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名词解释4)教育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教育”的学问。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够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可以让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第二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名词解释9)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教育学中,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有专门组织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人。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简答4)(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2)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受教育者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单独作为名词解释也考)(3)教育中介系统。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练习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它主要体现在课程、教科书等信息载体和教育环境中;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其中,教育者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使受教育者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实现教育目的,所以说教育者是主导型的因素。(记忆版: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3、现代教育的特点(简答5)(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19世纪中叶以后,各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了有关普及义务教育的法律,这些法律大都具有强制性。学校教育的普及是让古代少数人垄断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现代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学校教育,它对社会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满足了人们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也成为政治家们优先考虑的社会问题。(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在现代社会,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就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学校教育日益和生产劳动相结合。(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进展,教育经验的积累,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4、义务教育(名解):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5、学校教育(1名词解释4):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教育教学理论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向预期质量规格发展的活动。★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名词解释3)“人的发展”在教育心理学上,主要讨论的是个体发展问题。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包括集体的正常发育;二是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三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人的发展的特点是未完成性和能动性。并呈现出自身的一些规律,如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2、人的发展的特点及教育学意义(论述)人的发展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不同的分析。我们基于哲学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的研究,突出强调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和能动性两个特点。(1)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还处于未成熟状态。儿童发展的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预示着人的需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2)能动性既然人是未完成的的、不完善的,那么人是如何完成和完善的呢?简单地说,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和自我塑造等方面。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它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教育学意义(论述2、简答3)从形式上来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和整体性。这些规律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1)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例如儿童的记忆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成熟水平是不同的。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的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3)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越。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4)个体差异性。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人的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5)整体性。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简答3、论述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个体能动性和教育。(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因素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因素的作用日益减弱。(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是指:由自然、历史、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给定的,人具有能动性,可以去选择环境、适应环境和创造环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一个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所以环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3)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能动性是决定人的发展的一个因素。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个体的能动性使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因为知识有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和实践价值。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特性,也就获得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物的可能性。总之,这些因素都要发挥它的作用,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并且,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简答2、名词解释)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横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受到教育和训练后,能够在根据社会需要,结合个人意愿与可能条件更换其工作地点等条件而不提升其社会阶层或科层结构中的地位;教育的纵向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受到教育的培养和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得到提升,包括职称提升、职务升迁,改变其社会层级地位与作用。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简答)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③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3、教育的经济功能(简答)(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者是生产力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普通教育传授一般的文化知识,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传授专门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在生产中运用高科技,并且创造技术,现代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进而影响经济。(2)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教育提高生产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和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帮助人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教育也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3)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4)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而且通过科学研究,也能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5)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6)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4、教育的政治功能(简答2)(1)教育通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