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学前课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学前课程某幼儿园的一项关于“生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的结题报告中这样写到他们构建课程的依据:“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瑞吉欧项目教学理论——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蒙台梭利课程中的工作——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制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价的依据……”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上述情况?学前课程是什么?其不同于学校课程的特点何在?学前课程构建时应该考虑哪些基本问题?作为一些优秀经典的学前课程模式其独特之处与本土文化背景如何?在借鉴吸收时要关注什么?本章将与你一起进入学前课程的领域,共同探讨学前课程的特性,领略当今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几种经典学前课程模式与方案,回顾我国学前课程变革的历程,更好地把握学前课程的几种课程形态。问题情境:目录第一节学前课程的含义与特点第二节学前课程的几种主要模式第三节我国学前课程的变革与实践第一节学前课程的含义与特点一、课程的词源分析及含义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当代比较常见的关于课程的定义:课程即学习的科目和教材;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课程即教学计划;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二、学前课程的内涵对于学前课程的界定主要有三种类型:学科倾向的界定活动倾向的界定经验倾向的界定三、学前课程的特点(一)学前课程的基础性基础性,是从学前课程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角度而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三、学前课程的特点(二)学前课程的全面性全面性是从学前课程的目标角度而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三、学前课程的特点(三)学前课程的生活性生活性是从学前课程的内容角度而言。学前课程必然带有浓厚的生活特征,课程内容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实施更要贯穿于儿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所以生活性就是学前课程的一个重要特性。三、学前课程的特点(四)学前课程的活动性活动性是从学前课程的实施角度而言。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三、学前课程的特点(五)学前课程的整合性整合性是从学前课程的组织角度而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学前课程相对划分为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三、学前课程的特点(六)学前课程的潜在性潜在性是从学前课程对学前儿童的影响而言的。学前课程总是蕴涵在环境、材料、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儿童,影响儿童的发展的。第二节学前课程的几种主要模式一、五指活动课程方案与模式(一)五指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五指活动课程是由陈鹤琴(1892-1982年)创编的。“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的方法论一、五指活动课程方案与模式(二)五指活动课程方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陈鹤琴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动中,并采用单元制,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单元进行教学”。课程组织课程的编制与实施该课程基本反映了陈鹤琴早期“做中学”的生活教育观。二、幼稚园行为课程方案与模式(一)行为课程的目标幼稚园行为课程是由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张雪门(1891-1973年)创编的。“幼稚园课程的目的,在于联络孩子们的旧观念,以引起其新观念,更谋其旧经验的打破,新经验的建设”。二、幼稚园行为课程方案与模式(二)行为课程的内容在行为课程的内容方面,张雪门使用了“教材”一词。儿童自发的诸般活动儿童的自然环境儿童的社会环境二、幼稚园行为课程方案与模式(三)行为课程的组织整体的。偏重于儿童个体的发育。注重儿童的直接经验。二、幼稚园行为课程方案与模式(四)行为课程的实施确立了运用“设计教学法”来拟订行为课程计划,并采用“单元教学”来进行,具体包括:动机目的活动活动过程工具及材料三、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及方案(一)蒙台梭利课程的理论基础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世界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课程思想是与其儿童观、教育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儿童观吸收力的心智——儿童发展的内在冲动力阶段性——儿童成长发展的特点敏感期——儿童发展的特殊能力工作——儿童发展的主要方式三、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及方案(一)蒙台梭利课程的理论基础教育观自由教育有准备的环境总之,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中,自由、工作、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活动营造的主要支柱。三、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及方案(二)蒙台梭利课程方案课程目标:协助儿童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课程内容: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科学教育三、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及方案(三)对蒙台梭利课程方案的评价孤立的感官训练。对创造力的忽视。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儿童实际的生活经验。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四、海伊斯科普(HIGH/SCOPE)课程模式及方案(一)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理论基础及发展30多年发展历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1年之前。出版了第一本介绍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著作《认知中心课程》。第二阶段,1971-1979年。第二本著作《活动中的儿童》出版,第一次把儿童的主动学习与儿童发展作为课程的核心思想。第三阶段,1979年以后至今。出版了一系列的关于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著作,尤其是1995年的《儿童的教育》。四、海伊斯科普(HIGH/SCOPE)课程模式及方案(二)课程目标海伊斯科普课程最初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具体反映在儿童认知能力的5类49条关键经验中。这些关键经验并不是课程的目标,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营养”,是教师努力促使儿童获得的重要的学习经验,也是给教师实施课程提供的一种提示物。四、海伊斯科普(HIGH/SCOPE)课程模式及方案(三)课程内容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内容是围绕关键经验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活动。“主动学习”已成为课程实施的一个基础,同时,具体化了“主动学习”的要素,主要包括:材料操作选择儿童的语言表达来自成人的支持四、海伊斯科普(HIGH/SCOPE)课程模式及方案(四)课程组织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组织是具体落实在一日活动安排中的,在安排时让10类58条关键经验反复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活动中,以滋润儿童能力的主动发展。具体的活动类型:兴趣区(自选)活动小组活动团体活动四、海伊斯科普(HIGH/SCOPE)课程模式及方案(五)课程的实施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实施是通过每日的例行活动来完成的,主要是由计划—操作—回忆三个环节及其他一些活动组成。计划时间操作活动时间整理和打扫时间回忆时间海伊斯科普课程强调儿童通过主动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与认识,与其他课程方案相比有自己显著的特点。海伊斯科普课程也有其局限性。五、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与课程方案(一)课程目标瑞吉欧·艾米莉亚(ReggioEmilia)学前教育体系创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是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在此环境中的每一位儿童、家庭及教师们都感到自在。”五、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与课程方案(二)课程内容瑞吉欧没有明确规定好的课程内容,更没有预先设计好的教育活动方案。瑞吉欧课程的主题来自于儿童的生活中,课程以解决问题为取向。五、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与课程方案(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以“项目活动(ProjectApproach)”或“项目工作(ProjectWork)”的方式展开,项目活动是瑞吉欧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特色。瑞吉欧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弹性计划小组活动合作教学纪录的支持视觉与图像语言的运用第三节我国学前课程的变革与实践一、百年来我国学前课程变革的基本历程与特点(一)学前课程变革的基本历程从20世纪初至今,我国学前课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其中有三次较大的学前课程变革:学习、模仿日本模式的清末民初学前课程(1903-1918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学前课程本土化、科学化的探索变革(1919-1948年)20世纪50年代借鉴苏联经验的新中国学前课程变革(1949-1965年)学前课程的灾难化发展(1966-1975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前课程的进一步变革与完善(1976年至今)一、百年来我国学前课程变革的基本历程与特点(二)学前课程变革的基本特点变革的主线:教育文化的引进和本土化。变革的脉络:受各种教育流派的影响,与世界教育的发展一脉相承。变革的内在倾向: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二、我国学前课程变革中的课程形态(一)学科课程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期间表现最为明显,而且至今仍然对我国的学前课程有很大的影响。所谓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在今天的学科课程中已融入了新的思想与理念,进一步优化了相关学科的内在结构。二、我国学前课程变革中的课程形态(二)领域课程领域课程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仍然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领域课程就是“围绕一个所选择的组织核心而将分支学科组织为一个新的课程整体,而且被整合的每一门学科都将失去其独立性”。当前我国的学前领域课程中,部分领域还存在内部各部分明显割裂,如何克服它是今后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二、我国学前课程变革中的课程形态(三)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形态在我国20世纪20-40年代就曾出现并实施,80年代中期再次回归,及至当前仍然是我国学前课程领域的主要课程形态。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虽然综合课程相对于分科课程,但综合课程并不排斥或有意破坏知识的系统性。关键概念课程学前课程学前课程模式五指活动课程幼稚园行为课程蒙台梭利课程关键概念HIGH/SCOPE课程瑞吉欧课程学科课程领域课程综合课程单元中心课程基本要点学前课程我国学前课程变革我国学前课程变革特点问题与思考什么是学前课程?课程改革中学前课程的实质有哪些变化?学前课程的特质表现在哪些方面?五指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其课程的基本内容如何?幼稚园行为课程实施的主要步骤有哪些?简述蒙台梭利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HIGH/SCOPE课程方案有何特点?瑞吉欧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百年来学前课程的变革历程及基本特点是什么?做中学访谈几位幼儿园园长或教师,了解他(她)对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认识。组织一个小型研讨会,讨论陈鹤琴“五指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及课程内容与实施的方法。到使用蒙台梭利教具的幼儿园调研,具体了解蒙台梭利课程所包含的五大类内容,并对照实践分析蒙台梭利教学的优势与局限。仔细阅读教材中关于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容,思考与分析行为课程实施的几个具体步骤。对照海伊·斯科普课程中的10大类58条关键经验,思考分析这种课程是如何组织与实施的。瑞吉欧学前教育中所体现出的教学特色有哪些?对照幼儿园课程实践,你如何看待这些特色。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