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后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如此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当一个教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最优秀的教师。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想成为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的老师,当我仔细读完文章以后,我觉得自己能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在作者看来,现在教师对后进生教育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掌握,忽视让学生去遵守,去形成习惯,言行脱节。根据作者的这一内容再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想想真的是有这样的困惑。“后进生”不仅是学习、纪律、思想品德方面相对落后的学生,如今还包括团结协作、性格、情感、信念等方面上的相对落后。后进生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孤僻、自私、有的敏感、好斗、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厌倦、考试恐惧。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后进生”不仅是学习、纪律、思想品德方面相对落后的学生,如今还包括团结协作、性格、情感、信念等方面上的相对落后。后进生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孤僻、自私、有的敏感、好斗、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厌倦、考试恐惧。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心理特点,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实现转化的目的。对智力因素造成的落后生的管理。智力因素包括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等,多数孩子的智力因素是差不多的,但也有个别智力较差,表现在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背诵能力、分析能力认识能力差。尽管学习很努力,但成绩还是落后。对于这种学生急不得,像我们班的明玉就属于这种情况,班级工作非常积极,对学校布置的任务也能及时完成,作为中队长学生常常觉得她学习不够优秀而对她有意见,我利用她的优势及时表扬她,多鼓励她,不把她的目标定的太高了。对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后进生的管理。班上有的孩子几乎每一件事都是家长给做,自己没机会去做也不想做。以至上学后,经常忘带书和笔,生活不能自理,依赖心理极强,做任何事都没上进心,遇事只会哭,做事拖拉成绩落后。对于这种学生像思宇同学,在班级上,我安排了几个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同学和她一组。在学习上,我又带领大家开展了一帮一活动,让学习习惯好的同学在学习上帮她。从班内挑选表现良好的同学进行帮扶,由此形成互帮互学、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产生较大的动力,不仅能感染、激励学生,而且还能约束“后进生”,使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过了一段时间,像带饭费之类的事情,她也能一次完成,连续好几次被评为班级的进步星。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这是最最根本的。学习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谋取教育以外的东西。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是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第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独立思考,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教育对他来说,不是为了应付上面的差事,而是实现自己社会理想。他当然要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但他首先需要忠于的不是上级文件,而是学生的心灵。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首先选择孩子。他痴情于孩子和教育,因此赢得了包括共和国列宁勋章在内的荣誉;同样因为痴情于孩子和教育,他多次对违背教育规律侵犯儿童心灵的指令予以坚决的抵制,同一切形式主义的“教育”做毫不妥协的斗争。因此而遭到官方粗暴的批判在他去世前三年,这种批判达到了高潮。但他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第三,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目中有人”的教育观。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不是学习的机器,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分育观。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不是学习的机器,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分数单,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个精神的宇宙。“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让每一个从自己身边走出去的人,都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这里的所谓“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当然包括道德因素,即只有给别人以爱和幸福的人,自己才能获得爱和幸福,但也不仅仅是道德因素,同时也有智力因素。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眼中的人,决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更是包括了未来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孩子。第四,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育科研不是上面下达的任务,而是教育实践本身提出的课题。今天看来,苏霍姆林斯基有许多教育思想有着相当的超前性:关于人性的教育,创造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等。但这些观点都是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教育实际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与教育毫无关系的教学是没有的,也是不可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让学生领会知识里的思想,它更应该是站在孩子面前的把这些知识和思想带进课堂的教师。面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学习困难的孩子,我们要做的觉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成绩,更应教会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的欢乐,孩子去热爱生活。少年马克思在作文中曾这样写道:“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后世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也可以作为苏霍姆林斯基和他事业的写照,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做到了。今天,我们最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的是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他教会了我如何去解决生活中的各项难题,教会了我如何事半功倍的解决问题。对于这类精华,我们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写读后感和摘记,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便于日后比较,分析和总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多读文思泉涌,多写笔下生花。多想多写多记是读书的好方法。故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中,有一节提到“教师不写何以教学生写”,也让我产生无尽的思考。现如今,我们的学生一提写作就头痛,需在言语上不曾表现,但一看见他们那一张张扭曲的脸,就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痛苦了。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进行写作,我觉得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很重要的。其中,教师的以身示范是一种非常朴素但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作用胜于多次口头说教。虽然这种方法不见得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但却说明老师本身的水务水平将会对学生产生根本影响。一个不会写文章的教师,他必然不知道该怎样帮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因为他既看不出文章的“好”,也判断不出文章的“差”,更难找到解决“差”的方法。天长日久,他的学生也必然丧失了发现“好”、改变“差”的能力。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要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只有不断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这样不仅能逐渐培养起随时开展教学反思习惯,更能使我们逐渐向专家型教师靠拢。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人生的一种目标,把生命的浪花融入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教师的魅力、威严、智慧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书中获取的,所以读书时幸福着,写作时亦幸福着。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