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总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代表性的观点2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三)期待效应(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3三、社会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档案法(三)调查法(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五)实验室实验4观察法(obervationalmethod)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观察法常常伴随着细致而准确的测量,如运用录音、录像、摄像头监控等方法。5优点: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缺点: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6档案法为档案分析法的简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7优点:不引人注目、觉察,排除了特殊反应。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缺点: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量大、耗时。有赖于分析者的抽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不能排除社会现象的多因性,不够准确客观。8调查法是运用各种数据或事实搜集方法,对所关心的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类方法的总称。常有问卷法、量表法和访谈法等。优点: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缺点: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往往会受条件限制9现场研究(fieldresearch)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10优点: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进行研究,资料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的人,因而真实可靠;现场研究还可以获得其他干扰被试真实生活的方法不可能获得的资料。现场研究获得的研究结果也更容易直接运用于实际生活。缺点:一方面,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是被动的,无法控制研究情境。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偶发因素容易冲击研究过程,使研究难以系统化。另一方面,现场研究在时间、人力与钱财资源上需要较大投入,对研究者素质的要求也较高。11现场实验(fieldexperiment)是指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所以又称自然试验(naturalexperiment)。12优点:使研究具有可控制的特点,可以缩短研究周期,摆脱研究的被动性。且现场实验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被试不知道自己在被研究,因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高。缺点:研究可能受到干扰。现场实验中自变量的操作也较为困难。13实验室实验(1aboratoryexperiment)是直接以实验室环境作为实验情境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模拟实验是指在实验室建造模拟实际社会生活的环境条件,在其中进行有控制的实验。14一、个性的特点我们生活在一个感觉丰富的世界,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从外界接受各种信息,并做出反应。但任何人都不可能让所有人对同一事物做出一致的判断。一只蜘蛛和三个人校园生活场景根据这些例子,勒温总结出了公式B=f(PE)。(一)定义:个性又称人格,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人的个性就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的、稳定的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质倾向的总和。一般包括两部分:1、个性心理特征(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2、个性品质倾向(决定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积极行为的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等。environmentybehaviorpersonality15  (1)生理性因素包括遗传、体格、体形、性别以及肌肉与神经系统、体内各腺体的发育水平。例如:体格健壮者,性格外向,较活跃,有进取心;体格弱小者,性格内向,沉静,胆小。男性好强,争胜,有表现欲;女的温柔、体贴、心思细密。过度补偿:为克服自卑心理而做出的过度反应。(2)环境因素:①家庭 是培育个体性格的摇篮。儿童期、青春期、成人期;离婚、独生子女、父母因工作长期不在家;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偶然的情景因素等等。②学校。是个体尝试和选择性格发展的时期。③社会文化。决定性格发展的大方向。④职业。医生的镇静和不动声色;政治家的不怕挫折;科学家的好奇喜研究;律师的重视公平;会计的谨慎、严谨、刻板等。(二)性格发展的影响因素16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一、什么是社会化17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社会化的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化的毕生持续性18四、社会化的类型(一)早期社会化(二)预期社会化(三)发展社会化(四)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五)再社会化19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它主要使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儿童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以使儿童与其周围环境保持平衡。20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21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的基础上,当对个体产生新的期待、要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等的时候进行的。22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反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1)无理性型(2)有理性型反向社会化又被称为“文化反哺”,是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23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个体舍弃过去所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24一、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概念,亦称自我(或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25三、自我的结构26五、帮助学生改善自我概念1.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提高能力的自我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2.培养学生的自尊心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4.从多方面多角度发现学生的长处,杨长避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27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1、平均法则2.叠加法则3.加权平均法则二、印象的形成28平均法则在印象形成中,人们接收到信息后对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二、印象的形成29例子有两个人,如果让你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她们的品质进行评价。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你给她的打分分别是+4、+4、+2、+3。乙除了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不讲究衣着两个特点,你对她的打分分别是+4、+4、+2、+3、+3、-2。根据平均法则:甲的得分是(4+4+2+3)÷4=3.25,乙的得分是[4+4+2+3+3+(-2)]÷6=2.33,甲的得分比乙的得分多,因而对甲的印象更好些。根据叠加法则:甲、乙两个人的总分分别为13分和14分,乙的总分更多,因而对乙的印象更好。二、印象的形成30叠加法则人在形成印象时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二、印象的形成31加权平均法则人们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二、印象的形成32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因效应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近因效应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二、印象的形成33四、社会知觉的效应(偏差)1.积极性偏差2.证实偏差3.后视偏差4.虚假一致偏差5.自我中心偏差341.积极性偏差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这就是积极性偏差(positivitybias),也称“宽大效应”(1eniencyeffect)。352.证实偏差(confirmatorybias)人们既有的观念或期望会影响他的社会知觉和行为。他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四、社会知觉的效应(偏差)363.后视偏差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这种现象称为后视偏差(hindsightbias)。374.虚假一致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这种倾向称为虚假一致偏差(falseconsensusbias),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385.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称为自我中心偏差(egocentricbias)。四、社会知觉的效应(偏差)39一、印象管理的定义又叫印象整饰,是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简单说是指有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印象管理40一、归因的定义及其分析所谓归因,又称行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和推导其原因的过程。41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42态度的要素结构---态度“三元论”就态度的构成要素而言,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持“三元论”的看法,即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要素构成。一是认知成分,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二是情感成分,它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三是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43三、态度的功能(一)态度的认知功能(知识功能)(二)态度的情绪情感功能(三)态度的动机功能1适应功能。(效用功能)2防御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44二、态度改变的方法(一)劝说宣传法(二)角色扮演法(三)团体影响法(四)团体讨论法(五)活动参与法45(一)劝说宣传法这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46(二)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通过某个角色对占据这一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的。47(三)团体影响法团体通过团体规范和准则来对个体施加影响,从而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的方法是团体影响法。48(四)团体讨论法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的实验研究。被试是美国的一些家庭主妇,当时由于二战期间食物短缺,政府希望人们多用动物内脏做菜。他向第一组被试讲解用动物肝脏做菜的好处,并赠送没每人一份烹调菜谱;而对第二组被试,勒温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并由营养专家亲自实验烹饪。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只有3%的人改变态度,而第二组被试有32%的人改变态度。勒温指出,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1)“解冻”了原有的抵制改变的团体态度;(2)建立起新的态度;(3)“凝固”了新的态度。49(五)活动参与法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研究找一些彼此不认识的黑人和白人做被试,在第一种实验情境下,他让白人和黑人一起做纸牌游戏;在第二种实验情景下,让白人和黑人一起观看别人做游戏;第三种实验情境下,白人和黑人同处一室但不组织任何活动。在上述三种实验情境下,白人对黑人显示出友好态度的人分别为66.7%、42.9%、11.1%。实验结果证明,共同活动的状况影响着白人对黑人的态度,即共同活动越积极,白人对黑人的态度转变就越好。50三、沟通的意义1.有利于个人与外部环境保持相互作用,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力。例如:感觉剥夺实验2.沟通能给人提供社会信息。3.沟通能促进人的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4.能缓解个体衰老的过程。5.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51 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目的)1.有意沟通:有目的、有意识的沟通2.无意沟通:没有意识到与别人进行着信息交流,没有意识到沟通的发生。52广义狭义指人们交往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