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2一、单选题1.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B.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D.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影响村干部的选任2.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建立B.人民民主原则得以体现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以来长期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制度的是()A.所有自治区域都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利B.我国是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C.在民族区域自治区内,各当地政权机关都是由少数民族代表组成D.各自治区内的少数民族都有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4.1949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向宋庆龄发出邀请电报:“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是指()A.筹建新中国B.召开人民代表大会C.召开中共七大D.打倒日本帝国主义5.《中国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表第2页明奈斯比特()A.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C.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6.“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讨论了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B.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C.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7.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曾寄出一封信,信中说道:“曾联松先生: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佰万元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从中我们不能得出()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是曾联松先生B.新中国国旗图案很有可能是在政协会议上通过并刊登在政协纪念刊上C.中央人民政府曾许以巨额报酬来征集国旗设计图案D.曾联松对国家的贡献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的肯定8.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A.辛亥革命、1954年宪法、“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B.辛亥革命、《共同纲领》、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4年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①中国的丞相制度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第3页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0.韩三平是电影《建国大业》的导演,记者在采访他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代表大多数人的要求,这是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蒋介石失败、毛泽东胜利的根本原因。”最能体现共产党“代表大多数人的要求”的制度是()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11.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似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两者()A.分别由临时政府和全国人大制定B.分别为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C.通过时间都是在新政权建立之后D.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12.1949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向宋庆龄发出邀请电报:“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是指()A.筹建新中国B.召开人民代表大会C.打倒日本帝国主义D.改革开放13.1953年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这主要是为了()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B.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14.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这种政策()①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②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③有利于民族团结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新王朝的开始,下列批驳这一观点最有力的依据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民主B.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多党合作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D.“依法治国”健全了民主制度第4页16.(题文)“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7.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一国两制18.潘思认为,“宪法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人民构建政府的行为,没有宪法的政府是没有权利的权力”;“宪法先于政府,政府是宪法的产物”。下面事件最能体现这一宪政思想的是()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C.1787年的美国联邦政府D.1871年巴黎公社委员会19.1953年下半年,上海市报社、出版社和剧团纷纷通过宣传画、连环画、故事书、越剧、沪剧、话剧、相声、说唱等形式,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这是为了()A.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制造舆论氛围B.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C.庆祝朝鲜战争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D.大力宣传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20.浙江大学陈剩勇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材料认为()A.新中国民主政治逐渐与时俱进B.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C.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协商民主D.政治协商制度独具中国特色第5页二、非选择题21.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材料二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材料三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01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2)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第6页得到什么认识?答案1.D2.B3.C4.A5.A6.A7.C8.A9.A10.C11.D12.A13.B14.A15.A16.A17.A18.C19.B20.B21.(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批驳: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任答2点即可)策略:依法治国。(2)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任答1点)(3)特征:初建;曲折;发展完善。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