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分析烛之武的说理艺术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的说理艺术教学方式:微格教学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上节课所讲的内容继续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板书:烛之武退秦师)上次课中我们通过课文的讲解,知道了僖公三十年,晋国和秦国合兵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由于佚之狐的举荐,郑伯重新启用烛之武来说服秦伯退师。然而,烛之武是怎样运用他的那三寸不烂之舌来瓦解秦晋联盟,说退秦师的呢?今天我们就重点来分析一下烛之武的说理艺术。(板书:烛之武的说理艺术)下面同学们看着文章第三段中烛之武对秦伯所说的那段话,我们从五个层次来理解烛之武的说理艺术。(二)具体讲解:老师:同学们再仔细读一下课文,我请同学起来分层。学生:五层,具体分层老师:下面我们就具体来分析一下这五层,看一下烛之武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服秦伯的。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学生:欲扬先抑老师:对就是欲扬先抑。烛之武在此先摆出弱者的姿势,坦言知亡,这样子就避开了秦伯的锐气,缓解了紧张的一种说话环境,稳定了上方的情绪。(板书: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下面我请同学来读一下第二层学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后,君之薄也。老师: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时候秦晋虽然是联盟,但是它们毕竟是两个国家,大家看一下黑板(老师画地图),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秦要跨过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难办到的。“亡郑”以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从而提醒秦伯不可“亡郑以陪邻”。在这,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而是从哪个方面说明的?学生:地理位置老师:对,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这一实际来说明,根本上动摇了秦联盟的基础,不能不使秦伯动心。(板书:亡郑于秦无利可图)老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层。“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就是放弃郑,不灭郑。这是烛之武从正面提出建议。郑国在秦国的东方,以此可作为“东道主”,秦国使者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秦没有坏处。烛之武仍是从地理位置来说明利弊。同学们知道这一层的层义吗?同学:舍郑于秦有利。老师:对。舍郑于秦有利。(板书:舍郑于秦有利)第二层时烛之武通过分析亡秦的危害动摇秦伯。这一层则开始拿郑来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作为一国之君的秦伯当然要权衡利弊了。老师:下面我在找同学读一下第四层。同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舍半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老师:秦国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秦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与秦对抗。晋背信弃义,如若与其共事,绝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的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板书:晋国过河拆桥)经过了这一番历史事实的分析后,烛之武为了增强说服性,又从历史回到了现实,下面我们来看第五层:“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厥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晋国欲壑难填,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了,又要肆意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在这呢,烛之武就从现实中一步步的逻辑推理,从而提醒秦伯不要做“损秦以利晋”的蠢事。(板书:损秦利晋不可为)正可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难。烛之武凭借他的智慧和口才,仅仅百余字的说辞,就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逻辑推理等诸角度,,开合跌宕,步步紧逼,层层深入在“利”字上做足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了秦师,又保全了郑国。这就是烛之武的说理的艺术,大家都清楚了吧?课下请大家根据今天我们分析烛之武说理艺术的思路思考一下郑伯的说理艺术。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亡郑于秦无利可图→舍郑对秦有益→晋过河拆桥→损秦利晋不可为摆出弱者姿势→动摇联盟→引诱秦伯→赤裸裸挑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