那里描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波了24小时,寻找他们那被丢失的自行车,结果却是一场空。这段在报纸上只有两行字的东西,经过卢伊季•巴尔托里尼的同名小说,以及柴伐梯尼的剧本,在由德•西卡搬上银幕,形成了一幕极为感动人的悲剧。《偷自行车的人》(1948)是新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它与《擦鞋童》(1946)、《温别尔托·D》(1952)和《米兰的奇迹》(1951)构成了四部曲。影片揭示了意大利社会——失业的困扰、道德的堕落及现实的混乱。虽然影片的语调是温和的,但感情冲突却是强烈的;故事虽是简单的,但社会含义又是极其深刻的。影片的结构以现实为依托,以一组组“平民化”的剧情推进,展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不需要搭制的布景,完全在真实环境中所进行的拍摄;因为是实景拍摄,摄影机也就自然而然地跟随故事的主人公走上市街,自由地穿梭、游移于罗马的大街小巷此时此刻这些地方发生的一些事情也摄影机“即兴”捕捉进镜头。不需要任何演技经验的非职业演员,依靠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的深切体验,再次的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实际空间之中。饰演主角安东尼奥的演员就是从街上找来的,原来毫无表演经验。镜头剪辑打破了常规的戏剧性事件发展逻辑,摄影机跟随人物的运动,传统的场面调度消失了,没有所谓的叙事推动力,也没有环环相扣的所谓戏剧化高潮。艺术技巧的处理关于《偷自行车的人》的制作,德·西卡曾提到:一个美国制片商曾提供他数百万美元来拍摄,还提出让卡莱·格兰特来扮演男主人公安东尼奥,但他拒绝了那笔资金,也拒绝了那个明星。而使用低成本制作,用一个真正失业的炼钢工人扮演了那个绝望的父亲。《偷自行车的人》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最典型和最突出的代表作品。温别尔托·D本片讲述了风烛残年的孤寡老人温别尔托D在意大利的公共建设部门干了30多年,然而退休之后仅有一点退休金来维持生活。开篇便是一次退休工人们的游行,温别尔托D也位列其中,他牵着一只叫做弗兰克的小狗,身形萎缩的夹杂在人潮之中,显得那么无足轻重。游行注定是失败的,人群被前来维持秩序的警察冲散了,温别尔托D带着弗兰克匆忙的逃

1 / 8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