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机械装联技术10.1螺钉连接10.2绕接10.3压接10.4胶合学时数:2课时整机的机械固定通常可归纳为两类:一类为可拆卸连接,即拆卸时不会损伤连接件,如螺钉连接、柱销连接、夹紧连接等,另一类是不可拆卸的,即拆卸时会损坏连接件,如胶合、铆接等。10.1螺钉连接(P178-182)10.1.1常用螺装工具通常螺钉旋具又称起子、螺丝刀、改锥等。旋具头:一字、十字;旋具类型:手动、半自动、全自动。•全自动旋具(电动、气动)10.1.3通用工艺要求(P180)1.安装前对安装件进行检查,应无损伤、变形、尤其是面板,外壳表面应无明显的划伤、破损、沾污等不良现象。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开始安装。2.安装螺钉必须拧紧,如何衡量拧紧程度呢?对于机制螺钉来讲一般以压平防松填圈为准,而自攻螺钉以头部紧贴安装件为准,最好使用限力螺刀(即扭矩可调),安装前可根据经验数据将扭矩调准好,这样既可防止因扭矩过小而造成紧固太松,又可防止因扭矩过度而造成滑牙现象,从而保证螺钉连接的质量。螺装时的螺刀握法3.沉头螺钉紧固后,其头部应与被紧固件的表面保持平整。允许适当偏低,但不得超过0.2mm。4.用二个螺钉安装被紧固件时,不应先将一个拧紧后再拧另一个,而应将两个螺钉半紧固,然后摆正位置,再均匀紧固;用四个或四个以上的螺钉安装时,可按对角线的顺序半紧固,然后再均匀紧固,总之安装同一紧固件上的成组螺钉的原则应掌握交叉、对称、逐步的方法。5.安装时,旋具头必须紧紧顶住螺钉槽口,旋具与安装平面保持垂直,拧紧螺钉时,不允许造成螺钉槽口出现毛刺、变形,不应破坏螺母或螺帽的棱角及表面电镀层,禁止使用尖头钳,平口钳作紧固工具。10.1.5螺钉连接的检验(P182)螺钉连接质量主要是靠工艺过程保证,即:靠人员、工具、方法的保证。检验方法:直接检验方法--目测法,机械试验方法(震动、碰撞、跌落等),然后检查是否有紧固不良情况出现,机械试验的具体方案(应力、时间等)根据不同整机的试验规定。通常,在生产线上是采用目测法进行检验,其质量标准如下:1.紧固件的选用符合设计、工艺规定;2.紧固力矩符合要求;3.螺钉、螺母、垫圈均已压平,与零件表面无缝隙;4.装配后零件表面无凹陷、压痕、锈迹及镀复层擦伤、脱落等现象;5.螺钉露出螺母、螺孔长度符合工艺要求(2~3扣);6.紧固漆的涂法和用量符合要求。10.2绕接(P182-187)绕接是一种采用机械的手段实现电路连接的方法,虽然它的应用没有锡焊那么普遍,但这种装联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所以,绕接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10.2.1绕接原理(182)使用绕接工具对裸导线施加一定的拉力,并按规定的圈数紧密的绕在带有棱边的接线柱上。绕接绝对不是简单的将裸导线绕在接线柱上,获得良好的绕接点的要求是在绕接过程中必须产生两种效应:导线在拉力的作用下,与接线柱棱边紧密接触处温度升高,使接触点表面产生两种金属间的扩散;由于拉力,导线与接线柱接触处形成刻痕,产生塑性变形及表面原子层的强力结合而形成气密区。。主要优点:绕接时不需使用任何辅助材料,不需加温,因此不产生有害气体,无污染,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绕接点可靠性高、有很强的抗腐蚀能力,接触电阻比锡焊小,绕接电阻只有1毫欧左右,而锡焊接点的接触电阻有10毫欧左右,而且抗震能力比锡焊大40倍。10.2.2绕接方法(183)绕接必须使用专用的绕接工具,按动力可分为电动、气动、手动三类。绕接工具的关键部件是一个能旋转的绕接工具头。绕头是在静止的绕套内旋转,把导线绕在接线柱上,绕头内有一个孔,用来套入接线柱。绕头上有一条入线槽,目的是要把绕在接线柱上的那一部分导线插入绕头槽内,而导线的另一部分保持不动。导线从槽口经过一个光滑的半径被拉引而产生控制的张力。10.2.4绕接点的质量要求(185)(1)最少绕接圈数:4-8圈(不同线径,不同材料有不同规定);(2)绕接间隙:相邻两圈间隙不得大于导线直径的一半,所有间隙的总和不得大于导线的直径(第一圈和最后一圈除);(3)绕接点数量:一个接线柱上以不超过三个绕接点为宜;(4)绕接头外观:不得有明显的损伤和撕裂;(5)强度要求:绕接点应能承受规定检测手段的负荷。10.3压接(P187-189)10.3压接压接与绕接一样是一种用机械手段实现电路连接的方法,它的优越性与绕接相仿,压接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10.3.1压接原理(187)压接是指使用压接工具,对金属表面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接合部分产生恰当的塑性变形,而形成可靠的电气连接。10.3.2压接方法(187)压接分冷压接与热压接两种,目前以冷压接使用最多,即在常温下进行压接。在各种连接方式中,压接使用的压力最高,产生的温度最低。压接工具按其动力分类,有手动式压按钳、油压式压接机、气动压按钳。压接时,首先应根据导线的截面积和截面形状,正确选择压接模和工具,这是保证压接质量的关键。10.3.3压接的质量要求(188)(1)压接端子材料应具有较大的塑性,在低温下塑性较大的金属均适合压接,压接端子的机械强度必须大于导线的机械强度。(2)压接接头压痕必须清晰可见,并且位于端子的轴心线上(或与轴心线完全对称),导线伸入端头的尺寸应符合要求;(3)压接接头的最小拉力值应符合规定值。。10.3胶合(P189-190)10.4.2胶合工艺胶合工艺要求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表面处理胶粘剂调配上胶固化清理胶缝检查1.表面处理要求:粗糙及清洁方法:用机械的方法改造表面的粗糙度(钢丝刷擦、砂纸打磨、锉磨、喷砂),然后进行清洁处理(汽油、乙醇、丙酮擦揩)。2.胶粘剂调配严格按配方调配;随配随用;搅拌时要缓慢均匀;搅拌形式如图。3.上胶方法:可选用刷涂、喷涂、漏印、浸渍、粘贴薄膜及滚涂工艺。要求:涂胶量要适当,胶层厚薄均匀,无汽泡,在保证布满胶接面的情况下胶层越薄越好。4.固化分为室温及高温固化两种,加热可采用恒温烘箱或红外线灯,要求保证胶接件受热均匀。5.胶缝检查方法:对胶合接头的质量,目前尚无完善的无损检验方法,生产过程中一般通过目测观察胶缝的情况抽取少数样品进行定量检测,如剪切强度、抗拉强度、剥离强度等。目测要求:无裂纹、气泡、脱胶和胶合件移位变形等现象。•本章习题:•P191第1、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