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化和深化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可能性的论述一、二、三、四、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马恩的思想在国际工人运动中进一步传播,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这时,马恩理论也在日臻完善和系统化,而且,还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思想。一、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19世纪70年代,德国工人阶级处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前列,然而1875年爱森拉赫派与拉萨尔派合并后,由于对拉萨尔派做了原则性的让步,致使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大为下降,从而使各种错误思潮在党内流行。杜林主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渗透到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并且迷惑了许多党员和知识分子,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杜林与杜林主义简介:欧根·卡尔·杜林(1833——1921),德国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庸俗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他出身于蒲鲁士王国的一个官吏家庭。1853——1856年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1856——1858年从事律师和见习法官工作。1861年因患严重的眼疾放弃法律工作,同年在柏林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863——77年在柏林大学担任哲学、经济学讲师。1873年兼任私立女子中学教员。1877年因同几名著名教授发生冲突(杜林写文章攻击过他们)而被柏林大学解聘,以后一直过着私人学者的生活。19世纪60年代,杜林曾投靠过俾斯麦反动政府,并为其出谋划策,是一个社会改良主义者。19世纪70年代,杜林宣称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的行家与改革家自居。写过不少著作,其中有《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1871年)《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1873)《哲学教程——严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1875)杜林吹嘘他是当代“唯一真正的哲学家”,“一切时代最伟大的天才”,扬言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领域实现了全面的变革,并向马克思主义公开挑战。在哲学上,杜林打着“现实哲学”和“严格哲学”的旗号,鱼目混珠,以假乱真,是一个不坚定不彻底不明确的唯物主义者,并常常用形而上学和先验主义的观点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哲学观点带折中主义色彩。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他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里的信徒。他仅仅反对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并不否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用庸俗经济学的观点歪曲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用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来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否认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杜林披上了社会主义改革家的外衣,采取激进的姿态反对俾斯麦的某些政策和对普鲁士大学制度进行抨击,同时对巴黎公社的革命家进行过一些赞扬,对德国社会民主党表示靠拢,因而蒙骗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中的许多人。19世纪20年代,杜林的思想在全欧蔓延开来,直接危害着德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健康肌体。面对德国党的思想混乱,恩格斯写下了《反杜林论》,对杜林的整个思想体系进行了全面清算和深刻的批判。•《反杜林论》,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恩格斯批判杜林的一本论战性著作,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1877年1月——1878年7月以论文的形势陆续发表在《前进报》上。1878年7月出版单行本,该书在恩格斯生前发行过三版,后来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现在收录在《马恩全集》第20卷,《马恩选集》第三卷,原文是德文。•《反杜林论》由“引论”、“哲学篇”、“政治经济学篇”和“社会主义篇”构成。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论述•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划清了与旧哲学,特别是旧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恩格斯把马恩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现代唯物主义”,指出,“现代唯物主义”是对俩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历史本身的概括和总结,特别是对现代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和现代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研究和哲学概括的成果。它的本质特征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⑵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⑶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⒊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⑴唯物史观不是从人的意识出发说明人的存在和人类历史,而是从人的存在,即从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来说明人的意识和人类历史。⑵论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⑶论证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⑷阐述了经济基础与道德观、平等观等观念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⑸阐述了关于阶级、阶级斗争与国家的原理。⒋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观,认为人的思维本质上是对自然和社会等客观实在的反映,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⑴阐述了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⑵阐明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⑶阐述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并为辩证法下了一个科学定义,即“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⑴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⑵论述了质量互变规律⑶论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些重要原理的阐述⒈给政治经济学下了一个经典定义,即“政治经济学,从最广义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规律的科学。”⒉阐述了生产、交换和分配的相互关系,批判了杜林宣扬的庸俗的“分配决定论”的观点。⒊阐述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驳斥了杜林在价值论上混淆价值与价格的错误。⒋阐述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驳斥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的歪曲。(三)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阐述•⒈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⑴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⑵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和发展规律•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⒊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⒋预测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⑴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物质生产资料⑵整个社会生产自觉地按计划进行⑶商品交换将被排除,因而也排除了产品向商品转化和产品向价值的转化⑷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自行消亡。⑸消灭城乡差别等旧式分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可能性的论述•马恩在19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俄国革命的问题,对俄国的经济历史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俄国社会的特点及其发展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特别是对俄国农村公社是否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进行了论述。•“卡夫丁峡谷”“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马克思晚年曾将资本主义阶段喻为人类的“卡夫丁峡谷”,并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由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可能“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从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一)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1.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与农村公社(1)俄国的农奴制改革19世纪中叶,俄国是一个东方专制主义的国家,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1853——1856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被英法联军大败,国内矛盾空前激化,俄国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被迫于1861年实行农奴制的改革。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由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转折点。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十八世纪末,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衰落;到了十九世纪初叶和中叶,更日益走向瓦解。封建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资本主义要素在农奴制内部形成的过程。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根源:当时俄国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冲突所引起的封建农奴制危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必然结果•目的: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措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评价:改革有积极意义,成了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但不彻底,俄国面临着更深刻的社会变革(2)民粹主义,民粹派•19世纪60—70年代产生于俄国的一种小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拉普罗夫等•代表小生产的利益,以“人民的精粹”自居,于1874年提出到“民间区”的口号,纷纷穿起农民的服装,走向农村,因而被称为“民粹主义者”•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偶然的,不可能发展起来。否认工人阶级是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认为只要知识分子领导农民起来“暴动”,就可以推翻沙皇统治。然后通过农村公社就可以走向社会主义。(3)俄国的农村公社。俄国的农村保留的土地公有制形式民粹派根据俄国仍然在全国范围内保留着较完整的农村公社这一事实,明确提出资本主义不符合俄国的具体国情,俄国的农村公社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在农村公社基础上可以直接建成共产主义。这本质上是一种“农民社会主义”。他们认为,在当前俄国社会中,只有农民和平民知识分子,才是最杰出的阶级,俄国的农民是天生的社会主义者。他们从唯心史观出发,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其所产生的历史进步作用,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看不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俄国农村公社所产生的巨大破坏作用,却以此作为参照系,未考察俄国社会发展的可能途径。总之,俄国民粹派脱离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当的将俄国公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将生产社会化和公有化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只要实现了土地国有化或农民集体耕作,就算实现了社会主义。2.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俄国民粹主义者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讨论,引起了马克思的极大关注。•由于马克思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崇高声望和巨大影响,俄国的一些民粹派的代表人物为了取得马克思的支持和理解,常与他讨论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问题。•马克思对民粹派提出俄国是否必须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才能建设社会主义?俄国的农村公社制度是否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有内在联系等问题产生极大兴趣。并从1877年到1882年,三次比较集中的较为系统地谈到了俄国社会发展的非资本主义的可能性问题。(1)1877年11月,马克思在致俄国《祖国记事》杂志编辑部的一封信中,首次比较含蓄的提到俄国有可能走一条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批判了俄国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把《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历史起源的历史进程,歪曲为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的作法。•马克思认为:第一,西欧资本主义道路不能照搬到俄国,俄国的发展道路由于历史环境和条件与西欧不同而具有特殊性。第二,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认为如果俄国能抓住当时历史提供给他的最好机会,就有可能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灾难性波折。•备注:《祖国记事》1820年在俄国彼得堡创刊。1820——30年间登载俄国工业、民族志、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1839年起成为文学和社会政治刊物。60年代初采取温和保守立场。70年代后成为团结革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中心。民粹派对该杂志产生过较大影响,1844年被沙皇政府查封。(2)1881年在致俄国女革命家查苏里奇的复信草稿中,马克斯提出了俄国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述。第一,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指出,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村公社保留到今天的欧洲的唯一国家。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种转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土地上实行集体耕作,并习惯于劳动合作关系,这有助于他们从小地块劳动向合作劳动过渡。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