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业的自然条件及特点一、气候特点(一)夏季气温不高,春季气温回升和秋季气温下降缓慢西藏高原夏季气温低,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低于17℃,只有藏东南局部江河深切的河谷地区高于18℃(察隅18.7℃);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农区与长江中游平原相比,7月份平均气温大约相差12~14℃,比黑龙江的嫩江还低1.4~2.8℃。西藏的主要农区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区,大于O℃的活动积温均在2600℃左右。藏东南局部河谷农区,年大于O℃的活动积温多于3000℃。西藏高原夏季温度低,不适宜种植喜温的农作物,如水稻、黍、稷、谷等作物,只能在海拔低于230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西藏主要农区种植的是喜凉的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作物,种随面积占西藏农作物韩植面积的90%以上,其中青稞和小麦占75%左右。西藏高原春季气温上升缓慢,秋季气温下降平缓。大部分农区春季日平均气温由0℃上升到10℃的时间为75~96天,秋季平均气温由10℃下降到O℃的时间为49~73天,这时的气温对麦类作物分蘖和穗分化十分有利,是麦类作物穗大粒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春播、秋种的期限幅度大,有利于安排劳、畜力和细致整地。西藏高原7、8月份的气温,有利于麦类作物的绿色保持较长时间以进行光合作用,是形成西藏麦类作物粒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西藏高原主要农区冬季并不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比我国北方冬、春麦区高3~10℃,极端最低气温高10~16℃,如拉萨(-16.5℃)比北京(-27.4℃)高10.9℃,比呼和浩特(-32.8℃)高16.3℃,比乌鲁木齐(-41.513)高25℃。所以,不仅适宜种植春播麦类作物,而且冬小麦和优良牧草如紫花苜蓿也可安全过冬。西藏高原主要农区大于O℃的活动积温不但能满足主要作物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正常生长发育的要求,而且还有富余。热量资源的利用,有待进一步开发。(二)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光能资源丰富,是西藏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大优势。拉萨、泽当、日喀贝Ⅱ全年日照时数为2939~3249小时,太阳年总辐射为7712~7761兆焦耳/平方米。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的日照时数为2315~2417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71~82%;太阳辐射为6091~6629兆焦耳/平方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78~86%。太阳总辐射量和农作物生长期间的有效辐射量,均比纬度相近的长江中游平原地区高O.5~1.0倍。(三)冬春干旱多风,夏秋雨热同季充分利用丰富的光能资源,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太阳光能量被光合作用转变为化学能而贮存于光合产物的百分率),增加农作物产量,在西藏有着巨大的潜力。当前,国内小麦丰产田的光能利用率约为0.5%,普通大田为O.1~O.2%。据计算,拉萨麦类作物亩产500公斤,光能利用率为O.24%。光能资源是西藏农业的最大优势,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利用,是西藏农业科研攻关的重要课题。西藏高原冬春干旱多风,夏秋多雨,旱季和雨季格外分明。每年10月份到翌年4月份,西藏高原上空从西北到东南逐渐为西风急流所控制,少雨雪,多风沙,气候干旱。干旱程度西北部大于东南部,如西部的日喀则从10月份到翌年4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O.9%,中部的拉萨占9.7%,东部的林芝占11.6%,东南部的察隅占37%。西部和北部全年大于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达100~165天,60~80%集中在10月份到翌年4月份期间;中部和东部只有50多天,也是70%集中在这一时期。由于降水少,空气特别干燥,大部分地区空气相对湿度为30~40%。这种冬春干旱多大风的气候特点,不仅对越冬作物十分不利,而且造成土壤风蚀沙化。西藏高原的雨季,是由于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在东南季风的影响下,从海拔较低的东南部吹入西藏高原,沿江河向西北部移动形成的。所以,一般藏东南从3月份开始雨量增多,藏中、藏北部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雨季,藏西部则到6月下旬乃至7月上旬才进入雨季。雨季往后推移,则形成旱灾,往后推移的时间越长,灾情越重。如1965年、1983年,中部地区7月下旬才进入雨季,因此造成农业特大旱灾。降雨量也是从低海拔的东南部向高海拔的西北部逐渐减少,如东南部的察隅、林芝,中部的拉萨,西部的日喀则,年降水量分别为760、650、450、440毫米。降水量不同年际间的变化也是很大的,如拉萨有的年份不足360毫米,有的年份多于500毫米。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6、7、8三个月。这三个月也是西藏高原温度比较高的时期。据中国科学院西藏高原综合考察队计算雅鲁藏布江中游及拉萨河、年楚河流域旬降水相对系数的结果:常年雨季(旬降水相对系数大于1)开始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结束于9月中下旬,降水量占全年的77~93%。此期大于O℃的积温占全年的56~74%;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暖季始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持续90~160天以上,积温在1100~2400℃之间,而此期的降水量却占全年的77~96%。可见,夏秋雨热同季是高原主要农区气候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较长的生长季和光、热、水资源的良好配合,是农作物生产的良好生态环境。在高水肥和良好的农业管理技术措施下,一季春小麦和冬小麦最高单产分别达到985公斤/亩和871公斤/亩,油菜籽最高单产达到411公斤/亩。(四)自然灾害频繁,影响农作物稳定增产西藏高原是我国冰雹最多的地区,藏南主要农区平均每年有6~12次,多出现于6~9月。雹粒不大,降落时间短,一般局部地区受灾,破坏农作物茎秆、叶片,造成减产,严重的颗粒无收。藏北牧区雹灾较为严重,年平均冰雹日数达25~35天,使牲畜和牧草受害。干旱是西藏高原最常见的灾害,冬、春、初夏连续干旱长达156~228天,造成春播用水紧张,不能灌水的旱地播不上种,就是夏秋雨季也常出现短期干旱,加之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严重影响农作物总产量的提高。1983年的特大旱灾,使粮食生产比1980年下降了27%,人工种植的幼树不少千枯,高山草甸草场牧草枯死。低温霜冻在海拔4100~4300米的半农半牧区影响农作物正常成熟的情况较多,在河谷农区发生低温霜冻致使受损的情况较少。据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西藏亚东县帕里镇、班戈县、那曲县试种青稞和在高寒农区浪卡子、当雄及河谷农区林芝县秋播早熟的自青稞和从江苏引进的立新一号元麦,将观察到的情况对照相应地点的气象资料综合分析,结论是:从播种到出苗期所需起点温度与国内外同类作物是一致的,均在0℃以上,从出苗到拔节期的温度应在3~5℃,苗期可耐-10℃左右的低温,从拔节到抽穗期的温度应在5~6℃,拔节后可耐-7℃左右的低温,抽穗前可抗-4℃的低温;从抽穗到成熟期需7℃以上,最好在9℃左右为宜,能抵抗-2℃以上的低温,小于-2℃则会迫使籽粒停止灌浆充实。以上指标也适合油菜、豌豆。广大河谷农区和传统的高寒半农半牧区的气温条件,均相应高于上述作物所需的指标。因此,低温霜冻在河谷农区一般不会造成灾害,高海拔的半农半牧区,只要在抽穗到成熟期不遇小于-2℃以下的低温,也是可以正常成熟的。大风的危害,主要是使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干旱加重,土壤风蚀沙化,对农林牧生产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从上述可见,西藏高原农业气候条件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因素,不利的因素影响着有利因素的发挥。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强调农林牧协调发展,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优化农业生态环境,走高原生态农业的道路。二、土地资源与土壤据西藏自治区土地管理局组织的全自治区土地资源调查结果:西藏有宜农耕地680.57万亩,占全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O.42%;净耕地面积523.43万亩,占O.31%;牧草地96934.8万亩,约占56.7%;林地10716万亩,占6.2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0.45万亩,占O.03%;交通用地32.92万亩,占O.02%;水域面积8291.96万亩,占4.85%,未利用土地54354.8万亩,占31.8%;园地1.76万亩(以上数据均为实控区内的数据)。全自治区土壤分为9个土纲,28个土类,67个亚类,362个土属,2236个土种。耕种土壤归属28个土类中的16个土类,另12个土类没有耕种土壤。其中,山地灌丛草原土面积最大,占全自治区耕种土壤面积的33.81%;其次为潮土和亚高山草原土,分别占12.83%和12.38%;耕种草甸土占9.51%;亚高山草甸土占9.47%;褐土占8.1%;灰褐“土”占7.99%;棕壤土占2.86%。上述8类耕种土壤合计占全自治区耕种土壤面积的96.95%。其余8个土类耕种面积很小,合计只占3%左右。耕种土壤主要分布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和三江流域河谷洪积扇、洪积台地、冲积阶地以及湖盆阶地。耕种土壤以海拔的垂直高度来分:在2500米以下的面积占5.6%;2500~3500米之间的面积占11.4%;3500~4100米之间的面积占60.8%,4100米以上的面积占22.2%。耕种土壤分布的海拔之高,垂直跨度之大(610~4795米)乃世界之最。三、水资源西藏水资源丰富,且年际间变化较小,多年年平均径流量达4482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年水资源总量的16%,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首位。按平均年产水模数(立方米/平方公里)计,次于南方各省、市、自治区,远高于北方各省、市,自治区。水资源在西藏全区分布极不均匀,利用难度大。广大藏北地区主要是内流水系,流域面积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48.76%,年径流总量仅占西藏径流总量的6.03%;西部诸河流域面积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4.4%,年径流总量仅占O.47%;藏南诸河流域面积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10.75%,年径流总量占36.92%;东部三江流域面积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13.72%,年径流总量占16.45%;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20.02%,年径流总量占38.9%。从以上数据看出,西藏北部草原和西部地区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53.37%,而径流总量仅占6.5%,而占全自治区总面积46.83%的藏东南地区,则集中了全自治区总径流量的93.5%。可见径流量在区内地区间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西藏耕地用水主要来自降水,冰雪融化水和地下水三种。这三种水季节分配不均,上半年径流量仅占全年径流量的20~30%,下半年约占全年的70~80%,其中7~9月份占全年的55~65%。所以,在耕地比较集中的河谷地区,如拉萨河、年楚河等流域的耕地,在春季和夏初时期,灌溉农田用水严重不足。四、植物资源(一)草地饲用植物资源据草资源调查结果,西藏草地饲用植物资源丰富,分属83科、557属、2672种。在草地中较多的饲用植物有禾本科的针茅属,莎草科的蒿草属、苔草属、扁穗草属,菊科的蒿属及蓼科的蓼属。(二)森林植物资源西藏的地质发展历史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多区系、多种类的森林资源。据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队考察,在西藏有5142种树种,其中属西藏特有的达955种,占总数的18%。在西藏40余种裸子植物中,属西藏特有的种就有14个种和3个变种,如西藏冷杉、察隅冷杉、长叶云杉、西藏红杉、喜马拉雅红杉、乔松、西藏长叶松、巨柏、西藏柏、垂枝柏、西藏红豆杉、藏麻黄、山岭麻黄、林芝云杉、墨脱冷杉和小子密枝圆柏等。西藏森林树种资源90%以上分布在比如、嘉黎、工布江达、加查、隆子、错那一线以东。这一地区温暖湿润,适宜林木生长,同时这一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林木可在陡坡上生长,较好地防止了土壤流失,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上述一线以西,冈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森林只有零星分布,主要是灌木林,建群树种是西藏的沙生槐等,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可在多砾石地里生长。(三)栽培植物资源西藏栽培植物种类较多,喜温作物有水稻、棉花、花生、芝麻、鸡爪谷等,中温作物有玉米、大豆、谷子、糜子等,喜凉作物有冬春青稞、冬春小麦、油菜、豌豆、马铃薯、蚕豆、皮大麦等,还有多种千果、浆果类果树及茶叶等,蔬菜种类、品种更为繁多。喜温作物分布在墨脱、察隅的部分低海拔地带;喜凉作物主要分布在高原温带,以麦类、油菜、豌豆以及豆科饲料绿肥为主,果树以苹果:梨、桃、核桃为主。各种作物内的变种类型、生育期类型又较丰富,如:青稞(包括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