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工具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共6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诗人爱国情怀2.理解词中典故的含义及用典的作用【重点难点】理解本词中的典故的含义及用典的作用【课前预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舞榭()歌台巷()陌金戈()元嘉()仓皇()无觅()孙仲谋()狼居胥()廉颇()佛狸祠()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金戈铁马()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3.课文精句积累(1)元嘉草草,,。(2)四十三年,,。(3)凭谁问,,。4.读背任务:背诵全词。5.文学常识填空。(二)背景知识辛弃疾,字,号,(朝代)词人。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问题探究】(一)整体感知第2页共6页1.把这首词译成现代汉语。2.本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3.概括本词的中心思想。4.《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二)研习课文(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B级)(三)合作探究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第3页共6页【课时测评】一、基础知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我国________时期爱国词人________的作品。南渡以后,词人一直____________,却始终____________。这首词写于1205年,词人在登上镇江东北北固亭时,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2.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他的故事,反衬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从而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感慨。C.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感到痛惜。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3.下列对这首词词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始“千古江山”六句,借追忆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而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力挽狂澜,抵御外侮。B.紧承的“斜阳草树”六句,借缅怀南朝宋武帝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姿和声威,暗示出作者杀敌报国的决心。C.下阕开头“元嘉草草”三句,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故事,从反面透露作者对出兵北伐的渴望,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D.“可堪回首”三句,借眼前所见情景,揭示了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妥协投降而给国家带来了严重危害。4.这首词善用对比,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孙权、刘裕的英雄业绩与现实的不堪回首对比:感叹“时无英雄”和南宋的萎靡不振。B.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指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反对草率北伐。C.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D.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他与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对比:抒发自己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二、课文精读第4页共6页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题目。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5.上片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写佛狸祠下的一幕景象,表达了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的词篇,请说说这两首词的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页共6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1.南宋辛弃疾力主抗金壮志难酬2.C3.C【解析】“元嘉草草”典故借古讽今,重在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北伐。4.D【解析】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5.这两个典故,写法虽异而用意却相同,作者对能继承父兄基业而有所作为的孙权和创建大业的刘裕进行歌颂,就是对南宋当局不知自振的针砭;作者怀念古代英雄,正是慨叹南宋没有英雄。6.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果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众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就会忘记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7.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手法上均为借古讽今。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议论做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叙议结合,景中有论,论中有景。②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紧扣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1.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2.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当政者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3.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选用人才的愤懑。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第6页共6页(二)研习课文(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B级)明确:上阙用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下阕用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上阙:1.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C级)答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②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C级)答案: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下阙:2.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C级)答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3.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C级)答案: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D级)答案: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