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宋初文学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宋代文学第四章苏轼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绪论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宋代文化的特点:崇文抑武的国策;理学思想的形成;士大夫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宋王朝十分重视文治教化,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二、宋代文化对宋代诗文的影响:文以载道说的盛行,诗文的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加强。反映现实,干预政治,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但严肃有余,灵动不足。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一、什么宋代文人的忧患意识非常强烈?1、国家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传统:孔子云:“士志于道。”、“任重而道远”(《论语》)孟子云:“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读书、修身,然后治国、平天下现实:宋代为文人入仕提供了相当宽松的环境。其一,宋代是公认的科举盛世。其二,文官的政治地位高。2、国势衰弱;历史原因----后唐藩镇石敬唐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现实原因----崇文抑武的国策,苟且求和。二、这种忧患意识在诗文中有何表现?1、很少歌功颂德,表现作者个人的抱负事业向当拘谨、收敛。诗文严谨,平实、细密、深沉,现实意义很强。不同于唐人天马行空,气冲斗牛的昂扬气概,也缺乏唐代诗人那种潇洒浪漫气息。2、爱国主义主题高扬。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一、宋代作家有着怎样的性格?前提:三教合一1、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相整合;2、生活态度:理智、平和、稳健、何淡泊。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宋代的诗文,情感强度不如唐代,但思想深度则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二、宋代文人有着怎样的审美情趣?审美态度世俗化;审美情趣以俗为雅,更贴近日常生活。儒释道三教合一,合在“心性”上,合在“修心”上道:庄子追求超越有待的逍遥游,寻找绝对自由的“无何有之乡”,只有通过无名、无功、无用、无为、无己的修炼才能在内心找到;-----后来的道教除了服食丹药以求长生外,还重视修性养神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寡欲、息虑、坐忘、守一、抱朴、养性、存思等。佛教:----逻辑严密的哲学-----彼岸世界。小乘佛教----持有佛国、净土说。大乘佛教------没有真实存在的物质性的极乐世界,众生住的地方就是佛国,通过净化意识来实现佛国,超度、净意,故得佛国境地。-----具体思维方式是“入不二法门”:人在世俗当中,应没有区别,消除所谓虚妄分别,在意识中没有任何对立差别。------禅宗“不立文字,不加言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心心相印”。儒教---理学(周敦颐)------“理与心一”,“心”为宇宙本体,道德理性在每个人的内心。朱熹有一套“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古之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三教合一对宋人心态的影响:1、儒释道融合的理学,被宋人用来指导自己的安身立命和生存方式。他们注重对宇宙万物、人生本义的深邃思考,变得非常冷静。从注重外部事功向注重内心修养转变。内省、自律。生活态度是理智、和平、稳健和淡泊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2、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相整合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面对社会责任,他们勇于承担,勤于政务,勇于言事,直言敢谏。但没有了唐人的狂傲,显得拘谨、收敛。表现在诗文创作上的“文以载道”。生活上,宋人能够轻松的享受世俗生活,琴棋书画、歌儿舞女、美酒佳肴,不在话下。还能做到荣辱不惊,安之若命。表现在词创作上的“儿女私情”。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一、宋词兴盛的原因是什么?1、城市的繁荣;2、士大夫优裕的生活(歌台舞榭,歌儿舞女成了士大夫私生活的重要内容。官妓—营妓、家妓)和人生态度,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等严肃内容,用词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3、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一、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表现在哪里?继承:古文的章法、句法等技巧和叙事、议论等功能。发展:1、文体的多样化;2、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3、风格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二、宋诗对唐诗的因革表现在哪里?因:宋诗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1、题材、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采用俗字俚语——从杜甫开始,韩、白、孟、贾、皮、罗发展,宋人更扬其波。2、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韩开始,杜牧、李商隐诗中也多见,入宋后更成为普遍风气。革:1、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地开拓,是向日常生活倾斜,选材角度去向世俗化,平易近人。但缺乏浪漫精神,奇情壮采。2、美学追求以平淡为美。平淡,实为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是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3、创建了唐诗之外又以美学范式。“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籍空灵;宋诗以意胜,过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三、为什么说宋词是宋代文学之胜?1、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2、宋词在题材内容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复习思考:1、宋代文化有何特点?它对宋代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为什么宋代文人的忧患意识非常强烈?在诗文中有何表现?3、宋代文人有着怎样的个性特点和审美情趣?4、宋词兴盛的原因是什么?5、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表现在哪里?6、宋诗对唐诗的因革表现在哪里?7、为什么说宋词时宋代文学一代之胜?第一章宋初文学第一节宋初散文和复古思潮一、王禹偁的散文:不满于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其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在宋初文坛上独树一帜。二、宋初的复古思潮:柳开---强调道而忽视文采;穆修---刊刻韩、柳文集,但他们自己创作不足。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一、白体宋初一批效法白居易做诗的诗人,-----李昉、徐铉-----模仿白居易与元缜、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闲适诗)----多留恋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馆阁之臣之间互相酬唱。二、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如《对雪》(P151);晚年以杜甫为典范,对杜诗艺术境界的借鉴导致了对浅俗平易的白体诗风的超越。如《村行》(P153)。总体来说,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初步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第三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一、“晚唐体”:宋初模仿晚唐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分两个群体:---九僧、隐逸之士(潘阆、魏野、林逋)林逋《山园小梅》(P154)二、寇准:阅读《春日登楼怀归》(P150)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疏影’、‘暗香’之联,初以欧阳文忠极赏之,天下无异辞。王晋卿尝谓此两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苏东坡云:‘可则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当耳。’予谓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且‘横斜’、‘浮动’四字,牢不可移。”。赏析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春日登楼怀归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尾联由见闻而怀归,全诗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第四节西昆体的盛衰一、“西昆体”的得名:《西昆酬唱集》杨亿、刘筠、钱惟演等17位诗人,一个关系密切的群体。二、题材范围:狭窄:1、怀古咏史。2、咏物。3、描写留恋光景的生活。三、艺术特征:大多师法李商隐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四、西昆体的得失:得: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工整、典雅的艺术特征。失:1、缺乏李商隐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徒得其华丽外表而无神韵;2、专事模仿而缺乏创新,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五、西昆体的衰亡:原因:1、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2、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阅读刘筠《汉武》、杨亿《泪》,与李商隐诗对照。复习思考:1、何为白体?有何代表作家及作品?2、王禹偁的诗歌有何特点?3、何为晚唐体?有何代表作家及作品?4、西昆体是如何得名的?在题材范围和艺术特征上有何特点?有何代表作家及作品?5、西昆体衰亡的原因是什么?背诵:王禹偁《村行》林逋《山园小梅》寇准《春日登楼怀归》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第一节对五代词风的因革一、晏殊《珠玉词》:因:内容多为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很。形式上多为小令,风格上的婉约柔弱。革:1、过滤了五代“花间词”的“轻佻艳冶”(如容貌色相的描写),纯净雅致,感情基调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自我解脱气度,语言一洗五代花间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2、“情中有思”:在词中经常表现对生命的忧思,浓情中渗透着理性的思考。[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P4)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张宗橚: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意致缠绵,语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词林纪事》)二、欧阳修:因循中求变,变得成分更多一点。因循:[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踏莎行](候馆梅残)变革:1、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抒发自我人生感受。《朝中措·平山堂》2、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通俗化——与柳永相呼应,借鉴吸取民歌“定格联章”的表现手法。[采桑子]咏西湖十首、[南歌子](凤髻金泥)第二节开拓词境的尝试一、独辟蹊径的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边塞词,豪放词。二、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1、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2、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听歌饮酒。善用“影”字,“张三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天仙子](水调数声)三、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脱离柔情软调、男女之情,抒发自我性情怀抱,并进一步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历史感和现实感。词的表现功能已由应歌娱人转向言志自娱,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桂枝香·金陵怀古》[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第三节柳永《乐章集》一、创作背景:从柳三变到柳屯田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天性浪漫和有音乐才能,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京城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世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柳永词的新变一、形式方面:1、大力创作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扩充了词的内容含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2、创调最多——体制全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二、审美趣味:世俗化,变雅为俗,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内容:1、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定风波](自春来)2、表现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满江红](万恨千愁)3、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歌妓词)。4、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望海潮](东南形胜)艺术:1、语言表达:日常口语和俚语。2、运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雨霖霖](寒蝉凄切)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