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摘要:数学的学习对于初步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学生的天性是爱玩的,适时合理的引进和创设教学小游戏来辅助教学数学的教学,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巩固教学质量。笔者对于小学数学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意义和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的运用在下文展开论述。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教学原则运用一、创设游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小学是学生真正接触数学的初级阶段,根据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性格特点,可以知道他们是处于具有强烈求知欲、不稳定性和非常爱玩的特点,因为他们的求知欲强,容易促使他们在课堂上被别的事物分散了上课的注意力,而出现了稳定性不强这一特点,稳定性不强,也就是说他们是活泼好动的,爱玩的,要期盼他们在短时间内改变或者成熟起来那是不现实的,那么针对这些的性格特点,加以利用和引导才是上上之策。“游戏”是这个年纪的学生听到就能令大脑皮层兴奋的词语,也是他们所关心和热爱的活动,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教学游戏的创设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审美疲劳,走出“厌学”的心理误区,科学的调控上课的程序和效果是必要之举。正确而适当地采用游戏教学,既能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率,也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游戏是可以促使左右脑均衡发展的活动之一,它可以使大脑皮层始终处于一个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自然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采用游戏教学法应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1.游戏必须要有针对性无论是想达到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创设游戏的时候都应该也必须依据课标的要求,科学地把握住课程的重难疑点,力求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而不应有所偏颇,导致“玩而忘学”的被动局面。由此可知,并不是信手拈来的游戏,都能全盘适用于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作为老师,必须要基于“课程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两个实际出发去把握教学活动中所创设的游戏,有不妥之处要修改,有不尽之处要完善,使得游戏必须玩出价值之所在。2.游戏必须要使全员皆参与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合理兼顾每一个学生,不能只关注那些积极性高的,参与性强的学生,对于那些慢热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和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参与游戏的快乐和领悟,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游戏的小主人,都是舞台的表演者。3.必须要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迁移在创设游戏的时候,必须要根据课程实际“量身定做”,老师要注意其中的取舍,对于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部分采取保留,而对于的部分则应在课堂教学中舍去,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学生迁移到课程的教学内容当中去思考,从而形成教学。游戏结束后,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总结并互相交流意见,从而形成在玩乐时亦能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娱乐性。三、游戏教学法的实际运用1.为游戏创设情境在教学活动中,为游戏创设情境,也就是游戏的大背景,让学生们都尽可能地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学习,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创设游戏的情境时有几个地方要引起注意的:①所设情境应该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近或者相符,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有话可说。②情境的创设必须要基于学生的知识构成和认知水平之上,如在学到“十”的组成这个知识点时,可以采用“对数游戏”即,由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字,另一个同学通过快速运算说出另一个数字,结果是无论是相加相减,结果都应等于10。通过这种简单可行的小游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反应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2.让游戏角色的魅力绽放光彩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能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去学习。在游戏的创设中也应注意角色的应用,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时,老师可以按照班级人数设计运算小卡纸,在课堂上分发卡纸上有不同的运算算式,但是只有两个的运算结果是一样的,让学生们依次上台念出算式如:“36+64就是我,我就是100,你们谁是我的双胞胎?”台下另外一个运算结果相同的同学这时候就可以站起来大声说:“22+88就是我,我也是100,我是你的双胞胎。”通过这样一个“数字双胞胎”的小游戏,既让学生学到了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巩固了他们的友谊。3.游戏规则要简明,要规范游戏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游戏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达到教学娱乐的效果。第一,游戏规则要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会容易导致误解而使得游戏终止或者出现违规;第二,游戏规则要清楚明确,符合规范,否则降低了游戏的公平性,打击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四、结语总之,游戏的创设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意义是可见的,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要求合理的设置教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参考文献】[1]《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郭亚峰,《读写算》2011年9期[2]《数学课堂中的魔术师——数学游戏教学法浅析》,陈筱娟,《小学时代(教师)》2011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