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过程与方法(1)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2)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台,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情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该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2)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早期的政治文明,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重点与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难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周礼与周朝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教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张图片显示的什么地方?学生讨论作答。没错,就是“涂山望夫石”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是大禹治水会诸侯之地,古称“涂山氏国”,涂山望夫石相传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所化,日夜盼望着夫婿回来。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有关“望夫石”的诗歌,唐代诗人王建曾作诗:“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苏轼也曾留下《登涂山》。那么,十三年后,“行人归来”,行人归来后又有哪些作为呢?夏商周是如何传承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新课学习】【板书】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板书】1.夏朝展示图片《夏代疆域图》、夏启图、夏桀图通过这些图片以及课本,我们可以得出: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夏初建都阳城,其统治区域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黄河向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夏朝历经16帝429年,到夏桀时灭亡。资料:“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国语·鲁语》同学们思考一下,大禹杀防风氏说明了什么?老师:大禹治水以后,威望日盛,防风氏因为迟到,就遭到大禹的杀害,可以看出大禹时期,就已经显示出部族社会首领的特权,夏朝建立以后,这种特权更加明显,成为当时的政治特点。政治特点: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板书】2.商朝展示图片《商代疆域图》、鸣条之战、商汤图、殷纣图。通过这些图片以及课本,我们可以得出: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率领天下诸侯鸣条之战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定都亳(今商丘),后多次迁都。其统治区域从黄河流域延伸至长江流域。商朝历经31帝671年,到殷纣时灭亡。【板书】(1)内外服制度展示图片《安阳妇好墓》、妇好雕像、妇好墓出土的铜钺。老师:同学们对妇好及妇好墓了解多少呢?请举手回答。总结:妇好墓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相传,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武艺高强,能征善战,是商朝征服戎狄部落的统帅。同时,妇好墓是商朝对外关系的一个缩影。那么商朝对外关系是什么呢?内外服制度老师:什么是内外服制度?“服”的本意是指服事天子,内服、外服是指不同部族活动的区域。内服是王畿,是商王直接统治的中心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包括商王亲属的受封地和主动臣服或被征服部落的臣服地区。在某种程度上,“外服”具有一定的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与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区共同构成国家的地方政权,这种地方行政区划体制称为“内外服制度”。拓展:商朝与其他外服部落之间的关系具有两重特征:一方面,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商王要求附属国承担义务;另一方面,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来的社会结构,商王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有时还会与商王发生战争,附属国的臣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展示图片商代甲骨卜辞老师:商代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甲骨卜辞?商代王权具有很浓重的神权色彩,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事也必定要占卜,并以人作为祭品,以敬酬鬼神。因此甲骨上的文字很多就是卜辞。因此,神权与王权结合是商朝政治的一个特色。【合作探究】为什么商朝充满神权色彩?这个属于了解范畴,可以不在ppt上呈现。【分析】a.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征服能力的有限,人们无法抗拒和解释疑难现象时,就会求助于神灵。b.商族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氏族,其他氏族还在图腾信仰的时候,商人就有了崇拜祖先的宗教,依靠这种信仰的主观因素,商人凝聚全族力量,战胜了其他部落。毕竟祖先神灵是比动植物图腾的旗帜更有力的观念武器。c.商王是占卜的主体,也是庙祭活动的主体,商王通过宗教活动,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王既是人,也是神,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以神支配人,以神权强化王权,神权和王权合二为一就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商王还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这是因为各附属国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与之结成臣属关系,各附属国的服从与否是随着中央力量的强弱而变化的,所以商王还不得不依靠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以此加强控制附属国的能力。【板书】二、封邦建国【板书】1.西周的建立展示图片《西周疆域图》、《牧野之战》、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姜尚通过这些图片以及课本,我们可以得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周武王去世后,幼子成王继位,周公旦辅政。周公辅政期间:一、平定武庚叛乱;二、营建了东都洛邑;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公辅政期间采取的措施为以后西周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板书】2.分封制展示图片《西周分封形势图》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制度。原因:内外服制度的外服力量已经严重威胁到内服即周族的统治。具体来说是“管蔡之乱”。目的:克服商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巩固周王室的权力,实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地区被称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②王畿以外的地区,周王分封王族、功臣、姻亲、先代的贵族建立诸侯国,进行治理。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相传在先后分封建立的71个诸侯国中,周王的亲族与同姓就占了53个。功臣、姻亲封国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姻亲:指通过婚姻关系产生的亲属(配偶本身除外)。可分为三类:一是血亲的配偶;二是配偶的血亲;三是配偶的血亲的配偶。另外把一些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到姬姓封国区域内,实行监督。也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他们对付商人。★结合《西周分封形势图》,介绍周初主要的诸侯国:①鲁国:是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国,建都曲阜。②齐国:是辅佐武王灭商的功臣吕尚(姜太公)的封国,建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后迁临(今山东临淄)。是当时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之一。③卫国:是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国,建都朝歌,主要统治商的遗民。④晋国: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这里原是夏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戎人也很多。⑤燕国:是周的同姓召(sha。)公的封国。⑥宋国:是纣王之兄微子启的封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周武王利用他以统治商的部分遗民。作用①在分封中,被分封者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的统治区域除包括商朝原控制区以外,还不断向外扩展疆土,形成一个疆域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国家。②西周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的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分封制初期,诸侯国与周王室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但由于社会落后、发展不平衡、交通信息不便等诸多原因,随着诸侯子孙与周王血缘关系的逐渐疏远,封建割据状态逐渐出现。不过分封制毕竟大大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统属关系,向着后来形成的中央集权迈进了一大步。③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虽然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但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为解决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相结合的制度。【板书】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板书】1.宗法制展示图片《叶氏支词》、《大宗、小宗示意图》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周王的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血缘纽带是西周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作用: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内容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这个系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容作用或影响关系分封制周王将子弟、功臣、亲周商朝贵族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形成“周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宗法等级。【合作探究】周天子年老了,有四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女儿(大夫人所生),三儿子(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分析】传给三儿子,因为西周宗法制规定王位继承人是嫡长子,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子所生的称庶子,所以即使二夫人所生的是大儿子,他都没有继承权,女儿也没有继承权。补充:“世卿世禄”制度:出现于夏朝,盛行于商、周。从最高统治者到各级贵族的权位都是由自己的后代世袭继承。他们世世代代把持着自己的职位和权力,世世代代享受各种经济特权。世卿,即父死子继,世代为卿(官);世禄,即指世代享受俸禄(采邑)。王位世袭成为制度,巫、史等官职亦多世代相传。西周王室及诸侯国执政之卿相,由宗族担任,经天子册命而世代家传,天子不能随意变动,诸侯更无权撤换。世卿世禄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稳定统治秩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最初天子册命的卿、相等伴随着宗亲关系的疏远,与周王或诸侯越来越离心,并且使政府机构越来越失去活力。2.礼乐制度展示图片《编钟》、《衮服》老师:周公在分封制、宗法制的基础上制订了各种礼仪制度,称为“周礼”。★礼乐制度: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前者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序,各安其分;后者的作用在于“和同”。不同等级、身份要遵循不同的礼乐规定。如使用乐队、歌舞的规模等。但欣赏则无法限制上下,在上一等级举行的仪式中,下一等级自然可以参加。“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热点链接周礼的内容应该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可大致分为吉、嘉、凶、宾、军5大方面。细分之,有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真可谓“繁文缛礼”,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无不有义。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推衍而来,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礼俗即周人的社会风俗与道德习惯,它较礼节更细且繁,只是并无硬性规定。就主次而言,礼仪、礼节、礼俗是从属于礼义的,因为礼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这是其本质所在。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所以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