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高效节能”式作业管理——基于一则亲历作业案例的反思摘要:学生课业压力负担过重问题已引起社会公愤,成为制约我国教育改革的顽疾之一。在学校布置作业超量的环境中,家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社会反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学生、家庭对学校课外作业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因为学校布置的作业不都是有效作业。推行学生作业的精品化管理,提倡学生与家庭自主布置作业,探索学生作业的契约式管理,是基础教育学校过滤垃圾作业,构筑“高效节能”式作业管理模式,创建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选择。关键词:有效作业;“减负”;自主作业;作业契约管理日前,学生课业压力负担过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人人喊打”的对象,①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健康、快速、优质发展的重要瓶颈,作业效能管理无疑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创建人民满意的“低耗高效”型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高层决策者已将之列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教育改革领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减负”已成为国家上下达成的一致共识,愈来愈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声援与支持。但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国家宏观教育体制改革任务的艰巨性,社会传统文化对学生课业的庇护与偏爱,以及教育竞争中对作业助学效能的信服与崇拜,导致作业加压做法在基础教育领域中还占有相当的市场与存在的社会基础。尤其是在就业市场、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全社会没有彻底放弃作业依赖心态的大气候中,愿意实质性地削减或取消学生课外作业的校长、教师还是非常罕见。也就是说,许多学校正处在观望状态,谁也不愿意在该问题上遭遇“枪打出头鸟”的厄运。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依然在内心深处对过度作业抱有依恋的情结,将之视为获得与竞争对手相对而言的比较优势的法宝,视为在激烈的校际竞争中求得一份坦然与宽慰的良方。可见,放弃“以过度作业谋求教学质量提高”的思维,对许多学校、教师来说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可是,过度课业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吗?在忙于筹划质量竞争对策之际,校长似乎应该好好沉思一下这个问题了。实际上,凭借笔者多年研究经验与亲身体验来看,过度作业对学生毒害之深重已到了国人不得不直面正视的时刻,它已经沦落为抑制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压制学生健康成长、影响学习活动高效展开的“大敌”。救救孩子,救救教育,把青少年从“水深火热”的超重课业漩涡中解救出来,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者与学校管理决策者肩负的时代性教育责任。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课业高压下的家庭作业反应在作业管理研究中,我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新鲜的实例、案例,听到一些触目惊心的作业故事,非常值得每一位基础教育改革者反省与借鉴。就案例本身而言,尽管其内在理论含量“稀薄”,但其背后蕴含的教育道理却发人深省、撼动心灵,甚至在研究者和实践者脑海中引发诸多值得回味、深省、琢磨的问题。每一个案例都是人物情节、教育道理与研究韵味的统一,从真实、鲜活、具体、感人的家庭作业管理案例出发,就可能帮助我们找到学校课业治理的行动切入点与实践良策。一个家庭的孩子作业管理故事2【案例】李,男,今年13岁,在西安某重点中学初二就读,父母系大学教师。孩子学习态度一般,但在父母精心辅导下,其学业成绩位居全班前五名,居全校中上水平。在上初一时,父母严禁孩子抄袭作业答案,要求孩子所有作业自己做,孩子作业习惯良好,从没有抄袭过他人和练习册答案。但上初二以来,由于科目增加,学校家庭作业量加大,孩子每天都要做大量的作业,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历史等科的练习册及课内正式作业,每天晚上平均做作业时间为四个半小时。孩子难以适应,学习成绩有所退步,父母看着心急,尤其是每周都有好几个晚上作业做到了午夜12:30才收场,孩子睡眠严重不足,第二天早上上课打瞌睡。尽管如此,每天晚上还得“重复昨天的故事”,孩子学习成绩一日不如一日。父亲看到此现象后很纳闷,就问爱人:难道就没有一个家长给学校提意见吗?爱人告诉他:在家长会上有家长提了,但班主任一调查,许多孩子反映:9点半左右就做完了。班主任得出一个结论:给作业提意见的孩子做作业速度太慢,课外作业还应该再增加。父亲听后就更加感到惊奇了,自己天天看着孩子匆匆忙忙地做完作业,一刻都没有耽搁,怎会慢呢?于是,就问孩子:这是什么原因?孩子最终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做作业快的学生都是一大早去学校抄袭他人的,抄起来当然“快”喽。哦,原来如此,家长随即做出决定:每天学校布置的副科作业一律由母亲代劳,答案一抄即可;语文抄写类作业亦由母亲代劳,但前提是孩子必须记下、搞懂;主科作业中的简单题目孩子也可以抄答案;父亲另外还给孩子布置额外的高水平作业。进行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迅速,很快进入全校前150名之列。毋庸置疑,上述学生课外作业管理与改进的实例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个,它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问题值得思考:1、学校布置的作业量真是越多越好吗?2、学校布置的作业都是能够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作业吗?3、面对家长的反对,学校依然一意孤行,大量布置课外作业,其内在动因还在?针对该问题,笔者做了细致的思考,其中的“玄机”日益露出水面:首先,学校课外课业量理应是一个定量,有一个限度。学生课业量的上限在何处?笔者认为,主要有三:其一,孩子每天的生活时间是一个定值——24小时,它只能分给孩子一定的做课外作业时间。让孩子不吃饭、不睡觉、不运动去做作业,是学校教育变质、变味、变态的表现。其二,孩子的身心年龄是一个定值,它决定了孩子只能承担一定的作业量。作业量既是一个时间量又是一个身心消耗量,既是一个心智活动量又是一个体力活。让一个少年去做大人干的事情,让十三岁孩子去做与高中生等量的课业量,一定是对教育规律的践踏,对学生身心成长节奏的漠视。孩子就是一个孩子,用卢梭所言的“小大人”去衡量他、规定他,拔高对他的要求,不仅不会促进孩子的成长,反而会压制孩子的成长,减缓孩子的成长速度,产生“拔苗助长”的效应。就如孩子的近视形成规律一样:孩子年龄越小,其眼角膜生长速度越快,此时作业压力越大,近视度数增加就越快。其三,孩子对作业的心理容忍度是一个定值。孩子需要做作业,这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孩子该做的作业是适度的作业,是孩子乐于去完成的作业。我的孩子上幼儿园时做作业的热情极高,还经常喜欢在人多广众、别人玩乐的时候做作业,但现在,只要一看到作业就头痛,其内在原因何在?无非是作业的本性已经发生了异化,其内在的挑战性与欢娱性顿然消失,徒留一个应付教师的“苦差使”。“好作业”一定是学生愿做,能够提起学生兴趣的作业,是能够促使学生动用自己的全部智慧潜能和想象创意的作业。一旦作业蜕变为一种重复、机械、简单的“心智操作”与“肢体活动”,恶化为一种对抗人的内在成长力量与成就动机的体力活,它必定会成为引发学生“厌学”情绪的罪魁祸首,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给作业“定量”是一种教育的智慧,3是教育者的良知,是作业躲过“末路”的选择。定量作业在考验教师智慧的同时也在考验着学生的智慧,因为定量作业并不挤占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与自主空间,并不违背“学习”的要义:在吸收外来智慧中壮大自我。其次,学校布置的作业不都是有效作业。所谓有效作业,是指学生在做完作业之后能够收获到一种精神欣悦、智慧增长、经验质变的作业,是能够让学生越来越喜欢上作业,能够把作业做得越来越好的优质作业。如果做作业能够成为学生潜能释放、自我呈现、个性张扬的经历与体验,它一定能够为学生学业的成功带来实质性地促进。换言之,学校布置的作业中必定有许许多多的冗余作业、无效作业与“不必要的作业”、“可做可不做的作业”,这些作业才是真正剥夺学生身心自由,残害学生自主成长的幕后杀手。在上述案例中,学校布置的抄写作业、副科作业、低劣作业都被家长逐一过滤掉了,那些真正属于负担性的作业被消灭了,其挤占孩子身心的时间得以释放,孩子的学习找到了坚实的依托——有效作业。当然,在这里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方面,对所有学生而言,有效的作业都是一样的吗?笔者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有效作业不是一个固定的内容,不具有固定的形式,它完全是一个关系性概念。也就是说,有效的作业是从作业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角度来判定的结果。不同孩子的学习水平不同,学习要求不同,心智水平不同,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就决定了:对甲同学来说有效、适量的作业不一定对乙同学来说是有效、适量的,对乙同学来说有效的作业对丙同学来说不一定是有效、适量的,一切以作业的性质、难度、类型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水平、能力间的关系为转移。因此,对全班同学布置一样的作业肯定是有弊端的,它只会引发“吃不饱”与“吃不了”之间的矛盾,导致两端学生对作业问题的抱怨。正是如此,有效作业是教师、家长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科学遴选的结果。为了提高作业管理的效能,有时部分家长、教师需要给自己孩子提高难度、增加数量,需要对部分学生减少数量、降低难度。一句话,有效作业源自教师、家长的优选与增删,源自基于学生学习状况的精选。另一方面,在遴选完有效作业之后剩下的“垃圾作业”到底该由谁来埋单?显然,让父母去完成是导致家长责怪学校、责难教师的一个缘由,让父母帮孩子去做作业是既不合情理又不合法理的事情。实际上,这些无效作业的“垃圾”本来就应该被铲除,毕竟对家长而言,让他们去完成这些垃圾作业已经成为家庭“糊弄”、“应付”学校的一种被迫之举。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每个家长都有许多烦心的事情去处理,他们要为工作、为家庭、为社会而忙于奔波。如果再要给他们增加一个学生课业任务,无疑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引发社会对病态学校教育的强烈拒斥。同时,在许多家长无力或没有时间顾及孩子作业的情况下,学校作业不能不让人怀疑其有“逼良为娼”之嫌,一大批“作业代理人”、“作业代写服务”②应运产生,由此会给社会带来更为严重的教育问题。如果发展到了这一地步,垃圾作业就不仅仅会殃及家庭,更有可能败坏社会、阻滞民族进步了。在这一角度来看,如果不铲除学生课业垃圾,学校课外作业很可能会破坏整个社会的教育形象,导致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认可度严重丧失。其三,校长、教师的作业哲学是导致学校课业重负的“阴影”久除不去的关节点。在教育史上,学生课业的顽固性是超乎民众想象力的,建国以来国家久治不愈,屡次改革失败,③以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将之列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再一次意味着该问题已经被提上了一个历史性的议事日程,被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正如上例所言,教师也不愿放弃布置过量作业的想法,他们只愿意听到学生“增加作业”的要求,不愿听到对作业过量的“抱怨”。为何会如此呢?这是因为绝大多数教师与校长一样,都信奉着两个作业哲学:作业越多越好的哲学与熟能生巧的哲学。前一哲学的代表性观点是过度作业观。这种观念认为:当学生接受、理解、学会了某一问题之后,最好要增加一定的学习量、作业量,使之达到“过度”状态,方可达到对学习内容的精准掌握与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这种过度作业哲学为教师布置超量作业提供了观念温床,成为许多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秘诀,致使我国很多教师的教学步入了一条“高耗高效”型的外延式教学质量提升轨道。作业布置地越多,4学生的学习成绩越高,教师越能高枕无忧地泰然处之,因为“老师不动学生在动”吗。作业由此成为教师远程控制学生学习活动的一根“钓鱼线”,是让学生在课后自动学习的遥控器。就后一种作业哲学而言,许多教师笃信:只有多写多练、达到精熟的水平,学生才可能在考试中拿到高分,1至于学生的创造力、应用能力等,可以全然不顾,因为他们本来就是难以考察的对象。由此,“勤能补拙”、“念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成为许多教师坚信的教育信条。问题是,过度练习、加大练习负荷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业之道吗?显然不是。这是一种依靠高耗能、高投入来支撑的教学质量提升之道,其内在合理性是值得人深思的。我们不仅要追求教学质量的最优,更要追求教学消耗的最低,毕竟学生所能够投放在作业、学习上的能量与心力是有限的。所以,最优化的作业绝不会用“高耗高效”为标榜自己,这种“优异成绩”的获得是包含着学生与家长的艰辛的,不应该成为社会推广的典范。真正最优化的作业方式应当是“低耗质优”型的,是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全面有效作业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