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概论新闻性节目是广播电视宣传的主干1983年中共中央37号文件指出,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连续群众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同时还指出“新闻性节目是广播电视宣传的主干。”新闻策划的目的实现对媒介新闻传播资源的最大发掘与最佳配置。新闻策划的基本原则用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对新闻事实加工处理,并实现最大化的信息传播效果。第一节电视新闻节目的界定和分类电视新闻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正在”电子摄录系统(ENG)、卫星传送、海事电话等新技术的出现,使远隔万里的新闻报道实现了同步现场直播,观众可以在同一时间看到正在发生的新闻现场。电视直播已经使传统经典新闻定义中的“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TNT),变成“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NNN)。“发现”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刚刚发现,这种发现通常就是新闻;另一重含义是指新的观点、新的见解的发现。今天的电视新闻不仅以形象直观和时效快取胜,同样要求对大量的传播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加工。如何发现新的角度,如何挖掘出深度,是新闻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所以,新闻竞争已经不仅仅是新事件、新消息和独家报道的竞争,而且也是“发现”的竞争。“5W”和两个问题新闻要素的五个“W”,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及为何五个要素,将电视新闻要解决的问题分成两类:一类是“是什么”的问题一类是“为什么”的问题“是什么”:消息类节目。新闻联播、现在播报、晚间新闻、新闻30分等;“为什么”:深度调查评论类节目。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世界报道、新闻调查等。二电视新闻节目分类消息类新闻专题类新闻言论类新闻杂志类新闻——《中国应用电视学》消息类新闻节目:指的是迅速、广泛、简要的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事态的节目形式,消息类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实现国内外要闻总汇的主要渠道,是国内外大事的主要窗口。代表栏目《新闻联播》。专题类新闻节目:是对新闻事实作详尽的有深度的报道。节目时间长,内容丰富,深刻,信息量大。要求记者能在事实的基础上,对事实,对问题作出分析,以独特的见解引起观众深层的思考。代表栏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言论类新闻节目:主要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发表议论,阐述道理,鲜明的提出电视台或评论者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的看法。言论类新闻节目在形式上通常表现为谈话类新闻节目。代表性的栏目有《新闻会客厅》、《面对面》《今夜秀》等。从电视新闻发展趋势来看,专题类、言论类新闻节目是开掘电视新闻节目思想深度的主渠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电视新闻杂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开播标志着电视新闻杂志类型节目在中国的出现。其结构编排方式,借鉴纸质平面媒体杂志设计的特点,把电视新闻消息类节目、专题类节目或者言论类节目,甚至纪录片、MTV等节目整合到一个大的新闻板块中,打包播出。其他类型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利用微波与卫星信号传输系统,将设在新闻现场的多个拍摄机位摄录的画面、音响,综合背景资料,通过现场记者与演播室主持人的采访、串联与评述,现场切换、编辑,实时的播出,传达给观众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第二节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栏目策划结构样式定位:消息类、专题类、言论类、杂志类;观众定位:根据自身所处的市场地位定位栏目的观众;主题定位:根据对应观众群定位主题。国内新闻?地方民生新闻?体育新闻?经济类新闻?娱乐新闻?交流方式:播新闻、说新闻、演新闻是否设评论员?是否有现场连线?节目策划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选题策划采访策划嘉宾策划节目形式策划编排与播出策划一,选题策划电视新闻选题标准:新鲜性:强调电视新闻的选题策划要重点关注社会生活中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时效性:在第一时间,对新闻事件进行第一家报道,进而争夺第一解释权。典型性:可以理解为可开掘性。它强调的是,电视媒体在确定一个新闻选题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个新闻是否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是否体现着事物的某种本质特征,是否包含有价值的,能够进一步开掘的信息。独家性:第一层含义是指新闻事件的独家报道;第二层含义是指对一个新闻事件的解释和评论是独家的。可操作性:第一层含义是指要从媒体自身的实力出发;第二层含义是指要从外部要求出发,充分考虑政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消息类节目”的选题策划系列报道:即对重大新闻事件或者现象的立体化、全方位报道,具有大规模、成系列的特点,常常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连续报道:即对具有相关性的新闻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追踪报道。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一个时间段才出现某种变化的社会现象。二采访策划采访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节目内容的主体,也是节目的基本构成因素和基本形态。采访策划常常是和采访技巧、采访经验、采访准备、采访程序等内容联系在一起。在特定场合下,如何抛出最重要的问题并得到采访对象的回答,最能体现记者的策划和应变能力。电视新闻采访要求记者具备四种意识:换位意识无知意识怀疑意识现场意识1换位意识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镜头前进行的。镜头对于采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来说,是一个第三方的存在,它代表的是一个假想的公众视点。因此,所谓“换位”有两层含义:即是指采访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思想、情感的互动与交流;也是指采访记者与假想的镜头背后的电视观众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互动与交流。前者要求采访记者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使他们放松情绪,进入自然的谈话状态,这是取得好的采访效果的一个前提。要舍身处地的从被采访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充分掌握对方的思想、心理、语言习惯,扫除双方交流中的障碍,赢得采访的主动权。后者是记者和电视观众之间的“换位”,是记者在经验与想象中完成的。采访记者要在每一次发问时,想到这些问题是不是观众想问的。从这个角度说,记者视观众的代理人、代言人。心里要装着观众,要学会反躬自问。“《东方之子》对采访对象有一个原则:平视。平视到底是什么概念?这么多年我想这个问题,平视不应该是记者的眼光,应该是观众的眼光。当你面对强者的时候,你要把他压下去,当你面对弱者的时候要给他扶一下。”——《新闻调查》节目主持人王志2无知意识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无知心态和求知的好奇心,有些采访即使知道结果,也要在设计采访问题时从无知开始,到获知结束。这种无知意识不是说记者对所采访的事件一无所知,而是一种采访心态和技巧。“无知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无知意识体现为记者采访前的一种谦虚心态。实践证明,不管记者事先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在动态的新闻采访过程中,什么意外情况都可能出现。保持谦虚心态,无知意识,就是保持一种积极的应变心理,以防事到临头乱了方寸。其次,无知意识体现在记者面对被采访对象时的问题设计要富有逻辑性,前一个问题与后一个问题之间能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这样才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实践中,逻辑性强的问题能带给观众很大的认知快感。3怀疑意识记者的职业和使命之一是发现真相。所谓怀疑意识,是指在调查采访时,记者始终要保持一种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眼前看到的场景、耳朵听到的话语,不要相信某一方单方面的言论。要用足够的怀疑来做出冷静的判断,要兼听则明,尽可能采访到方方面面的事实和证据。多一点怀疑,就多一点主动;多提出一些问题,后期的素材就会更丰富,编辑起来也会更从容。所以,怀疑意识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调查精神,也是一种节目制作策略。4现场意识所谓现场意识,指的是现场记者的采访要和时间同步进行,尤其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反映事物本质的瞬间,并把它通过采访揭示出来。三,嘉宾策划新闻节目中的嘉宾包括两类人:一类是以专家、名流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人士;另一类是以新闻事件当事人为代表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尤其是中下层人士。嘉宾主要出现在言论类新闻节目中。嘉宾策划主要遵循的原则1知情原则2对应原则3权威原则四,节目编排(特指消息类节目)消息类新闻节目根据节目的自身新闻价值和具体的办节目方针来安排消息的播出次序。若有主题则围绕主题进行编排。新闻编排的原则:重要性原则:根据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或新闻本身的价值排序。我国电视新闻媒体还有一个特殊要求,涉及国家领导人国事活动、中央某项政策出台等政治性新闻要优先安排。当突发新闻事件和党和国家领导人或中央某个政策发布在播出时间上冲突时,一般来说先播后者。但是极重要的突发新闻例外,比如汶川地震。贴近性原则:中央台新闻通常先国内后国际,先中央后地方,先全国性新闻后地方性新闻。地方台的新闻除了最重要的全国性新闻放在开头外,一般都先地方后其他。同类原则:集中统一类型的报道,形成整体的播出效果。间隔原则:重要的、有价值的新闻不能集中在一起顺序播出,要加以分割,在不同时间点上安排不同的兴奋点,形成持续不断的小高潮,使节目波澜四起,曲折有致。六,各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分析央视新闻节目在内容上基本没有限制,从普通百姓话题到国家大事均可作。《东方时空》开办于1993年5月1日,时长45分钟,改变了中国大陆观众早间不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被誉为是“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2000年11月27日第一次大改版,从45分钟扩为150分钟,以演播室为调度中心,用直播方式将新闻、实用资讯、新闻专题等诸多内容有机串联。2001年10月,《东方时空》再次改版,将新闻及资讯节目分离出去,在保留原有的《东方之子》、《百姓故事》、《世界》、《纪事》各子栏目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子栏目《时空连线》。2004年9月1日,《东方时空》移师晚间黄金时段,18:15-19:00,联手央视一套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推出晚间强档新闻版块。2008年3月24日第三次改版:时长将由原来的四十五分钟缩短为三十分钟,首播由央视一套下午时段移入新闻频道晚间黄金时段20:00。取消原有的《东方之子》、《百姓故事》、《时空连线》三个子栏目,使之成为一个相对通透和完整的板块。解决了原先三个板块风格不统一,在定位和受众群体上兼容性较差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东方时空》的新闻专题特质,进一步明确了深度报道的定位。《新闻调查》《新闻调查》创办于1996年5月17日,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节目时长每期45分钟,每周一期。央视新闻改革三步走:1993年5月创办《东方时空》,是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第一步;1994年4月1日推出《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进行新闻改革的第二步;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的创办,则是第三步。一步步走向深入的新闻栏目改革,标志着中央电视台正向国际大台迈进。《新闻调查》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年—2000年)——多元探索时期。提出“从现实到理想”的“三步走战略”: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内幕调查,在以主题性报道为主的同时,也对多种类型的节目进行了探索。所谓主题性调查,就是先宏观立论然后找素材印证。选题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当时的政策环境还不允许进行深度的内幕调查。首播节目《宏志班》,记者白岩松,编导夏峻。结构呈现明显的三段论特点: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第二阶段(2000年到2002年)——发展时期,提出“探询实事真相”。节目虽吸引人,但包罗万象,为能与同类新闻评论节目、深度报道节目、专题节目区分开,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节目诉求。便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的创作理念。明确《新闻调查》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记者的调查揭示真相,要挖掘出被一个机构或被一部分人遮掩的事实真相,挖掘内幕。这个定位清晰后,主题性、话题性的选题逐渐淡出,突出的是对事件背后黑幕的调查。如:南丹矿难调查,山西煤矿矿难调查,海登神话、东突恐怖势力揭秘、透视运城渗灌工程等等,《新闻调查》的品质越来越纯粹。但是,“探寻事实真相”的道路,并不好走,从节目播出的现实情况来看,只能达到百分之五十的播出率。当时的环境下,竭尽全力调查真相的《新闻调查》发现“一期一个真相”的做法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三阶段(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