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与退出机制的文献综述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高度。为提高国家对贫困地区扶贫的精度和效度,探索行之有效的扶贫对策,切实实现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本文在对中国知网上有关精准扶贫的文献、会议以及期刊等形式的资料进行了汇总和提炼,并根据自己研究的着力点“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和推出机制”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实施的地域差异进行了总结,并对精准扶贫的前景与对策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精准扶贫内生动力退出机制引言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到“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高度。此后,我国的扶贫实践工作也由普惠式的扶贫到更加集约式的精准扶贫的模式发展。而在学术研究上,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扶贫的问题研究已经开始,到了八十年代,学术上有关扶贫的问题研究转向了扶贫瞄准,即:对扶贫的主体、对象、方法以及绩效进行了瞄准,这标志着对于提高扶贫的效率等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当前对于精准扶贫工作方面的研究理论主要有:多维贫困理论、空间贫困理论以及贫困治理理论。而国内对于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也是最近两三年才大量出现的。在精准扶贫方面,当前我国的权威专家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的汪三贵,华中农业大学的叶初升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小云等,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当前我国精准扶贫中所存在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国精准扶贫所采用的方法与对策以及针对地方特色所提出的退出机制。所谓精准扶贫,是指重点运用专项扶贫政策措施,运行社会、市场、政府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动员全社会资源,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确识别针对扶持动态管理精确考评,切实有效地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扶贫工作的精准化标志着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到达了另一个高度,不仅对于切实有效地提高我国扶贫工作的成效、提高扶贫资源利用效率方面有着标志性的实践意义,而且具有很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1当前我国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现状当前学界对于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是从2013年起步的,尽管起步较晚,但是当前有关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内容也已经不少。从内容上说,研究的内容已经比较丰富,主要包括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研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的分析以及路径与对策研究。精准扶贫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李小云(2005)指出,当前我国将近70%的扶贫专项资金从重点扶贫县流出,贫困难以被瞄准;吴本健(2014)认为,我国精准扶贫的瞄准目标发生偏移;丁昭(2014)认为,我国精准扶贫的问题在于贫困户对借贷的积极性不高,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自身能力的缺乏;邓维杰(2014)提出了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包括需求、入门、资金用途、市场、专业、团队、模式以及投入等的八种排斥。对于原因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一下的几个方面:杨龙(2015)认为,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政策不一致的原因在于:农户的参与方法与福利测量的方法存在收入与支出的差异;刑成举(2013)认为主要原因是参与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农村社会的分化以及农村精英角色的转换;陈淮(2011)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指出精准扶贫精确度不高的原因;汪三贵(2015)提出,精准扶贫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于低保户和贫困人口的划定标准不同;许源源(2007)指出,资金和资源偏离的重要原因是扶贫瞄准过程中不贯穿和谐理念。而对于路径与对策的研究,主要有:汪三贵(2004)指出,扶贫工作应更加关注区域和人口的实际需要以及扶贫资金的投向和效果;郭培霞(2007)认为,应从制度上出发,重新选择扶贫的对象,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瞄而不准”的问题;翟振芳(2008)指出,应建立分类瞄准的识别体系,完善农村瞄准扶贫机制;叶初升(2012)从精准扶贫的绩效出发,认为提高扶贫转化率的根本之策是建立一个参与式扶贫机制,促进交流,实现自上而下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全承相(2015)提出提高精准扶贫有效性的基本思路是:开展贫困农民的产业技能培训、利用积极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以及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奖惩机制。而从地域上而言,学界当前对西南的云贵地区、广东、湖南、湖北等地区已有不少的研究与探讨,如:沈茂英(2015)指出川藏地区扶贫工作受到约束的原因主要是生态维度、自然维度、社会经济以及人口和制度这几个维度方面的问题,并指出相应的对策:提供与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公共服务、加大对于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投入以及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制度等;贾文龙(2015)以毕节为例,对精准扶贫的模式和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到村到户”的扶贫模式,如注重危房改造、加大扶贫力度,推动创业行业发展,拓宽教育培训路径以及加快扶贫生态移民的步伐;李鹍(2015)通过对广东省的“双到模式”和湖北恩施的七项“到户到人”制度的比较研究,提出了精准扶贫首先应该瞄准对象,精确识别,其次是对症下药,联动帮扶;韩斌(2015)对滇黔桂石漠化地区的考察分析,认为应走出一条精准识别,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扶贫道路,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实现地区的扶贫;龙永华(2015)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以湘西州为例探讨了农业产业的扶贫模式方面的创新;贺东航、牛宗岭(2015)通过对福建宁德和湖北恩施两个地区精准扶贫的对比,找到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贫困特点和原因,并针对各自的特点特除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对策。尽管当对于不同地域已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对于居于西北的青海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尚未触及的阶段。2.研究展望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不断进展,精准扶贫在一些地区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国当前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这些扶贫工作的取得也为国家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尽管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从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扶贫工作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对于未来我国精准扶贫事业的展望,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2.1明确精准扶贫的概念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首先必须要做到的便是对概念的识别。对于精准扶贫而言更是如此。为了能够做到国家的扶贫资金真正的落实在对贫困人民的帮扶上,真正的使得扶贫资金被用在基础设施的改善上、用在为当地增收上、用在提高贫困人民的收入水平上,首先要做的便是在精准扶贫概念的准确识别。2.2要真正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以及精准监控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以及精准监控是要实现精准扶贫必须做到的四个方面内容。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尚未脱贫,仍处于贫困落后的阶段。在未来的精准扶贫事业中,要想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工作有一定的成果,就必须要真正做到对真正贫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扶贫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精准帮扶、对于精准扶贫这一工作以及全过程的精准管理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精准控制。2.3内生动力是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动力对于贫困地区的脱贫与扶贫工作而言,政府的扶贫政策是实现贫困人口成功脱贫的有力推手,扶贫工作的内容、管理机制以及对过程的控制等环节是成功脱贫的必要保证。尽管这些方面的内容对于实现成功脱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从脱贫工作的成效性和可持续性上来说,最根本的动力贫困地区自己的“造血”功能,内生动力才会驱使扶贫工作取得最有效的进展。2.4完善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退出机制主要是针对整个项目活动而言的。对于一个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来说,精准瞄准,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以及精准监督是最重要的环节,这四个环节是实现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也是能否成功实现精准脱贫项目的关键。但是在整个的精准扶贫项目成功实现后,最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已脱贫地区的持续发展的问题。尽管在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期间,政府的资金、人员以及管理手段等资源投入很足的情况下贫困地区能够实现成功脱贫,但是在精准扶贫项目撤出后,为了能使得前期实现的脱贫成效保持下去或得到更好的发展,应当完善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从而能巩固前期的脱贫成效,实现已脱贫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汪晓文,何明辉,李玉洁.基于空间贫困视角的扶贫模式再选择--以甘肃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2(6).[2]张文礼.多中心治理: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J]开发研究,2008(1).[3]李小云,张雪梅,唐丽霞.我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6[4]吴本健,马九杰,丁冬.扶贫贴息制度改革与贫困瞄准理论框架和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4(8):106-118[5]丁昭,蒋远胜,徐光顺.贫困村互助资金社瞄准贫困户了吗?——来自四川的经验[J].农村经济,2014(9):63—67[6]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7]杨龙,李萌,汪三贵.我国贫困瞄准政策的表达与实践[J].农村经济,2105(1):8—12[8]邢成举,李小云.精英俘获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9):109—113[9]陈淮.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农村贫困对象瞄准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10]汪三贵,AlbertPark.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10(2):68—72[11]许源源,苏中英.和谐理念的缺失:农村扶贫瞄准偏离的重要原因[J].贵州社会科学,2007(5):41—45[12]汪三贵,李文,李芸.我国扶贫资金投向及效果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5):45—49[13]郭佩霞.论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重新建构[J].理论导刊,2007(10):15—17[14]翟振芳.我国农村扶贫瞄准机制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15]叶初升,邹欣9扶贫瞄准的绩效评估与机制设计[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3—69[16]全承相,贺丽君,全永海.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述[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2):118—123[17]沈茂英.四川藏区精准扶贫面临的多维约束与化解策略[J].农村经济,2015(6)62—66[18]贾文龙.“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模式实践及其启示探究——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12):1701—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