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3年中国民宿行业影响因素分析2019-2023年中国民宿行业影响因素分析一、有利因素(一)政策鼓励发展民宿2017年8月,国家旅游局正式颁布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对旅游民宿的定义、评价原则、基本要求、管理规范和等级划分条件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市场准入方面,强调民宿经营者必须依法取得当地政府所要求的相关证照,并满足公安机关、治安消防相关要素,民宿单幢建筑客房数量应不超过14间。2018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城乡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房依法从事民宿等旅游经营。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进一步放宽旅游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鼓励发展租赁式公寓、民宿客栈等旅游短租服务。在各种鼓励民宿发展政策的持续利好下,中国民宿市场愈加繁荣。(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旅游消费逐渐升级,用户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开始发生转变,民宿行业独具的共享住宿、旅游社交等特色使其在近几年持续走热,市场规模不断提升。尽管当下星级饭店、经济型饭店等传统产业的规模也并不小,但其标准化住宿业态尚无法很好地满足消费者这一个性化需求,而共享住宿“生逢其时”,正好迎合了消费者的陌生人场景化社交需求。以民宿、短租等为代表的非标准化住宿业态受到家庭出游群体的青睐,尤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因此诞生了一系列住宿分享平台,民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三)品牌民宿连获资本青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之下,民宿短租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民宿这个行业,推动了民宿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主打连锁化的民宿品牌刚刚现身市场不过几个月时间,就接连获资本青睐。比如,“有家”民宿在上海现身市场不久,就宣布获得了来自携程、途家、58产业基金的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同时还发布了多项创新措施,力图借助连锁化民宿产品突围市场。长期以来,缺乏优质房源、管理不专业是目前制约着短租民宿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品牌民宿、连锁民宿正在试图通过连锁化模式、筛选精品房源、统一管理、集中采购布草等床上用品等方式,有望突围市场以破解行业困境,品牌民宿未来可期。二、不利因素(一)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目前许多民宿都是个人开办与经营,缺少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部分民宿由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床单更换不及时、配套设施老化、价格设置不合理、游客居住体验差等各种问题时有发生。从房东端看,民宿房东多为兼职房东,带有“高学历”、“女性”、“80/90后”标签的房东居多,他们主要依赖互联网途径获取客流人群,渠道较为单一,在营销推广上经验不足且专业化程度低,当前民宿运营管理水平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从房客端看,休闲度假和商旅人群为民宿行业主要消费者,他们更喜欢品质生活,重视效率、安全和个人隐私。但一些民宿经营专业度较低,尤其在旅游旺季,载荷量相对较大、服务人手不足,民宿员工如果没有得到专业化的培训和管理,就很难为旅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二)民宿乱象逐渐暴露经历过“野蛮生长期”后,民宿的乱象逐渐暴露。民宿乱象源自于其“灰色”的身份。一般来说,民宿往往是利用租赁或自由的闲置房屋改造而成,民居属于住宅用地,而酒店、旅馆的土地性质是商业服务用地。将住宅转商业要通过规划、房地管理等相关部门,手续复杂、限制较多,单这一项就限制了民宿的合法身份。民宿经营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更加助长了一些违法行为的发生。民宿的快速繁荣挤占了小酒店、旅馆的利益空间,其经营人员甚至推波助澜,通过报警、举报等手段,鼓动小区业主集体维权,加剧了业主与民宿老板的对立情绪。另外,由于绝大部分的民宿消费都是线上完成,一些“民宿”以价格低廉、环境优雅等广告吸引消费者在线交钱,而消费者一旦入住即发现与广告相差甚远,虚假房源、隐私泄漏等问题乱象频出。(三)规范体系亟待建立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民宿长期处于灰色地带,对于民宿的身份,还没有明确的定论。没有营业执照、消防许可、特种行业许可、卫生许可等住宿业必备的证照,亦无相对应的监管部门进行专门管理。导致民宿在环保、消防、治安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和漏洞。虽然对于私设“日租房”有严格禁止,但在短期租赁上并没有严格限制,即使一些民宿钻了短期租赁的空子,相关部门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尽管一些经营者想取得合法证照,又因为涉及住改商等问题,难以申请到酒店、旅馆业的“特种经营许可证”。虽然国家政策是鼓励支持共享住宿,明确了放宽共享住宿等旅游新业态市场准入的大原则,但目前尚未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统一标准规范,对民宿进行法律界定和运营监管,既能避免一些棘手问题,又能扶植其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