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理论与消费者决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效用理论与消费者决策效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经轻率的将效用当做一个人整个福利指标。效用一度认为是个人快乐的数学测度。一、总效用消费商品的数量和所获得的商品的效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一个单位的商品会获得一定量的效用;消费两个单位的商品所获得的效用会比消费一个时多;消费三个单位的商品获得的效用会更多。经济学家把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而得到的全部满足量称为总效用。个人对商品的需要程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这种需要在某一特定时间之内又是有极限的,所以商品所具有的效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一个人饿的时候需要吃饭,饭会给他带来满足,也就是说饭对他来说具有效用。可以想见,第一两饭给他带来的满足一定很大,因为他很饿。吃了第一两饭,他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他对饭的需要程度就不会像没吃饭时那样强烈。因而第二两饭给他带来的满足,也就是第二两饭的效用自然就不如第一两的大。同样的道理,第三两饭的效用比第二两的还要低。如果一个人的饭量是七两,吃完第七两饭后再给他饭,他就不会要了。如果勉强他吃下去,他不仅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感到难受。这时的饭不仅不能产生效用,反而会产生负效用了。由此可见,商品的效用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图1是总效用与消费量关系的示意图。从图上可以看到,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总效用也在增加,但其增加的量是在逐渐减少的。当消费量超过一定限度,总效用便会开始下降。二、边际效用从总效用的变化率曲线可看出: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总效用是按递减比率增加的。满足消费者最后的那一单位商品效用叫做边际效用。边际效用也称为总效用增量。商品的边际效用随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商品之中,叫做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图2说明了边际效用与消费量的关系。从图上可以看到,开始时消费者对商品需要的强度很大,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很高。随着消费者需要强度的减弱,边际效用递减,一直减少到零,甚至出现负值。表3以进食为例说明了总效用、边际效用与消费量之间的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到,随进食量的增加总效用在递增,而边际效用却在递减。假设消费者的饭量是七两,当进食量增至七两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值,而边际效用则降为零。如果再勉强吃饭,边际效用会呈负值,总效用也会下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形呢?可以作如下解释。1.生理或心理的原因。商品量太多,而机体对其需要有限,所以消费量增加,产生满足的反应递减。2.消费者可不必付出代价或努力便能获得所需要的任意量的东西。在这种场合下,多一单位少一单位都无所谓。正如对供给无限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一样,不必作出努力就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总效用,它们的边际效用也就等于零。3.每一种商品对消费者都可能有若干用途。其中,有的用途最重要,有的次之,有的则更不重要。消费者可能把消费量的增加按重要性的顺序分配给各种用途。比如,头一个单位的消费量满足最重要的,第二个单位满足次重要的,依此类推。这样,随消费量的增加,相应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小,反映在效用量上,也依次减少。在微观经济理论中,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和总效用最大化建立起来的效用理论,把市场中的消费者描绘成“经济人”或理性的决策者。经济人被假定为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如收入等)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体,而且被假定为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说,消费者在市场上的行为是理性的,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也知道满足需要的方法。然而,他们的收入是有限的,用有限的收入只能购买有限的商品。因此,消费者所要考虑的应该是在收入有限、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妥善地使用有限的收入来选择购买商品,以便能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即达到效用最大化。如果达到了这个目的,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就是实现了消费者均衡。怎样才能实现消费者均衡呢?其原则是,消费者必须将其全部收入用于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并且使购买的各种商品对其所产生的边际效用与其所付的价格成比例,也就是要使他购买每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时,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等边际原理。假如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为R;他所需要的商品分别为A.B.C.…;各商品的边际效用分别为MUA,MUB,MUc…;各商品的价格为PA,PB,PC…;各商品的购买量分别为QA,QB,QC,…。等边际原理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PAQA+PBQB+PCQC+……+PNQN=R(2)公式(1)表示,消费者必须使其手中的最后一块钱,不论购买哪种商品,都能产生同样的边际效用。公式(2)表示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的支出应和其收入相等。不然的话,小于收入不能获得最大的效用;大于收入支付不起,购买不能实现。所以要实现消费者均衡,其条件就是按照公式(1),让用在购买任何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三、消费者偏好和无差异曲线在收入和价格已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最终要取决于他们的偏好。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现代经济学对消费者偏好有三条假设: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任意两个组合,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偏好程度;消费者的偏好具有传递性;消费者对数量多的两种商品组合的偏好永远大于数量少的组合。现代经济学认为,消费者在商品选择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对感受到的满足程度进行精确计量,比如说出某一种商品或商品组合的效用是另一种的若干倍。消费者只要知道某一种商品或商品组合比另一种所带来的效用更多或更少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无需具体知道各种商品对消费者所能产生的效用量是多少,只要能知道消费者按喜好程度对不同商品的效用进行次序排列就行了。什么是无差异曲线呢?假若消费者只需要购买两种商品,在他的收入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他可能买这种商品多点,买那种商品少点;也可能购买那种多点,这种少点,即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或搭配。如果各种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些组合的效用就是无差异的。无差异曲线就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点的轨迹,如图5-8所示。图5-8X、Y两种商品组合的无差异曲线图5-9中有三条无差异曲线。存在多条无差异曲线的图表现了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组合的偏好,又称偏好图。假若消费者需要的是A、B两种商品,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各点所代表的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其效用都是相等的、无差异的,对消费者具有同等的满足水平。但不同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都是不相等的。无差异曲线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距离原点O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如图5-9中I3是一条无差异曲线,I3上的每一点所代表的不同商品的组合所提供的效用都是相同的,但它们所代表的效用水平又都高于I2和I1上每点所代表的效用,也就是说,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2)同一平面上的不同无差异曲线代表一个人所感受到的不同效用水平。因此,它们永远不能相交;(3)由于无差异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所提供的效用总量是相同的,随着一种商品的数量的增加,它所能替代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因此,无差异曲线的几何图形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并凸向原点。如果消费者的收入更多,或者商品的价格更低,消费者可以追求更多的商品组合数量或更高的效用。但是,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是既定的,这就决定他不能随意购买,而只能按照他所能达到的最高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某个组合去购买。否则,不是效用高支付不起,便是收入允许但效用低。无差异曲线分析所述的消费者均衡,就是在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实现对各种商品购买数量的最佳组合或最优搭配。消费者只能在自己有限收入的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优的商品或商品组合。反映消费者收入约束的是消费可能线。消费可能线又称预算线、等支出线或价格线。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表示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消费可能线表明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消费者购买商品所花的费用不能大于收入,大于收入的支出在收入既定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也不能小于收入,小于收入则无法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上图中的直线CD就是由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规定的消费可能线。消费可能线上的任意一点都是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X商品和Y商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点。该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COD是消费者可以任意选购的区域。出了这个区域,购买所需的费用超过了他的总收入,购买便不能实现。图中的Q点是可能线和一条无差异曲线I2相切的点,其商品数量组合为(a,b)。虽然在这条无差异曲线上其他的组合点,如P(a',b')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与Q点是相同的,但却在三角区域外,是消费者力所不及的。位于三角区域内的各种组合,如R(a",b")是消费者能够支付的,但却位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I1上,它所带来的满足自然低于Q点。所以只有Q点,即消费可能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才是消费者均衡点或最大满足点,它表示消费者选择的商品组合是既处在消费可能线上,又处于可能的最高无差异曲线上的商品组合。按照消费者均衡点所表示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进行购买,既符合消费者的收入,又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满足水平或效用水平。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