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教材说明】: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形态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目标】:1、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大屏幕。【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二、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教师介绍: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年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像,请同学们看看画面,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看图像(潮来时的画面)。三、理解课文内容:刚才我们在图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去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分别对应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2——3、4——5自然段)1、学习第2自然段:那么“潮来前”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体会:人山人海)2、学习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么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学生边默读,边画批)(1)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出示句子: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隆隆)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A、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B、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想想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重点体会:人声鼎沸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A、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B、指名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④、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A、“白色城墙”指的是什么呢?B、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⑤、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真是气吞山河,无比壮观)3、第3、4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潮来时的景象)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4、学习第五自然段: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5、小结:作者按什么顺序观察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近)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天下第一壮观。四、学习写法: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今后我们写景物时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从颜色、样子、声音等多角度进行描写,并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小节。(2)课堂作业附:板书设计:潮来之前:风平浪静远:一条白线隆隆声观潮潮来之时近:拉长变粗响声越来越大再近:如白色城墙如山崩地裂潮头过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江水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