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说教终止的地方,道德显现;知识终止的地方,智慧显现;神迹终止的地方,上帝显现;言语终止的地方,诗歌显现。——诗歌的魅力中国古代诗体中国古代诗史中国古典诗歌诗词(五代宋)曲(元)古体诗(古风)唐以前诗歌及唐以后诗人仿作。近体诗(格律诗)形成于唐代散曲剧曲小令套曲古体诗四言古诗(出现最早的是《诗经》,另一代表是曹操诗)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简称五古)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简称七古)杂言诗(可归入七言古诗)《登幽州台歌》近体诗绝句律诗五言绝句(五绝)《江雪》七言绝句(七绝)《早发白帝城》五言律诗(五律)《春望》七言律诗(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排律(八句以上的律诗)我国古代诗歌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平仄: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押韵: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对仗: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词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又称“诗余”“长短句”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3、两晋文学:西晋:左思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境诡谲)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哀艳宋代——宋诗重理趣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中国诗歌的源头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诗经内容风雅颂民歌160首,又称15国风周天子所在地音乐105首,按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表现手法赋比兴铺陈叙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比喻,于嗟鸠兮,无食桑椹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精华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句式: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诗经》语言:双声叠韵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诗经》的其他艺术特点及影响:《诗经》的其他艺术特点:《诗经》对后世的影响:《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后有宋玉、唐勒、景差模仿而作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等。《离骚》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政治抒情诗,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被称为楚辞的代表作,后人又称“楚辞”为“骚体”。《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传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中国的第一位诗人:屈原,是楚怀王的同姓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对内主张“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后因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谗害排挤,被楚怀王放逐。在放逐途中,他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把满腔的郁闷写成了一首首感情浓烈、文辞华美的诗篇。面对楚国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屈原忧愁,无以自拔,遂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风骚”并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常常“风骚”并称,风指《诗经》,骚指《楚辞》。《诗经》和《楚辞》分别代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创作风格。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中国诗歌的发展之一——汉乐府中国诗歌的发展之二——汉末文人五言诗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特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二三”节拍,较之《诗经》四言的“二二”节拍,韵律上抑扬顿挫,更为优美,表情达意也更丰富自由。内容举例写人民的困苦:《东门行》《妇病行》等;写战争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歌咏男女间诚挚坚贞的爱情:《有所思》《上邪》赞美平民女子秦罗敷的美丽和智慧,讽刺贵族官僚的荒淫无耻:《陌上桑》表现封建家长干涉青年婚姻所酿成的悲剧:《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有很多抒写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和情绪的作品。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河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天啊》苍天啊,我要与你相知相恋,永远不变心。除非高山被夷为平地,江河全部枯竭,严冬里出现隆隆的雷声,盛夏飘起白雪,天地连在一起不复存在,那个时候,我才与他分离诀别。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陌上桑》主要内容: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性情节。中国诗歌发展之二——汉末文人五言诗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开始仿作五言诗,到汉末便呈现出五言诗大兴的局面。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民歌影响文人创作的一件值得彰明显著的大事。其中有十九首古诗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代表了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反映了在东汉后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态。这些诗语言浅近自然,诗境清远平和。后人把它们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如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钟嵘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诗品》)。1、《古诗十九首》之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之九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之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五言诗的成熟中国诗歌的发展与壮大——魏晋南北朝曹氏三父子★建安文学风骨遒劲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正始文学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开创一种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风格★两晋文学西晋:左思东晋:陶渊明、谢灵运田园诗派陶渊明闲适冲淡★南北朝山水诗派谢灵运借景抒怀诗歌乐府民歌“乐府双璧”南照北信鲍照(七言)、庾信(边塞)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等建安七子,一扫一般文人的颓唐,学习乐府民歌,反映社会的丧乱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们的不少诗篇,还表现了期盼乘时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名垂青史的奋发精神,大多情怀慷慨,意气风发,才调纵横。语言上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或者称之为“汉魏风骨”。唐代诗人曾经把追求“建安风骨”当作革新诗风的一个有力口号。三曹、七子、以及女诗人蔡琰的诗作,及时的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关注民生,充满激情,缘事而发,慷慨悲凉,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阮籍、稽康。魏晋易代之际,稽康诗文均愤世嫉俗,抗争致死。阮籍外表佯狂放诞,其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大多采用比兴象征的手法,写得隐晦曲折,意旨深远,创造了黑暗政治下用诗歌进行抗争的新形式。《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西晋时期,左思能自出机抒,独立不群。他的《咏史》诗八首,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把历史现象和个人遭际融为一体,批判当时的门阀制度,倾吐寒士的不平,辞情慷慨,风格遒劲,对后世咏史诗影响很大。独树一帜的左思:咏史八首(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中国诗歌发展之三——山水田园诗东晋、刘宋两代,出现了陶渊明、谢灵运。陶渊明的诗歌按内容可以分成田园诗和咏怀诗。田园诗是他的独创,代表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