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统计主备人单元备课【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之后安排的,学生已经会用条形图表示各种数量。本课以此为基础,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信息窗一提供了一份威海市1998—2002年市区环保建设情况统计表。拟引导学生提出与环保有关的现实问题,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知识的学习。信息窗二呈现了两份统计表,一份是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一份是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通过观察分析这两份统计表,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可进行比较的不仅是各年绿地面积本身的多少,还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来观察绿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而五个城市的绿地面积,所能够进行比较的主要是数量的多少。考虑到学生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难度较大,教材也以对话的形式给学生做了适当提示。【教学目标】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2.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3.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学画折线统计图,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学会选择适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难点是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课时安排】建议5课时信息窗一城市保洁——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画折线统计图,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预习案你去过威海吗?威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荣获了2003年度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为什么威海市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呢?明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威海,下面是一组数据,你提前了解一下吧。威海市1998-2002年市区环保建设情况统计表指标名称单位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吨300230230400415排水管道千米440475480515550重复用水量万立方米26302635296025004506新水取用量万立方米27002900210022502300……………………………………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如果让你用一个统计图表示出它的变化规律,我们该选择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现统计图。请自学课本,完成下面统计图表示出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威海市1998-2002年市区环保建设情况统计图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思考:怎样制作折现统计图?写出你的做法。导学案1.什么时候适合选择折现统计图?2.怎样制作折现统计图?3.折现统计图有什么优点?4.完成下面的折现统计图,表示出1998-2002年新水取水量变化情况。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去过威海吗?威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荣获了2003年度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为什么威海市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威海,了解威海,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秘。(实物投影展示)113页信息窗一,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1998—2002年威海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设计意图]从现实的素材入手,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统计的兴趣,激活有关统计的经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突出了统计的作用。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一)解决问题1: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1.尝试统计,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谈话: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统计),先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做完跟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2.班内交流,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谈话: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你是怎么表示的?(引导他们明确,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表示变化情况)谈话: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结合教材,边演示,边讲解,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先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再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对比分析,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谈话:刚才有的同学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有的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还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你觉得解决“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用那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谈话:解决像“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最好用折线统计图,因为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事情的变化情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增减变化方面的优势。(二)解决问题2:1998—2002年威海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1.独立制作。谈话:刚才我们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了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前面同学们还提到了许多问题,比如,1998—2002年全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表示这个变化情况,应该用哪种统计图呢?谈话:能自己在教材图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描述取水量的变化情况吗?先自己画图分析,再和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2.班内交流。谈话:谁愿意展示你画的折线统计图,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画法)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有不同意见吗?(根据学生的交流强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画折线统计图和根据统计图分析事情的变化情况,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体会用折线统计的好处--能直观地反映同一个内容不同时间的增减变化趋势。三、自主练习,拓展应用。1.自主练习第1题,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独立填写。班内交流。(关注学生对第4小题的回答,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2.用折线统计图描述其它事件的变化情况。检测案1.下面是某地区2005年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情况统计。某地区2005年月平均气温统计图某地区2005年月平均降水量统计图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该地区()月气温最高,是()°;()月气温最低,是()°。(2)()月降水量最大,是()mm;()月降水量最小,是()mm。(3)从一月份至七月份气温呈()趋势;从六月份至十二月份降水量呈()趋势。(4)你认为哪些月份到该地区旅游比较好?说明你的理由。2.某市拥有移动电话的数量情况统计表。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数量(万部)5820404555根据上表完成统计图。某市拥有移动电话数量情况统计图(1999-2004)(1)从图上你能看出哪些信息?至少写出2条。(2)移动电话数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四、全课总结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修改建议【板书设计】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先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再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特点: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据的变化。【教学反思】信息窗2:城市绿化【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2.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威海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荣誉。其实,威海还是著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呢!那里依山傍海、风景秀美、楼在林中、人在绿中。让我们一起看看威海的绿化情况,好吗?2.观察统计表,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谈话:(投影出示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威海市与其它城市统计表,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1提供的信息是: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各是多少。)谈话:(出示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表2,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2提供的信息是: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谈话: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设计意图】选取现实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突出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渗透环保教育。同时激发了统计兴趣,激活了已有的统计经验,为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奠定了基础。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尝试选择谈话: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先自己想一想,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准备班内汇报。2.班内交流,了解特征谈话:分别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比较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数量变化趋势,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3.尝试作图,加深体验谈话: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统计图,再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4.班内交流,提升认识谈话:谁愿意展示你制作的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通过折线统计图呢?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看出威海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谈话:为什么图一横轴下的威海、苏州……对着的是格子,图二横轴下的1992、1993……对的是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两个统计表的特点,从而恰当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在学生交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有利于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的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1.课本121页自主练习第1题:调查本组(4人)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并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1)组内调查统计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填写好统计表。(2)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3)班级展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你选用哪种统计图?为什么?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由于突出的是睡眠时间的多少,所以应选用条形统计图。)2.课本122页自主练习第2题:根据表中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1)学生独立解答。(2)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网站一周访问人次的变化趋势是什么?)【设计意图】选取的先独立解答,再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的练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1.教师谈话: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通过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学生班级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反思,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五、布置作业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青少年每日睡眠时间为几个小时比较合适,并向同学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