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监理(第三版)李惠强唐菁菁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第十四章建设项目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第十四章建设项目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第一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概述一、环境与环境质量1.环境的概念我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这种定义是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把环境中应予保护的要素和对象界定为环境,以确保法律的准确实施。从哲学角度来看,环境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概念,即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存在的客体。主体与客体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相对某一主体的周围客体因时空分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系统,就是相对于该主体的环境。主体内容变化了,环境内容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明确主体是正确把握环境概念及其实质的前提。第十四章建设项目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2.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系统内在结构和外部表现的状态对人类及生物界的生存和繁衍的适应性。例如水体的质量是由水以及水体中有机物、溶解氧、无机的磷、氮、悬浮固体物、酸性物质、碱性物质等组成。水中有机物含量增大,其生存及繁殖所需的氧增多,导致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中生物就无法生存;水中氮、磷等元素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为大量低等植物(如浮萍、绿藻、蓝藻)的滋生提供了生存条件,只要气温、水流等条件适宜就会大量繁殖,导致大面积绿潮、赤潮发生。空气质量是由氮氧和稀有气体以一定含量构成的恒定组分,加上二氧化碳、水蒸气、尘埃、硫化物、氮氧化物、臭氧等不恒定组分混合而成的,表现出无色、无味、透明、流动性好的状态。空气的这种结构和状态很适合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衍生。然而一旦空气的结构被局部破坏,例如氧气含量降低,或一氧化碳、硫氧化物浓度增高就会使人中毒,甚至死亡。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第十四章建设项目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描述环境质量可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如:(1)空气质量指标定量指标为:CO2、总悬浮颗粒TSP(直径≤100µm)、可吸入颗粒PM10(直径≤10µm)、NH3-N、SO2、CO、光化学氧化剂(O3)等在空气中的具体含量;定性指标:优、良好、中等、差等。(2)水体质量指标定量指标:CODcr(化学需氧量,≤15mg/L为优)、BOD(生化需氧量,≤3mg/L为优)、DO(溶解氧)、pH等;定性指标:一类水、二类水、三类水、四类水、五类水等。第十四章建设项目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近百年以来,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曾走了一条只考虑当前利益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伴随着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今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球扩散,以消耗资源为主的制造业被发达国家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更难以摆脱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现实。当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源被过度消耗,环境被进一步破坏的严峻局面。面对追求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冲突,我国提出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发展,走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道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第十四章建设项目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1989年12月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环保法》要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对环境的监督管理。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的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环保法》要求制定城市规划,应当确定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标和任务。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第十四章建设项目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环保法》中特别明确了工程项目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必须编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文件,对工程建设并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中落实有关环保工程的设计及其环保投资。在施工阶段建设单位会同施工单位做好环保工程设施的施工建设,落实环保部门对施工阶段的环保要求,包括保护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防止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应有的破坏;防止和减轻粉尘、噪声、震动等对周围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和危害,项目竣工后应当修整和恢复在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的环境等。《环保法》明确提出了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规定。第十四章建设项目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建设规模增加,大兴土木即成必然,影响环境生态的风险增大。加强项目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必须从建设项目全生命命周期的角度,全面、深远地审视建设活动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设业的可持续发展。三、工程建设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建设工程项目一般规模大,占地广,消耗资源多,工期长,对环境与生态影响较大。特别许多大型工程项目和有些工业生产项目,不仅在施工期对环境有影响,在其投入使用后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排放更是对环境与生态可能会造成长期、严重影响。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认真做好项目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意义重大。第十四章建设项目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工程项目建设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环境生态保护要求间的协调,实质也就是人类追求经济发展期望与自然环境生态容纳力及可自行恢复力之间的关系平衡,建设中人的不当行为如果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并超出了环境容纳力及可恢复力,则不平衡的自然生态最终必然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下面我们通过二个闻名的工程案例来了解工程建设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案例14-1世界闻名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竣工的埃及阿斯旺水坝,给埃及人民带来了廉价的电力,控制了水旱灾害、灌溉了农田,当初赞誉声遍及全球。然而,由于建设前期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不充分,过多地看到其造福兴利的一面,对项目建设可能破坏尼罗河流域生态平衡的风险影响缺乏认识,随后几十年遭到不平衡的自然生态回报给人类的一系列的严重影响:(1)由于大坝截流,上游尼罗河的泥沙和丰富的有机质沉积到水库底部,水库上部清水发电后泄入下游,使下游第十四章建设项目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尼罗河两岸原有的绿洲失去了肥源,土壤日趋盐渍化、贫瘠化,破坏了农牧业自然生态,给农牧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2)由于大坝上游泥沙沉积库底,使尼罗河入海的河口供砂不足,河口三角洲平原从原向地中海延伸变化为朝陆地退缩,使河口三角洲上的工厂、港口、国防工事有沉入地中海的危险;(3)由于缺乏来自陆上的盐分和有机质,致使尼罗河在地中海入海口处沙丁鱼生态环境破坏,原河口地中海海域盛产沙丁鱼的渔场遭到毁灭;(4)由于大坝阻隔,水库蓄水,使水库范围内的活水变成了相对静止的“湖泊”,为血吸虫和疟蚊的繁殖提供了生存条件,而又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致使水库一带居民的血吸虫发病率达到80%以上。上述一切对埃及尼罗河流域环境生态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当引以为戒。第十四章建设项目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案例14-2我国1957年4月13日正式开工建设的三门峡工程,初期因未能正确处理方案之争,合理处置水库泥沙淤积问题,1960年6月坝高340米,9月关闸蓄水拦沙,到1961年11月,水库拦沙163亿吨,94%的泥沙淤积在从潼关到三门峡河道中。不仅三门峡到潼关的峡谷全淤了,而且在潼关以上渭河与北洛河的河水入黄河口处也淤积了“拦门沙”,导致渭河的水位上涨,渭河两岸不得不筑起防洪大堤。1964年底,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治黄会议,在三门峡水库左岸增设两条泄流隧洞,并将原用于发电引水的4条钢管改为泄流排沙管,打开原施工时导流用的1~8号8个底孔,将电站发电机组的进水口底槛高程由海拔300米下降至287米,实行低水头发电。1990年之后,又陆续打开了9~12号底孔。随着改建增建的进行,水库运用方式也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控制运用,问题虽有所缓解,但渭河两岸防洪问题并未根除。潼关渭水的堤防多年来已加高了6米之多,渭河变成高于堤后地面的“悬河”,堤防如有溃口河水将一泻千里。第十四章建设项目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三门峡水库上游陕西地区强烈要求水库汛期不蓄水、不发电,借倘泄的水冲力带走泥沙,以降低潼关河床逐年升高的风险。但水库下游的三门峡市不同意,不蓄水发电每年要损失几亿元的发电收入,同时不蓄水将造成新的生态平衡破坏,影响到下游1亿多人口的利益,而上游渭河流域受影响的只有几十万人。中央也难以平衡各方意见。2003年10月,水利部会同中国工程院,就“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作方式专题”进行研究,提出对三门峡水库的运行方式进行调整,水库的防洪、防凌、供水等功能由在下游新建小浪底水库承担。也有工程院院士呼吁:三门峡水库应该尽快停止蓄水和发电。三门峡水库建成后虽在防洪、防凌、供水、发电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效益,但这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历时50多年的三门峡水电工程问题的解决仍待观察。大型工程对社会、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不仅要进行充分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而且要对环境影响在时间历程上的风险变化进行充分的评估,上述二例应引以为鉴。第十四章建设项目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四、环境系统及基本特性1.环境系统环境系统是由自然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系统这两大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的系统组成的整体。环境系统是由诸多的环境要素组成的,环境要素同时又是相互联系、且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则是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环境要素又分为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生物要素是指有生命体,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人类社会是一个特定的基本的环境要素,也是生物要素的一个子要素。非生物要素也称物理要素或物理-化学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城市建筑物、基础设施等。所有的环境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例如人们开采煤、石油作为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有大量SO2和NO2排入大气,而在大气扩散迁移过程中又形成H2SO4和第十四章建设项目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HNO3,并以酸雨形式降到地面和水体中,使水体pH值降低,降落到地面的酸雨又通过渗滤作用流入水体,在渗滤过程中溶解了土壤中大量铝离子等,引起水和土壤污染,使水生、土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受到影响,并通过食物链最后影响人类。这里的水、土、气是非生物要素,而水生动植物、土生动植物及人类是生物要素,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2.环境系统的基本特性环境系统的特性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描述。其中,与环境影响评价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系统特性可归纳为如下三方面。(1)整体性与区域性环境系统的整体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环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有相互确定的数量和空间关系,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水、气、土、生物和阳光是构成环境系统的五个主要部分,作为独立的要素,它们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各有其独特功能,这些功能不会因时第十四章建设项目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空不同而改变,但在构成某特定环境时,这五个部分因结构方式、组织程度、物质能量流的途径与规模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整体性是环境系统最基本的一个特性,在研究和解决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环境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充分考虑各种环境要素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各环境要素之间、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整体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如果将各环境要素单独作用叠加之和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就会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因此,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不是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