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的教学中涉及到哪些估算方法我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都知道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而对于小学生而来说,估算也不算简单。估算教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落实估算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实实在在的开展,从教育思想上重视起来,从教学行为上研究起来.基于此,我通过学习、探索、实践,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1.贴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估算能力的提高与教师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作好估算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意识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的传授上,估算示范则应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例如,二年级(上册)、(下册)和三年级(上册)中,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估算训练即可开始.在学过米、厘米、克和千克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可让学生估一估1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所学单位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估测填写恰当的单位:黑板长4(),课本宽18(),一条大青鱼重2(),一辆卡车载重2(),加深孩子们对生活经验的认识,并以已有的经验为参照来判断.教师应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显估算应用的价值.2.结合教学,讲清估算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要在具体的审题、解题、验证中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估算是一个估计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漫无目的、胡乱猜测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标、有选择、有方法运用的过程,也就是在解答应用题和计算题之前,对该题的计算结果,做出粗略的估计;或是在解答之后,对该题的结果做出粗略的判断.(1)根据数位估算法.例如,四年级教学三位数乘(除以)两位数的乘、除法时,根据因数、被除数、除数的位数,估计积或商是几位数.积的位数等于两个因数位数之和或比这个和少1,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去除数的位数所得的差或比这个差多1,如:376×54,学生可以根据这一经验推出它的积是五位数.(2)根据生活常识或经验估算法.例如,二年级(下册)第86页的“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例题教学完之后,给学生出这样一道题:一箱雪碧54元,要去商店买9箱雪碧需要准备多少钱?这里没有提“大约”,但隐含“大约”的意思,而且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这题列式是“54×9”让学生进行估算尝试,学生会感悟到把54估成50是估小了,带的钱不够买,根据这个实际问题估数就要估大些,以免钱不够.所以,估算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要估大些,还是估小些,以适需要.再如,二年级(下册)“倍数的实际问题”新课结束后,出示这样一道题:爸爸今年36岁,是爷爷岁数的一半,是儿子年龄的4倍,爷爷和儿子今年各几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很快就可以判断出爷爷年龄不会少于36岁,儿子则不可能多于36岁.这样,学生在解题,估算中体会到他们所学习的不是枯燥、刻板的东西,而是有趣的、富有生气的,同时也是有用的数学,进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3.感悟方法,鼓励策略多样化.估算习惯的养成和估算能力的提高,标志之一是会自觉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1)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2)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出示:学校图书馆要买一种价格为29元的科技书14本,请你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学生甲是这样估计的:把29看作30,把14看作10,大约要准备300元钱;学生乙是这样估计的:把29看作30,把14看作15,大约要准备450元钱;学生丙是这样估计的:把29看作30,30×14=420,大约要准备420元.通过三个学生的交流,学生们逐渐体会到了学生丙的估计更接近准确值,更有说服力.因而,在下次碰到类似题目时,便会调整自己的估计策略,使自己的估计值更有说服力.(3)尊重学生的想法.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4.重视估算交流,关注估算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独特的生理遗传、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的不同,估算时,必然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解释估算的过程,同时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想得到交流,思维得以碰撞,能力才得以提高.学生交流之后,教师该如何评价呢?我想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评价估算的结果.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是不一样的,估算结果是不唯一的,因而对估算结果的评价不需要统一的标准,重要的是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而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一定越好.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比一比谁估的最准”,“谁最能干,估的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显然是片面的.二是重视评价估算的方法.估算时,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就是好的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需要,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三是注意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实际情况,应给予有计划性的评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学生对估算的情感可能会影响到儿童估算能力的正常发挥,对估算的准确性和速度产生强烈的影响.估算情感包括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自信心,对自己估算能力的自信心,对估算有用的认同等.小学生属于估算情感形成的初期,这时产生的情感会对他们的估算能力乃至以后的应用造成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这些情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估算情感,就有可能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