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读、背诵这两段经典名句。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老子“有无”思想。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和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2、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自然诵读,在诵读与感悟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教法方法: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新课讲解(一)学生一起诵读课文第十一章(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1、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诵;(听完之后,抽几个学生模拟朗诵)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诵。2、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诵读方法自由朗诵,在朗诵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3、诵读、背诵(比赛),让学生自由举手,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朗诵,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评判出最出色的(二)、翻译,译文讲解1、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同桌讨论,理解内容,思考:这一章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教师重点解析:准备一个空杯子,然后倒满水,再去理解这句话:无水时,其为杯,有用之杯;有水时,见水见物见利不见杯了。(三)拓展引申、小结:做人当虚怀若谷,人敬你;一旦实力显现,则引发诸多利益纷争鸟;新西游记里孙悟空师傅传授72变之后告诫悟空不要逞能显能,悟空问其缘由,其师傅答曰:别人见到你的本事,必然心怀夺取之心,届时不是你死就是他亡了(大意如此);所谓才(财)不外露,也是遵循这一道理。有人问,现代职场不表现能力,还会有人要你啊?其实这不矛盾;为用时,人是敬你的,对你有期待的;为利时,你可以为别人带来价值的,换一个角度来说,你还有可利用的价值;一旦对方把水喝光了,接下来的动作可能是把被子扔掉,取另一杯水饮;所以,人要保持学习,一方面既要空,又要不空。冯友兰先生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篇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四)诵读、学习第十二章1、范读、学生齐读。2、师生共同翻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3、评析: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相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奴隶主贵族生活日趋腐朽糜烂。他目击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因而他认为社会的正常生活应当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安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在此,老子所反对的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生活方式,并不是普通劳动民众的,因为“五色”、“五味”、“五声”、打猎游戏、珍贵物品并不是一般劳动者可以拥有的,而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认为老子的观点并不是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立起来,并不是否定发展文化,不像有些学者所言,认为老子的这些观点是他对人类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所持的狭隘庸俗的反历史观点。他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俗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自我疏离感,而心灵则会日益空虚。所以,老子才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许多人只求声色物欲的满足,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在许多场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发狂的事例。读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应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而不是物质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紧跟其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三、小结归纳这两段话的含义,回顾知识,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四、课后作业:背诵第十一章、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