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小学《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一、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2、学科:小学科学3、课时一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学生调查家里前一天家里的垃圾情况并填附表一。(2)学生初步了解“可回收利用”标志和“不可回收”标志。(3)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袋垃圾和分类垃圾桶。(4)教师拍摄校园美景和本社区卫生死角。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自觉地保护环境。2、认识到合理处理垃圾,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努力完成社会赋予的光荣使命。3、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分类等能力。教育方面:1、改变学生随意丢弃垃圾,不爱护环境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了解人类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处理好生活垃圾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3、培养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教材分析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环境和我们》的第四课《分类和回收利用》。本主题以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处理、变废为宝、保护环境为专题收集材料,内容丰富,科普知识性强。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垃圾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体会到社会环保问题严重与紧迫性,还使学生从小养成不乱丢垃圾、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废物充分利用、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环保意识。学生分析:教学的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的观察、动手、理解、合作、表达能力都比较强,这就要求在组织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给学生创设情境和指导实践活动中。因此在授课时,首先要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垃圾对我们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影响。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危机意识,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教学过程以活动形式贯穿整节课,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垃圾分类实践体验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学生的感官得到训练,在探索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整个活动过程给学生创造了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的机会,在体验、合作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给垃圾进行分类”。这样的安排既发散了学生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带学生来欣赏我校历届“变废为宝”优秀作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爱护环境,引导学生发现垃圾经回收利用后价值是非常可观的,提高学生珍惜资源,减少垃圾的环保意识。四、教学方法本课所涉及的是环境保护的教育问题,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到社会环保问题严重与紧迫性,教师设计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通过这次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教学,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垃圾分类真实的情况,更意识到社会环保问题的严峻性,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如何去了解事物的方法。在活动中更是对学生的合作、分工的一种考验,在活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文明礼貌的人文素养则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以活动为载体,学生经历了对家里的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调查、现场“给垃圾进行分类”、欣赏我校历届“变废为宝”优秀作品等活动,活动中设计了讨论、汇报、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等形式反馈学生活动的情况,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动脑动眼动四肢,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整个活动过程给学生创造了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的机会,在体验、合作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五、教学过程一、插图导入,激发兴趣1、看校园美景,谈个人感受。(课前老师拍下学校的美景,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引领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丹灶镇第二小学的美景!意图:欣赏校园美景,陶醉于美景,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美境带给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快乐,也为下面录像中垃圾成山,苍蝇满天飞,行人捂鼻而过,……等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2、情景的鲜明对比,引发思考(1)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二、汇报,分一分。1、学生汇报。学生对家里的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调查(课余时间进行),并进行记录。(调查表格另见附件1)(学生进行汇报,老师有选择并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类把学生说的垃圾名称板书黑板,学生把垃圾名称写在小纸上,留着垃圾分类游戏用。)2、学生互相讨论学会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师:老师很敬佩你们不怕累、不怕脏、不怕臭的精神,收集到那么的信息,你们知道哪些垃圾是属于可回收的,哪些垃圾是属于不可回收的呢?小组讨论一下,将讨论结果写在你们桌上的表格中。((调查表格另见附件2)(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各小组争先恐后地将填好的表格放在投影中和同学们分享)3、实际操作。(把垃圾分类)师:刚才每个小组都把讨论结果跟同学们分享了,老师也仔细观察了同学的结论,大致是相同的,也有小部分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了我们更加直观地进行分类了解,老师带来了很多垃圾(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袋垃圾和分类垃圾桶),不知道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些垃圾分类整理清楚?(展示实物垃圾:果皮、塑料袋、菜叶、废纸、旧报纸、空易拉罐、塑料瓶、玻璃瓶、废电池、坏灯泡和杀虫剂、指甲油、破笔筒、吃剩的饭和菜、烟头、废笔筒)看清楚这些垃圾后进行讨论怎样分类,然后将垃圾分类放进分类垃圾桶里。(学生把垃圾分类,教师巡视指导)师:同学都把垃圾分类放进垃圾桶里了,小组长把将你们组的分类结果展示给大家看。(学生打开垃圾桶展示,按分类说出垃圾的名称)生:可回收垃圾是:废报纸、废纸盒、空易拉罐、塑料水瓶、酒瓶、玻璃瓶、废笔筒;不可回收垃圾是:果皮、吃剩的饭和菜、落叶、电池、坏灯泡和杀虫剂、指甲油。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的见解。生:我的分类和他的有点不同,我觉得可回收垃圾是:废报纸、废纸盒、空易拉罐、矿泉水瓶、酒瓶、废笔筒、果皮、树皮、菜叶、落叶。不可回收垃圾是:电池、坏灯泡、杀虫剂、指甲油、烟头。师:两位同学有一位同学的答案比较合理,你们觉得是哪位同学说的比较合理?生:第二位同学的答案比较合理。师;老师也同意第二位同学的分类。那么,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类依据到底是什么呢?老师查找了有关资料,我们一起看资料。(幻灯片出示资料:《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中指出,可回收垃圾是指适宜循环使用、利用高和成本比较低的废物,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纸类、塑料类、金属类、泡沫类、玻璃类等;不可回收垃圾是指除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如烟头、废纸巾、坏灯泡等。)4、认识“可回收利用”标志和“不可回收”标志。师:经过刚才讨论和实物分类,我们知道了怎样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知道了垃圾分类的依据。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认识一下“可回收利用”标志和“不可回收”标志了。(幻灯片出示图片)5、垃圾分类游戏。师:知道了分类依据,也认识“可回收利用”标志和“不可回收”标志,我们一起再来分一分吧。(学生进行汇报时,老师有选择并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类把学生说的垃圾名称板书黑板,学生把垃圾名称写在小纸上,现在每一个学生把写着垃圾名称的纸条扔进分类垃圾桶里。)三、变废为宝。1、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来欣赏我校历届“变废为宝”优秀作品。(大概用时5分钟)2、学生互相交流一下,身边有哪些东西可以“变废为宝”。(大概用时3分钟)四、课外拓展。1、调查居住社区垃圾分类情况,根据实际提出建议,以书面形式提交给居委会。2、向父母及其亲人、朋友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3、班里举办一次“变废为宝”作品比赛,优秀作品在学校展览室展览。五、师生共享收获。师:通过今天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谁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师: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的保护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请从自己开始,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六、板书设计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可回收:废报纸、废纸盒、空易拉罐、塑料水瓶、酒瓶、玻璃瓶、废笔筒不可回收:电池、坏灯泡、杀虫剂、指甲油、烟头七、教学反思《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反思一、以教材为桥梁,搭建了一节开放型课堂,在教学中,老师以学生生活素材为桥梁,课前老师进行有选择地拍摄了一部分美丽校园景色和社区内的卫生死角,课堂上,让学生直接回味本校的美丽校园,感受身边的不良环境,令学生产生最真切的体验。以熟悉的生活为切入点,摆脱了教材上陌生图片的束缚,可以看到,课堂上孩子们惊喜万分,忍不住交头接耳议论起来,逼切要和同学交流心中的感受,一下子就把要学的内容融入了课堂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合理的活动创设,令课堂更活泼、更高效。二、以活动为载体,创设活动型课堂课前,学生对家里的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调查,学生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上,设计了讨论、汇报、等形式反馈学生课前活动的情况。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垃圾分类实践体验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学生的五官得到训练,在探索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整个活动过程给学生创造了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的机会,在体验、合作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经历给垃圾分类——动动手,分分类,减少垃圾.教师出示一堆生活垃圾,让学生对这堆生活垃圾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进行分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次次的活动,我感到孩子们长大了,变得能干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探究能力正逐步提高,我由衷地感到欣慰,感到快乐。在教学过中,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是激励学生兴趣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只是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没有进行家长评价、学校评价等各种方式,评价方式还是不够灵活、全面,应全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附件1调查人员名称体会垃圾名称数量可回收不可回收附件2可回收的垃圾名称不可回收的垃圾名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