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召唤下,语文教学应该要关注人的生命成长,要从传统的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关注核心素养的养成上来,要从只关注教师“教了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了什么”以及“学会了什么”,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使学生在学语习文的语文实践中涵育语文情感,习得语文知识,把握语文方法,砥砺语文能力,生成语文品格,成为具有丰厚素养的语文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素养阅读与鉴赏:诵读、品味、梳理、理解、反思语言与思维:积累、整合、探究表达与交流:口语、写作策略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文化传承:积累、理解、扬弃综合性1、课程的特点:人文+工具2、语文课程目标: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3、语文教学奠基作用上:其他课程、个性和人格、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4、语文素养的形成: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思想方法、科学态度5、训练内容: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写作是表达和交流6、教学视野: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7、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8、表现在综合性学习上:关注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还表现在教学评价上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势上。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富有情感的儿童,核心素养召唤下的语文教学给予他们的应该是一种鲜活的语言,一种灵动的实践,一种快乐的体验,一种幸福的生活,一种温暖的生长。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十点理由:1.家庭作业老是抄词。2.作业多,老是要写。3.课堂上,教师讲,让学生记。4.读书非要写笔记。5.作文题目无趣,教师要求太高。6.读得再有感情些!7.学了这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8.语文课上成“十万个”为什么。9.天天要写日记。10.背一些无用的东西。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2、注意新课导入新颖,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语文。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1、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而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门应帮助学生做好两件事,一件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另一件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此,我要求所教授的孩子每天自由选择背诵一首诗歌(可以是古代诗词,也可以是现当代诗歌),或课内一些经典片段、名句。课前请一名孩子上台背诵并和全班同学一起诵读。这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三、掌握语文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应该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获得,能使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此延伸语文核心素养的长度。语文是实践性课程,方法的获得当然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方式上,要强化学生的“学”,淡化教师的“教”,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生活,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富有创造地学,乐此不疲地学,在学的实践中不断操习,不断积累,进而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比如,在识字写字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从字音上,要学会借助拼音、请教他人和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区别音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等;从字形上,要学会通过图解、猜谜、编儿歌、换部件等识字法,记住字形;从字义上,要学会与词语的理解相结合,能够借助字典、词典或联系具体的语境和生活实际,弄清字词的意思;从书写上,要学会笔顺笔画规则,能够正确、规范和美观地写好汉字,感受汉字的形体之美。在阅读方面,要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能够运用多种读书方法感受、理解、欣赏语言文字的内容和形式,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实,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就能够在生活中自主阅读,自能学习。(一)着眼能力,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1、引导质疑,激活思维。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以阅读教学为例2、文本对话,读中悟情。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3、想象入手,入文入境。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二)品味语言,积累中学会审美与文化传承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学生语言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应充分利用其价值。(三)习得语言,练笔中学会运用与创造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四)探究实践,多元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1、走进教材,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平台。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1、精心设计,重视问题的发散性。在课堂讨论中,问题的解决不再是简单的认为学生掌握了某知识点,它的解决过程是一个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又是课外学习的集中反映。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发散性,它要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的情感在问题的引导下,在老师的点拨下,向更深,更广的层次拓展。2、加强引导,增强讨论的实效。面对小学生,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如果组织不力,则容易导致讨论不深入问题实质,或为了急于求成,组内个别优生包办等等情况,发生纪律涣散,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这样,作为总导演的老师,必须深入小组,端正学生的心态,调整他们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进行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注意的细节1、要有意识、方法、能力、习惯2、要有明确的分工3、要有具体明确的合作学习的规则4、要注意发言时的表达5、要注意评价和反馈6、要注意组际互动和交流7、要用好差异资源8、要做好批注和笔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怎么教?——简化课堂结构,整合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明晰教学思路,设计学习梯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讲求教学实效,追求朴实教法,引导学生扎实学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