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全套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社会与社会学第一节社会与社会发展2一、社会的概念社会一词在西文和汉语中是有某种区别的,不同的学科对社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在西文字典中,Society和法语中的Societe都源于拉丁语系中“伙伴”的意思,即Socius。而在罗马语中则是指社会有“契约关系”的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是指“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①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②社会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3二、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社会运行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社会发展计划41.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1.1地理环境生物和人类社会都是在地球表面上活动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称以生物或人类社会为主体的环境为“地理环境”。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古代地理环境和现代地理环境。古代地理环境是对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它的主体是古生物群和古沉积物。狭义的地理环境是人类出现以后的现代地理环境。人类出现以前的古地理环境是纯自然环境,而现代地理环境的情况则要复杂的多。我们把未被污染的自然环境,叫原生环境。它是地形、气候、水文(河、湖、海等)、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组合。城乡社区的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生环境。山地的村寨不同于平原的集镇,江南的水乡不同于北国的山庄,沿海的港埠不同于内陆的城堡。我们把被污染了或被改变了自然环境,叫次生环境,如被污染了的大气,被污染了的水体,被污染了的土壤,被破坏了的林木或草地,被退化了的荒坡或空地。原来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一些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不利的因素,如地震、火山、台风、海哮、暴雨、洪水、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或工程病害,人们称之为原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退化(如土地沙化、土壤沿碱化等)和环境污染,则被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与原生环境问题有些是不能分开的。很多所谓原生环境问题,其实是人为因素引起的。51.2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出现以后,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经历了4个阶段:依赖关系阶段顺应关系阶段掠夺关系阶段和谐关系阶段①依赖关系阶段。200万年前,原始社会最初的人类虽然能够制造工具,但也只是一些用石块、树枝制造的简单工具,用来采集果实、鞭打野兽,人类对自然界完全是一种依赖的关系,靠天然的动植物提供食物等生活必需品。②顺应关系阶段。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懂得了顺应自然规律,学会了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人类的食物来源主要靠农作物和家畜来提供,但是农牧业收成的好坏却完全“靠天吃饭”,靠大自然的恩惠。③掠夺关系阶段。200多年前,人类发明了机器,进入了工业社会,对燃料、原料的需求加速增长,开始对矿产进行掠夺性的开采,对森林进行破坏性的砍伐。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金属和非金属原料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大量“三废”(废气、废液、废渣),污染了原生环境。④和谐关系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需求的猛增,于是逐渐出现了资源相对短缺的局面。到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人们开始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片面强调改造自然游客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和谐相处的阶段。61.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作用开发利用改造破坏污染治理保护71.4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资源的局限性,即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对人类生存社会生产活动的限制,即对人口的限制原生环境问题。即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的破坏性影响次生环境问题,即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空气、水、土、食物的污染,以及噪声和辐射线对人体的伤害等81.5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最先利用的是生物界,包括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之后就是改良土壤、引水灌溉;再后就是开发矿产,建造工厂,于是地球上就逐渐出现了农场、牧田、水渠、道路、矿山、工厂和城市。人类从环境中所索取的资源,其种类、数量、规模、范围都取决与人口的数量,人类的技术水平、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尤其在学会用火以后。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青铜器时代,劳动分工开始,手工业产生,出现了城市。但是在石器时代,铜和锡还不是资源;在青铜器时代,铁还不是资源。在原始社会,土地、水就象阳光、空气一样,并未成为有价值的资源,随着农牧业的兴起和引水灌溉的发展,土地、水也都成为有价值的资源了。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的种类、范围、广度、深度和价值都在不断的扩大、加深和变化着。91.6人类生态系统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是一系列因子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我们称之为“人类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而人类的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在这个系统中却是引起不平衡的重大因素,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这个复杂系统,来探索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的各种通道和可供选择的最佳途径,也正是现代社会学所关心的问题之一。引起人类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动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就是科学技术,就是人类提取资源并对其加工处理的技术。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资源的产量和储量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表1.1)。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人口密度、生活水平(消费产品的速度)、生产水平(消耗资源的速度)、技术水平(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等指标,来分析和评价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各类资源的产量、质量和储量,来探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供求平衡关系。不论是研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还是研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问题,时间尺度很重要。技术经济学家往往着眼较短期(三年、五年、或十年、八年)的经济效果,而人类生态学家常常着眼于较长远(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态平衡,注意分析再生资源的循环周期(如林木的更新)与非再生资源的回收周期(如金属的回炉)。研究社会与环境之间的供求和平衡关系还必须有个空间尺度,是从全球来考虑问题,或是从全国来考虑问题,还是从一个城市来考虑问题。10表1.1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发展№№时期起始年代新的工具和技术新增的资源种类旧石器时代约一百万年前粗制石器,钻木取火石头(燧石)、树枝、兽、鱼、果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前精制石器、刀耕火种栽培植物、驯化动物青铜器时代公元前三千年铜制斧、犁、冶炼技术,轮轴机械,灌溉技术,木质结构建筑矿石(铜、锡)、土地(耕地、)林木(盖房的材料、冶炼的燃料)、水流(灌溉用水)铁器时代公元前五世纪铁斧、铁犁等,齿轮传动机械,石质结构建筑,水磨铁、铅、金、银、汞(水银)、石料(建材)、水力中世纪公元五世纪航海、风车海洋水产、风能产业革命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1750年---蒸汽机煤(大量开采)西方殖民地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1850年---火车、轮船、电力、炼钢锰、镍、钨等黑色及有色金属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890年---汽车、内燃机、飞机、化肥石油、铅、铝、磷、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1930年---人造纤维、原子技术一些稀有元素,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0年---空间技术、电子技术更多稀有元素,半导体材料112.社会运行2.1社会需要2.2社会互动2.3社会管理与控制2.4社会变迁与进步122.1社会需要社会运行的动因及运行动力蕴藏于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要素——人的需要之中。正是人的需要,即人对自身生存与发展条件的欲求状态,迫使人与自然发生联系,人与人发生联系,并在此之中通过实践满足这种欲求,进而形成社会,以及使社会成为活的有机体。由于人的需要既有物质性的,还具有精神性,因而组成了不同层次、内容丰富的“需要”体系。目前最具操作性的“需要”体系是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关于需要的层次理论,即认为需要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生理需要;第二层,安全需要;第三层,友爱需要;第四层,尊重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人们首先追求较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在得到高度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突出的表现出来。人的需要始终处于永无止境的状态之中,原来的需要满足了,又有新的需要产生。新的需要便成为现实行为的推动力,于是社会就在人类不断追求满足自身新的需要的过程中,得到运行的动因与力量,永不停息的运转下去,从而使其性运行过程具有持续性和永恒。132.2社会互动人的需要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补充中得到满足。这种相互作用性就决定了满足需要的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互动行为就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的感性活动。社会中的各种互动活动,都是社会运行中的基本组成,不管行为者的行为是由什么样的个性与特殊条件所决定,而表现为不同目标的运动与力量,但他们的行动的总和都形成一种平均合力来表现社会系统的运行。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所能得到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所结成的这种合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社会系统运行的平衡性、协调性以及方向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社会运行就是人们的社会互动的综合化、整体化。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中人们的互动行为是社会学研究的相当关注的内容。142.3社会管理与控制社会运行的趋势是社会发展与进步。要使这种趋势维持下去,则要求有引发运行的动机。即个体与群体需要具有能够促使社会良性协调运行的合理结合状态。社会运行的具体表现方式---社会互动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与利益,从而才能推动社会运行朝着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方向前进。个人的需要、群体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合理的结合,必须通过社会系统有目的、有计划、有原则的调节。而社会合理的大小,也取决于能否通过有效的社会管理与调节来达到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协调一致。调节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种调节性的过程是依赖社会管理与控制来实现的。社会的管理与控制,就是通过有组织的利用社会规范对其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实行管理、调节与约束的过程。社会管理与控制由实施控制的机构,控制规范体系—制度以及控制手段与方式等基本要素构成。社会控制由于其目标和采取的手段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控制体系,如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法律控制等等。如何使社会控制能在社会运行中发挥有效的功能,这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152.4社会变迁与进步社会通过在一定的管理与控制下的人们的互动不断的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的需要在人们的互动中得到不断的满足而又不断的产生新的欲求,这是需要的本性所决定的。于是人们的互动内容、互动方式也随之而在不断的改变、提高发展以满足新的需要。据此,社会也就在这种运行机制中表现出无穷无尽、多姿多彩和广泛普遍的各种变化,它能使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日新月异,新旧交替。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变迁。社会发生变迁是必然的,同时,社会变化也是有规律的。社会变迁的规律通过变化的内容、变化的形式、变化的根源和变化所给社会带来的各种效应得到展示。社会变迁的方向性规律,从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出发,把它具体的归结到如何审视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上。这样,为什么要变,社会的什么在变?怎样变?朝着什么方向变?变了以后又怎么样等,各种问题的具体现实的研究,便成了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63.社会控制3.1社会控制的涵义不妨这样说:凡是利用任何社会或文化的工具,对个人或集体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协调和发展的,都可以叫做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最基本的形式可以说是建立在个人对社会规范和角色的期待之上,正当的行为标准的承诺之上,不然人们就不会依附于这些行为模式,就会进行反抗。因此,大部分的社会控制现象可以认为是人们通过社会化,把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内化成人们自觉行为的结果。173.2社会控制的类型和方式社会控制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能表现为比较形式化的和不怎么形式化的。所谓形式化的社会控制,

1 / 4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