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安全管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作业场所安全管理目录•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物理危害及其防护一、防火一、火灾分类•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一、火灾分类•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一、火灾分类•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二、火灾的三要素•可燃物质、氧或氧化剂、点火源。三、点火源的种类•明火及高温表面•摩擦与撞击•电火花•静电•雷电•易燃物自行发热•机械和设备故障•绝热压缩四、防火措施•防止可燃物的堆积•使建筑物、设备成为非燃烧或难燃烧体•设置防火墙、防火门、防油堤、防液堤等•留出空地•将危险物设施埋在地下五、灭火措施•初期灭火中可使用灭火机•正规灭火是指企业消防队或城市消防队的灭火活动六、疏散措施•发生火灾,必须从危险区撤到安全区。•室内的疏散楼梯,尾部必须有防火门,以防止烟火侵入。•室外的疏散楼梯,必须设在火焰从窗户喷出而燃烧不到的地方。•在室内和走廊等处,可设置疏散方向指示牌。•在无窗建筑物内或在夜间停电,应设置能够看清的感应指示灯。七、人员防火须知1、应清楚防火通道的方向路线,并保持防火门和防火通道畅通无阻。2、掌握各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清楚灭火器的位置。3、不得在发热设备上或附近晾挂衣服。4、工作场所勿堆积纸张、染有油污的破布或其他易燃废物。七、人员防火须知5、严禁在禁止吸烟的区域内吸烟。6、使用适当的容器盛装易燃液体,不得使用开口铁罐或水桶盛装。7、一旦发生火灾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时,要讲清楚着火单位的名称、详细地址、着火物质、火情状况及报警人的姓名和联系电话。二、防爆一、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国家标准《电力装置设计规范》将爆炸危险场所划分为三类八级。•第一类是有气体或蒸汽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分为三级。•第二类是有粉尘或纤维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分为两级。•第三类是有火灾危险的场所,分为三级。二、概念1.爆炸极限•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并非任何混合比例下都可以爆炸,而是固定浓度范围的,不同可燃物有不同的固定浓度范围。这一固定范围通常叫该物质的爆炸范围或爆炸极限。二、概念2.爆炸压力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爆炸物品在密闭容器中着火爆炸时所产生的压力称爆炸压力。爆炸压力的最大值称最大爆炸压力。二、概念3.闪燃与闪点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液体饱和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在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发生瞬间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闪燃。引起闪燃时的温度称作闪点。二、概念4.燃点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与火焰接触即行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移去火焰之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二、概念5.自燃点指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火源的作用下,在空气或氧气中被加热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或引燃温度)。三、爆炸事故预防1.火源的控制与消除(1)明火A.加热易燃物质时,应尽量避免采用明火而采用蒸汽或其他载热体。B.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车间内,尽量避免焊接作业。三、爆炸事故预防C.为防止烟囱飞火,炉膛内燃烧要充分,烟囱要有足够的高度。汽车、拖接机的排气管上要安火星熄灭器等。三、爆炸事故预防(2)摩擦与撞击A.轴承要及时注油,保持良好的润滑,并经常清除附着的可燃污垢。B.安装在易燃易爆场所的易产生撞击火花的部件,如鼓风机上的叶轮等,应采用铝、铜合金,铍铜锡或铍镍合金;撞击工具用铍铜或镀铜的钢制成。三、爆炸事故预防(3)电器火花对车间内的电气动力设备、仪器仪表、照明装置和配线等,分别采用防爆、封闭、隔离等措施。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等要遵照有关标准执行。三、爆炸事故预防(4)其他火源要防止静电、雷电引起的灾害。要防止易燃物料与高温的设备、管道表面相接触。高温表面要有隔热保温措施。三、爆炸事故预防2、危险物品的处理A.应尽量改进工艺,以火灾爆炸危险性小的物质替代危险性大的物质。B.对于物质本身具有自燃能力的油脂、遇空气能自燃的物质以及遇水能燃烧爆炸的物质,应采取隔绝空气、防水、防潮或采取通风、散热、降温等措施,以防止物质自燃和爆炸。三、爆炸事故预防2、危险物品的处理C.相互接触会引起爆炸的两类物质不能混合存放;遇酸、碱有可能发生分解爆炸的物质应防止与酸碱接触;对机械作用较为敏感的物质要轻拿轻放。D.对于不稳定物质,在贮存中应添加稳定剂。三、爆炸事故预防3、工艺参数的安全控制(1)温度控制(2)压力控制(3)投料控制(4)防止跑、冒、滴、漏三、爆炸事故预防4、系统密闭与惰化(1)系统密闭为了防止易燃气体、液体和可燃粉尘自装置中外泄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应该使设备密闭。三、爆炸事故预防(2)惰化用惰性气体取代空气中的氧,从而达到防止爆炸的目的,这个过程称之为惰化。三、爆炸事故预防5、通风A.通风时,如空气中含有易燃易爆气体,则不应循环使用。B.在有可燃气体的厂房内,排风设备和送风设备应有独立分开的通风机室。C.排放可燃气体和粉尘时,应避免排风系统和除尘系统产生火花。D.通风管道不应穿过防火墙等防火分隔物,以免发生火灾时,火势顺管道通过防火分隔物而蔓延。四、防止爆炸灾害扩大1、抑爆抑爆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利用抑爆剂在爆炸的初始阶段约束和限制爆炸燃烧的范围。四、防止爆炸灾害扩大2、泄压A.在爆炸初始阶段或爆炸扩展时采取的使本来密闭的装置暂时地或持久地朝无危险的方向敞开的一切措施。B.泄压可区分为设备泄压和建筑物泄压两种。C.设备泄压装置可分为一次性使用装置(如爆破膜)和重复使用的装置(如防爆瓣阀)。四、防止爆炸灾害扩大3、安全阻火(1)阻火器(2)安全液封(3)单向阀四、防止爆炸灾害扩大4、隔离A.各工序之间,要按照危险程度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B.爆炸危险特别突出的装置应远距离隔离,将其设置在单独的特殊构造的建筑物内。三、防尘工作三、防尘工作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并能较长时间悬浮于气体中的固体微粒。(一)粉尘的分类1.按粉尘的成分分(1)无机粉尘(2)有机粉尘(3)混合性粉尘三、防尘工作2.按粉尘的颗粒大小分(1)可见粉尘,粒径大于10um(2)显微粉尘,粒径为0.25-10um(3)超显微粉尘,粒径小于0.25um3.从卫生学角度分(1)呼吸性粉尘(2)非呼吸性粉尘三、防尘工作4.从环境保护角度分(1)落尘,粒径大于10um(2)飘尘,粒径小于10um5.按燃烧和爆炸性质分(1)易燃易爆粉尘(2)非易燃易爆粉尘6.按生产原因分(1)粉尘(2)烟尘三、防尘工作(二)粉尘的产生1.固体物质的机械破碎过程2.固体表面的加工过程3.粉粒状物料的贮运、装卸、混合、筛分及包装过程4.粉粒状料的成型过程物质的加热和燃烧过程,以及金属的冶炼和焊接过程三、防尘工作(三)粉尘的危害1.对人体的危害当吸入粉尘达到一定数量时,就能引起肺组织发生纤维化病变,使肺部组织逐渐硬化,失去正常的呼吸功能,发生尘肺病。2.对生产的影响空气中的粉尘落到机器的转动部件上,会加速转动部件的磨损,降低机器的精度和寿命。三、防尘工作3.对环境的影响(四)粉尘的标准我国分别制定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1.卫生标准三、防尘工作2.粉尘作业分级标准这个标准根据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以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分为5级。3.排放标准排放标准是规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或排放量的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三、防尘工作(五)粉尘的防治1.技术措施(1)改革工艺,采用新技术(2)湿式作业,水力消尘(3)密闭尘源,使生产过程管道化、机械化、自动化(4)通风除尘(5)定期检测(6)个人防护三、防尘工作2.组织管理措施(1)加强领导(2)加强防尘教育(3)加强维护管理3.卫生保健措施四、防毒四、防毒一、毒物的概念毒物是指以较少量进入机体,与生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四、防毒(一)生产性毒物的分类1.金属与类金属毒物2.刺激性气体3.窒息性气体4.有机溶剂5.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6.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7.农药四、防毒(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和及危害1.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经呼吸道进入(2)经皮肤进入(3)经消化道进入四、防毒2.毒物的危害(1)神经系统(2)呼吸系统(3)血液系统(4)消化系统(5)泌尿系统(6)其它四、防毒(三)生产性毒物的分级标准1.毒性指标(1)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2)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3)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4)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5)致死剂量或浓度四、防毒2.有毒物质分级我国通常将毒物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五级。四、防毒3.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的原则是依据该物质的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综合分析,全面权衡。四、防毒4.有毒作业分级有毒作业系指职工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它根据接触性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空气中毒物浓度超标倍数三项综合评价。四、防毒(四)综合防毒措施1.防毒技术措施(1)改革工艺、消除毒源(2)以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3)密闭式操作(4)通风排毒与净化回收(5)隔离操作(6)个体防护四、防毒2.防毒管理措施(1)对防毒工作的领导和管理(2)对有毒工作的检测3.防毒教育措施五、物理因素危害及其防护五、物理因素危害及其防护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振动、高温、低温、电磁辐射等等。五、物理因素危害及其防护(一)噪声噪声是由很多不协调的基音及其谐音一起形成的无规律、杂乱的声音。1.噪声的危害(1)损害听觉(2)引起各种病症(3)影响睡眠(4)引起事故五、物理因素危害及其防护2.噪声的卫生标准(1)《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3.噪声危害的预防治理(1)消声(2)控制噪声的传播(3)采用合理的防护措施(4)卫生保健措施五、物理因素危害及其防护(二)振动振动是指一种运动状态随时间在位移的极大值和极小值之间交替变化的过程。1.生产性振动的危害(1)神经系统(2)心血管系统(3)肌肉系统(4)骨组织(5)听觉器官五、物理因素危害及其防护(2)防暑降温的措施a.加强领导b.加强宣传教育c.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d.改革工艺过程e.加强个人防护f.医疗预防五、物理因素危害及其防护(三)高、低温1.低温一般取18ºC以下的温度为低温。(1)低温对人体的危害。统称为冷伤。冷伤可分为全身性冷伤和局部性冷伤两类。五、物理因素危害及其防护(2)冷伤的预防a.耐寒锻炼b.御寒设备c.加强个体防护d.增加体内代谢放热e.服用血管扩张药五、物理因素危害及其防护2.高温温度超过人体舒适程度的环境称为高温环境。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气温2ºC或以上的作业称为高温作业。五、物理因素危害及其防护(1)高温作业对人体的危害a.对循环系统的影响b.对消化系统的影响c.对泌尿系统的影响d.神经系统五、物理因素危害及其防护(四)电磁辐射电磁波的发射与传播称为电磁辐射。1.电磁辐射的危害电磁波对人体的伤害包含致热因素和非致热因素。五、物理因素危害及其防护2.电磁辐射的预防措施(1)屏蔽辐射源(2)远距离操作(3)减少照射操作(4)加强个人防护(5)定期对微波作业人员体检。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