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古代陵墓仪卫雕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中国古代陵墓仪卫雕塑陵墓雕塑主要有神道瑞兽、俑、明器、纪功造像、仪卫雕塑等。陵墓建筑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地面上有坟和祭祀建筑群;地下为墓室建筑。配合地面建筑陈设在不同位置的各种石雕,最为常见,规模宏大,成就突出。中国自秦汉以来,盛行厚葬。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灵魂升天,而且也能向生前那样继续拥有权力和享受豪华的生活。故帝王贵族生前不惜花费巨资修建陵墓,不仅在地下修筑巨大的墓室,有的还在地面上修豪华的建筑,而且在墓前设置显示地位与权利的石柱、石人、石兽等雕刻群。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始皇陵与兵马俑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以东5公里处,是秦始皇营建的一所地下陵墓,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而兵马俑坑则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兵马俑在20世纪70年代时才被人发现,一度轰动全球,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在规模、形制、数量上都超过了现已发现的任何一个墓葬中的雕塑群。秦兵马俑是「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的秦王朝军旅的缩影,表现军旅正是用以纪念和歌颂秦王「威振四海」的业绩,宣扬秦王朝统一全国的政治局面。秦兵马俑依靠多样的人物形貌来表现军旅的威武雄健,并已能体现一定的人物品貌、性格。战马警觉的神态,劲健的肢体,鼻、口、耳、眼的细致刻画,也显示着塑造动物的高超艺术和深厚传统。纪念性群雕上的成就,意味着雕塑艺术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兵马俑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兵马俑是1974年3月发现的,当地农民在一片砂石堆积、墓冢累累的荒野上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残片。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试掘,发现是座规模宏伟的大型兵马俑坑(即一号俑坑),里面埋藏着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这一巨大的发现,在中国和世界上引起了轰动与震惊。秦始皇陵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九个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秦俑一号坑遗址现场之一秦俑一号坑遗址现场之二秦俑一号坑遗址现场之三秦俑一号坑文物修复现场一号兵马俑坑军阵一号兵马俑坑军阵一号兵马俑坑武士俑队列此是一号兵马俑坑军阵东端南部第三过洞内部分武士俑的队列。前边的一件陶俑为战车上的车士俑,头戴长冠,身穿褐黑色铠甲,左手作握剑状,右手作持戈、矛等长兵状。此俑面部残存的彩绘颜色较多,白睛黑珠。面部的颜色分为两层:内层以生漆作地,外层涂粉红色的颜料。后面是身穿铠甲、头戴介帻的步兵俑的队列。这些俑左手都作握剑状,右手作持长兵状,神情肃穆。一号兵马俑坑武士俑队列一号兵马俑坑武士俑队列一号兵马俑坑武士俑队列位于一号兵马俑坑军阵的左前角,是军阵前锋部队的局部。计有三列横队,均身穿齐膝长衣,腿扎裹腿,头上绾着圆形发髻,是属于轻装的独立步兵俑。俑手中所持的基本上都是远射程的弓弩,个别的手持戈、矛等兵器。此符合兵书上所说的“长兵在前,短兵在后”的兵器配置原则。一号兵马俑坑陶马此是战车的一组陶马的出土原状。陶马为4匹,其中一匹已成碎片,其余三匹保存情况较好,但马耳和额顶部的飞鬃均已折断。鞍具已全部脱落。一号兵马俑坑东端的陶马上部是一号兵马俑坑军阵东端九过洞内的陶马、陶俑,下部是十过洞的一组陶马。马后是木质战车,车已腐朽仅存残迹。车前的四匹陶马即两骖、两服。中间的两匹服马驾辕,两边的骖马协助服马挽车。马身上原来驾具齐全,因俑坑早年经火烧和人为破坏,驾具多已不存。一号兵马俑坑东端的陶马这是一号兵马俑坑第七过洞出土的驾车的陶马。马身长2.1米,通首高1.72米,均剪鬃缚尾,双耳前耸,张口作嘶鸣状。马的体形不大,头较宽,脖颈短,属于河曲马种。马前的地面上有车辕和半个车轮遗迹,车轮原位于马后,因经人为的扰动而移于马前。一号兵马俑军阵的前锋(南--北)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一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二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三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四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五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六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七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八秦俑一号坑军阵局部特写之九二号兵马俑坑于1994年3月1日开始正式发掘。全坑划分20X20米的24个探方。每个探方又以十字隔梁分成4个大小相等的小方。二号俑坑上部覆盖的表土已被清除,棚木遗迹已揭示出来。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发掘现场二号坑棚木遗迹二号坑出土彩绘俑二号坑出土彩绘俑二号坑出土的绿脸俑二号坑绿脸俑出土现状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呈“凹”字形状。出土战车一乘,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内陶俑以夹道式排列,它是秦军阵的指挥中心。三号兵马俑坑陶马此组陶马位于三号俑坑中部,是车马。马身长2.1米,通首高1.72米。中间的两匹是挽车的服马,两侧为骖马。马的造型准确,比例合度。膘肥臀圆,四肢劲健。中间的两匹服马举颈昂首作嘶鸣状,两匹骖马的颈部微向外侧扭转,异常神骏。三号兵马俑坑武士俑图为三号俑坑南区武士俑队列局部。三号坑曾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大多数陶俑已无头,身躯被砸成碎片,虽经修复仍残缺不全。西汉墓陶俑西汉墓俑仍然承袭着秦俑的制作水平,但是由于体形一般较小,艺术表现上又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塑造人物情态方面细致入微,并且在写实中已寓有夸张手法。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骑兵俑583件,其他文武、杂役、舞乐各种人物俑1,965件。这批墓俑所表现各种不同的动态与神情,使人联想到当时不同职守的各类人物面貌。而昂首翘尾的战马在武士的乘骑下,栩栩如生。江苏徐州东郊狮子山发现西汉陶俑坑四个,出土的陶兵马俑共2,300多件。俑的面部塑造相当细致生动,面露神彩,楚楚动人。汉代雕塑所呈现的高度写实技巧与表达内在神情的传统,在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说唱俑、马俑上都有所发展。四川地区由于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文化艺术独具特色,民间艺术更发展蓬勃。四川不少地区因而出土了说唱俑,反映了汉代四川民间艺术的发展情况。其中特别为人所称道的是出自成都天回山的东汉击鼓说唱俑。表现一名老年侏儒俳优赤膊光脚,右臂挟鼓,左手持鼓槌,表演到高潮时,情不自禁地扬臂抬腿的情态。与之异曲同工的另一件陶说唱俑出自郫县宋家林汉墓,表现的是一名说唱俑在表演中的一个瞬间──他大半身袒露,肥大的裤子系在脐下,两足蹀躞,歪头耸肩,舌头舐着上唇,神态非常滑稽。重庆鹅石堡山汉墓所出的一件以红砂石雕凿的俳优俑,坦腹仰首而坐,一手握拳,一手伸开,说唱到忘情处,也吐出舌头。类似的说唱奏乐俑在四川还有很多,都很富于风趣。也许,这正反映了四川人所特有的幽默性格。至今,四川地方戏曲中仍然保留着那种带着地方特色的诙谐与机巧。四川郫县宋家林汉墓出土《说唱陶俑》此用高55厘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为东汉时作品,在人物动作及面部表情的刻画方面极为杰出,以大幅度的动态和丰富的表情展现说书人的幽默神态,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郫县宋家林汉墓《说唱俑》灰陶,高66.5厘米。面部表情极其丰富,耸肩曲腿,手持皮鼓,正在说唱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这是东汉陶塑的杰作。东汉石雕《俳优俑》人物造型夸张、有趣,表现一个正在说唱的丑角俳优艺人。双目突出,口舌吐出,一幅滑稽的场面。汉霍去病墓石雕霍去病墓的石雕是一组别具风格的表彰功勋的纪念碑群雕。青年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率师深入祁连山远征匈奴,六战六捷,解除北方边患,为沟通西域交通、安定民生,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纪念这样一位英雄,艺术家不是直接表现英雄本身,而是表现英雄的乘骑,表现英雄威名远震的祁连山。从战马使你想到英勇善战的将军,想到浴血疆场的战士;祁连山使你永远铭记着将士们的勋业。霍去病,卫青外甥,亦为私生子。母本为平阳公主婢女,因妹卫少夫封后而得贵。霍十八岁初随卫青出战,即因战功封侯。二十岁为将领兵,两击匈奴,皆深入敌境激战后大胜。二十二岁,与卫青分路出征,战功远甚于青,极受荣宠。武帝特为他筑华府,建成着他去看,霍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沉默寡言,却不及卫青仁厚,李广之子因咎父自杀而对青无礼,青由之,霍则伺机杀李。二十四岁,病死,陪葬于茂陵,其墓如祈连山,以铭其功。汉武大帝刘彻陵墓茂陵霍去病陵墓霍去病陵墓西汉霍去病墓石雕《马踏匈奴》高168厘米长190厘米《马踏匈奴》是表现将军具有「匈奴不灭,无以家为」的坚定意志,体现将军的品格与精神。战马的轩昂气势、庄重雄强的英姿,却使你联想到英勇无敌的将军。《跃马》是表现在战斗中突然腾跃而起的战马,矫健而充满活力,体现了战斗的艰险,间接描述了浴血战场勇士们的气概。《卧马》警觉有神的头部、点地欲起的右足,表现经过长途跋涉而又坚持不懈,随时准备征战的气慨。整个纪念碑富有丰富的内涵。西汉霍去病墓石雕《跃马》《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以及《卧牛》等,组成了纪念碑雕塑的主题。《伏虎》、《石人》以及各种野兽的石刻体现着在边陲战斗的英雄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祁连山亦名白山(雪山),终年积雪不化,正如墓冢上的竖石,远看如皑皑雪峰。而异兽出没,野猪、驯象、食羊怪兽等穿插其间,更烘托出将士远征祁连山的艰辛。汉霍去病墓石雕《卧牛》汉霍去病墓石雕《伏虎》西汉霍去病墓石雕《卧马》南朝陵墓石刻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神道即墓道,意为神行的道路。设立在神道两侧作为陵墓标志的石刻,便称神道石刻。由于神道石刻只有帝王和王侯才享有,因此神道石刻往往雕刻精美,形制巨大,是权贵的象征。中国的雕塑艺术源源流长,只有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年代,才能产生像这样近似完美的雕刻艺术品。这些岿然长存的南朝陵墓石刻(统称六朝石刻),全部在江苏省境,就目前所能见到的石刻来讲,共有33处。按地区划分,南京11处,南京江宁区10处,句容1处,丹阳11处。以时代区分,宋1处,齐8处,梁13处,陈2处,具体时代失考的石刻9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陈文帝陈茜永宁陵石刻、萧宏墓石刻、萧秀墓石刻、萧恢墓石刻、萧谵墓石刻、萧融墓石刻、萧绩墓石刻、萧景墓石刻、萧正立墓石刻,另有失考墓石刻多处。南朝齐武帝萧赜景安陵麒麟麒麟长315厘米高280厘米梁代陵墓石刻最盛,梁武帝萧衍修陵的石麒麟,双角有须,张口吐舌,体势雄健,昂首雄踞,足旁小兽垂尾盘绕,富有稚趣;而萧宏陵墓的石辟邪,雄视阔步,作风趋向写实,增加了动物的真实感。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前的石辟邪,则鬣毛向左右分披,躯体壮硕,张口吐舌,显现了凶猛、强悍的性格。至于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前的一对石辟邪,则开始注意到两只石兽间的联系与变化;雄兽扬长而走,雌兽略作蹲态,丰满、温顺。南康简王萧绩墓的石辟邪,方躯圆胸,庄重威严。到陈文帝永宁陵的石麒麟,形制变得较小巧,而纹饰繁富,反映了南朝晚期的变化。南朝梁武帝萧衍修陵麒麟麒麟身长310厘米高280厘米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坐落在江宁县麒麟镇麒麟铺村公路两侧。刘裕称帝后的第三年病死,时年60岁。永初三年(422年)七月葬于“丹阳建康县蒋山初宁陵”(《宋书·武帝纪》),溢日武皇帝,庙号高祖。刘裕陵墓坐北朝南,陵前石刻原来还有石柱等物,时隔不久,石柱便被狂风吹折(《建康实录》),现已无存。陵前现存石麒麟一对,东西相向,东为双角,西为独角,均为雄兽,造型相似,身上细部刻纹略

1 / 9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