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日本的传统节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5章日本の年中行事概観日本の年中行事とは、一年の間に行われる儀式、行事のことである。もとは宮中で行われるものを言ったが、後に民間の行事、祭事も年中行事というようになった。太陽暦を使用して、様々な行事、祭事がその一年間に執り行われている。節分せつぶん节分日,从字面上看就是“分开季节”,也就是将四季隔开的日子的意思,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不过虽然有四个,但在日本,这个节日主要是在立春之前的一个节分庆祝,一般是在2月3日或者4日。立春是新一年春节的来临,也就是一年之始,即传统意义上的新年,如此一来,将立春之前的节分看作传统意义上的除夕大年夜也不为过。(注意:中国的立春和正月初一春节是不一样的存在哦,而日本正统的春节应该就是1月1日元旦,也就是正月了)。節分の行事相传在四季变化之日,“鬼门”会变得通畅无阻,届时会有恶鬼穿越鬼门而到人间,带来灾祸和邪气。而为了抵制恶鬼的侵袭,人们会用撒豆(豆撒き)的方式来驱散鬼怪和应对灾祸,而用吃惠方卷(恵方巻)的方式来祈福。撒豆(一般是大豆,也就是黄豆,而且要事先炒熟)是一项用来驱鬼的传统。盖以在日文中“豆”和“魔滅”的发音相近(豆为mame,魔滅为mametsu)。在撒豆的时候,人们会喊着“鬼怪出去,福缘进来”(鬼は外、福は内)对着室内外撒豆。当然有些崇敬鬼怪的地方也会喊“鬼怪进来”(鬼は内),他们把鬼怪作为福缘的象征,尤其是姓名中带有“鬼”字的家庭(如:鬼塚,鬼頭等),更是如此行事。在撒豆的时候,还会有人扮演鬼怪(一般是家中的父亲)来活跃撒豆活动的气氛。然后,在撒豆完毕之后,参与的人会把撒在室内象征福缘的豆子捡起来吃,吃的数量是按照自己的年龄来,也有一种说法是吃自己的年龄加一的数量,传闻这样的话,下一年会身体健康,一年无病无灾。然后是吃惠方卷这一项习俗。惠方是吉祥的方位的意思,而惠方卷里面也是裹着各种各样美味的带有福缘意味的食材。在节分的晚上,人们会静静的向着这一年的吉祥方位跪坐,吃惠方卷,同时想着自己对于新一年的期望与念想。彼岸ひがん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寒暑不过彼岸”的说法。这里的“彼岸”是指以24节气的“春分”和“秋分”为“中日”的前后各3天的7天时间,这是日本独特的佛教惯例仪式。每年有春秋两次,分别叫做“春彼岸”和“秋彼岸”。“彼岸”时节,在日本各地的寺院里举办“彼岸会”和供养)”,很多家庭请和尚到佛坛念经,和给祖先扫墓。春分和秋分,每年两天日夜时间长短相同,在日本被称为“中日”,春分和秋分和前后两天合起来为佛教所说的彼岸。佛教把今世叫做“此岸”(日语发音是しがん),把死者的世界叫做“彼岸”(日语发音是ひがん)。日本人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人死了还活在彼岸,在彼岸之日的春分和秋分扫墓祭祀,可以和死去亲人的魂灵相聚。在这种说法之外,还有一种从太阳信仰来的“日愿”说,这种说法指春分和秋分时,太阳从正东方升起,落下在正西方,昼夜一般长,是非常重要的节气。因此,表示农民对太阳信仰的“日愿”就成为了“彼岸”。彼岸の行事日本人在佛教传来之前,信仰日本的固有信仰,他们相信死后的世界,每年举行祭祀祖先的惯例仪式。特别是与佛教传来的同时,日本春分、秋分的太阳信仰独自形成了在“彼岸”行法事的习惯。日本各地的“彼岸会”中,历史最古,最有名的是在位于大阪市天王寺区日本最早的佛教寺院----四天王寺。这个“法会”已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在这个四天王寺里,即使是现代,到了“彼岸”期间,连续数天都有几万名香客来参拜。他们祈愿祖先的“供养”进行“塔婆流し”或“经木流し”的仪式。这是在长27厘米宽5厘米左右的薄杉板上(厚0.5毫米左右)写上祖先的“戒名”(成为佛教徒时起的名字),请和尚念过经后,投进专用的“龟井堂”内的小井水里。“经木流し”是用带长柄的小竹筒装上“经木”去冲流出的水,“经木”沉入水下,当香客看到它又重新浮上来时,就焚香叩拜。节日食物日本风俗里,春分和秋分连带其前后三日,分别唤做春分周和秋分周,日语中称为“彼岸”,在春、秋分的“彼岸”节气中民间会祭祖扫墓,做这种叫做萩饼的传统点心供放在神龛上,也供食用,便好比我们清明时节的青团了。萩饼外可裹红豆沙,黄豆粉和黑芝麻,不过最常见的还是红豆御萩。做法是把糯米煮好以后,用研磨棒搗几下,弄成寿司一般的椭圆以后,用紅豆沙包起来即可。为何馅心和糯米会里外倒置呢?可能因为彼岸这个节气意味着冷热的交替,所谓冷至春分,热至秋分,和果子的翻身便是为了应暑寒流转的景;“春彼岸”时做的红豆糕团叫“ぼたもち”,“秋彼岸”时做的豆沙糕团则叫“おはぎ”。据说各自都是以时令花卉牡丹、萩为名。雛祭りひなまつ3月3日是日本传统的女儿节。每逢此时,有女孩的人家都会摆出做工精湛、造型华美的宫装人偶来祝福女孩幸福平安,健康成长。如果大家喜欢看动漫或者日剧,对女儿节一定不会陌生,那天,很多纸做的人偶或者木制人偶都随水飘去.....他们的风俗认为:让人偶为人们带走更多的疾病和悲伤!三月三日女儿节,本来只是八世纪平安时代宫廷贵族女子之间,互相在纸偶人身上换穿衣裳的游戏,与现代小女孩办的家家酒游戏类似。流传到十三世纪室町时代时,才逐渐统一在三月三日过节。直至十六世纪江户时代,这个节日才在庶民之间盛行起来;也是在江户时代,开始装饰起雏偶人。因为是女儿当家作主的节日,所以雏偶人通常也是娘家外公外婆赠送的。现代家庭都是外公外婆事前先包好红包,让年轻夫妇们去选购自己中意的雏偶人,其它伯叔姑姨们则是当天包红包来。雏坛上的雏偶人,大约摆饰一个月后,才小心翼翼地收存起来,等第二年时再拿出来重新摆饰。至于返礼,以前是红豆饭与红、白四方糖,现在已经不再计较非红豆饭不可了,一盒馅饼附上娃娃照片就行。摆放人偶是女儿节的最大特征,这些身穿锦衣的宫装人偶以精美华丽和做工细腻著称。女儿节人偶的摆放非常讲究,在特制的雏坛上,一般为3层、5层和7层等奇数排列。一个标准的人偶雏坛的顶层为“天子与太后”,以下各层可根据需要配以三女官、负责奏乐的五雏童、侍从以及听差等。在摆放人偶的同时,还要辅以“桃花、灯笼、梳妆台、日用品”等装饰,一些地方的习惯中还会放上白酒和菱饼等食品。女儿节的人偶一般在3月3日之前数日开始摆放,结束后则要及时收藏起来留待来年再用。据说,一旦人偶摆放时间过长,将会影响女儿的婚嫁。从女儿节的人偶规格往往可以判断出某个家庭的富庶程度和社会地位,同时它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人偶的摆放数量和奢华程度都达到顶峰。如果祖先是声名显赫的世家,家中摆放的人偶甚至有几百年的历史,可列为国家指定的特别文物。女儿节的正式名称是「雏祭」(ひなまつり),又因为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所以也称为桃花节(もものせっく)。这天,如果家中有未满周岁的女儿,当母亲的就得准备「散寿司饭」(寿司饭上添加许多鱼介、蛋丝等)与蛤蜊汤,招待来庆贺节日的亲朋好友们。「散寿司饭」因为看上去鲜艳华丽,很适合女儿节的主菜;蛤蜊汤是因为蛤蜊的贝壳,只能是唯一的一对,所以象征女孩子的贞操。其实,说穿了也只是这个时期恰好是蛤蜊盛产期,可以吃到新鲜的鱼介类而已。お花見はなみ“在室外的樱花树下,多人一起共享美酒佳肴”的赏花是日本仅有的习俗了。日本特有的赏花风俗在江户时代完全扎下了根。虽说江户时代以前也有此风俗,但可以说,它是到了太平世道才渗透扩大到民间的。无论是精神上也好,经济上也好,缺少了富足从容,何谈赏花之趣。经过元禄的大好时光,到了享受年间(1716年—1736年),在普通庶民、男女老少看来,赏花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了。要说赏花的大众化,就不得不从樱花树谈起。为江户赏花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正是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原本,江户及江户近郊并没有那么多樱花树,这些都是后来栽种的。将军吉宗在隅田川东岸的向岛、王子飞鸟山、小金井玉川水道沿岸等地广种樱树,因此举而名扬后世。这些地方作为江户的樱花胜地名传千里,还被描绘在浮世绘里,人们纷纷涌来,这里成了赏樱景点。不管是大名、下级武士,还是町人、长屋居民大家都乐滋滋地踏上了春游之旅。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这些地方赏花。这还真得感谢吉宗将军。不过话说回来,樱树也并非原封不动地保持原样,后年,又有一些樱树被陆陆续续栽种在这里,并且当时的樱花也与现在的品种不同。当时的樱花被称为“山樱”或“江户彼岸”,是在山野中自生的品种。而现在“染井吉野”则是主流。这个品种历史并不长,它诞生于江户后期,由染井村(现在的丰岛区)的花匠改良品种后出售。由于生长速度快,花朵较大,看起来很漂亮,染井吉野很快就扩展开来,持续至今。相传,赏花始自奈良、平安时代的皇宫仪式。一边吟咏和歌,一边赏樱品酒,想必是场格调高雅的赏花宴呢。吉田兼好(镰仓时代)在《徒然草》中写道:“赏花何须花开,观月何待月圆”,展现了一种高雅的观赏花月的情怀,在他眼里,盛开前的樱花、满月前的月亮才是最美的。飞鸟山的赏花主力是江户的平民大众。樱花是否开得繁盛并没有什么大碍。樱花开了,人们只要能载歌载舞,饮酒作乐就行了。飞鸟山上的赏花派对得到了幕府允许。而女性玩玩cosplay,身着男装,办成达官贵人的样子也是OK的。另外还有一种表演短剧的艺人,被称作“茶番”。他们在赏花中消解平日的愁闷,相互诉说衷肠。赏花还是男女邂逅的机会,女性为赏花特别准备衣物,一大早做好便当,梳妆打扮一番后出门。お盆(盂兰盆节)日本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已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每到盂兰盆节时,日本各企业均放假7至15天,人们赶回故乡团聚。在小镇和农村生活的人还要穿着夏季的单和服跳盂兰盆舞。8月份学生们放暑假,但在日本,工作人员和家庭成员也要过短时间的休假。这是因为8月有个盂兰盆节,大量的人都在这时返回乡下的老家去。盂兰盆节原本是佛教的法式。盂兰盆是“Ullabana”的音译略词。据“盂兰盆经”的解释,说是目连尊者为了拯救陷入饿鬼道的母亲,按照佛教的教义,在7月15日(阴历),供奉各种食品为供品,以这个法式救出了母亲。日语『お盆』,在日本正式名称是『盂蘭盆会』,即盂兰盆会,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在日本是与正月新年平起平坐的日本最大的民俗节日。中国从梁代开始逐步相沿成中元节。在中国盂兰盆节也叫鬼节或者中元节,“阳间过上元节即元宵节,阴间过中元节即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是故,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张灯在水里。来源这个活动在很古以前在印度和中国盛行,在日本则从飞鸟时代开始进行。后来传播得很广泛。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成为祭奠祖先的日本特有的活动。现在是在阳历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盂兰盆舞盂兰盆节少不了的是盂兰盆舞。这本来是表达了离开地狱的人们的喜悦,现在已经变成了具有各地特征的民间舞蹈了。在夏天的夜晚,合着大鼓的鼓声,全村的人围成大圆圈跳舞,是这个时期在日本各地都能够见得到的风景画。过了盂兰盆节,渐渐进入秋天,该是台风袭来的季节了。七夕たなばた在日本,人们有过七夕的习惯,其详细来源渊远流长,中国的七夕与日本传统文化互相融合,七夕的风俗在奈良时期已传入日本,但日本人很快便将它本地化。除了中国传统的“牛郎织女传说”外,日人加进了“棚机传说”。“棚机传说”原出《古事记》,谓古时有一少女棚机的为了替村庄消灾解难,在水边织衣祭神,并结成一夜夫妻。奈良时期以来,七夕纪念棚机及牛郎织女并存,从七夕的日文是たなばた可见“棚机传说”的影响。另外补充一点,日本七夕的念法为“たなばた”由日文中的“棚机つ女(たなばたつめ)”(织女)而来。七夕日期日本是在阳历的七月七日,其实在西元十九世纪末年日本还是在过农历的,后来全都改为阳历七月七号,不过还是有少数地区继续沿用旧历(被称为“旧七夕”),其中日本最有名的七夕祭典,莫过于“仙台七夕祭”。据说是宫中的仪式,祈求“芸事(げいごと)”(技艺)进步的节日。传说在691年持统天皇的时候就有这种仪式。日本的“棚机つ女(たなばたつめ)”与中国的牛郎、织女星的传说融合。古时定此日为祭神之日,举行天皇御览相扑与文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