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有淮安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江苏省委政法委江苏省委研究室联合调研组(转自中共淮安市委政法委网站)编者按:2013年10月29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淮安调研,对该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予以高度评价。他指出:“这些年淮安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有很多很好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成果,某种意义上讲,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2013年11月,省委政法委、省委研究室联合调研组就淮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领域改革”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富有淮安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调研报告,现全文刊登,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参考。淮安是“阳光信访”的发源地。近年来,淮安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直面社会管理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并以其独有的创新敏锐和远见,切准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改革方向,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打造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社会管理创新品牌,初步建立了与市场化改革目标相契合、具有淮安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有力促进了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不断巩固和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工程在全省-2-的领先优势。——治理格局不断健全。逐步完善组织领导、责任落实、督查指导、考核奖惩等工作运行机制,初步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既有效整合了人财物等资源,又实现了各类管理主体责权利的有机统一。——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公共安全预防监督和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基层基础、网络虚拟社会综合管控等六大工作体系,基本形成了上下贯通、广泛覆盖的社会服务管理网络。——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全面推进网上服务与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建成市县乡三级图像监控中心,基本实现特殊人群数据库市级层面联网共享,科技防控网络互联互通互用,50%以上县(区)通过技防城验收,131个乡镇(街道)100%达到技防建设标准。——特色品牌亮点纷呈。“阳光信访”、网格化社会管理分别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社会管理创新奖,“6+4”情报研判系统获得全国公安基层革新一等奖,“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被国务院推广,“十大维权中心”全省首创,劳动争议一体化调处机制经验被新华社专题刊发。——平安指数大幅提升。2007年以来,全市刑事发案和生产安全事故数量逐年下降,未发生一起群体进京上访、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率达90%以上,信访办结率达86%。2012年,全市公众安全感达96.13%,治安满意度达-3-89.75%,均名列全省前列。一、高点定位,注重科学谋划社会管理创新布局近年来,淮安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注重用系统的思维科学谋划、用整合的理念凝聚合力、用综合的手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系统化推进。淮安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一把手”工程予以统筹推进,做到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淮安市社会管理创新行动计划》,对社会管理创新实施项目化推进,坚持每年落实一批社会管理创新重点项目,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任务落到实处。今年以来,稳评法制化、三级平台建设达标工程、“治安巡防荣誉卡”制度等16个重点项目有效实施,实现了社会管理工作以点带面的整体推进。坚持规范化建设。开展法治政府创建活动,实施“规范文明执法”提升工程,推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乡镇(街道)政法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17个文件,明晰各方管理权责边界,促进条块结合、职能融合、力量整合。深入推进县乡村三级平台规范化建设工程,在县(区)建设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平台,乡级建立乡镇(街道)社会管理中心平台,村级打造星级综治办平台,对相应的机构、人员、办公场所、硬件设施等方面都作出了详尽规定,为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规范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坚持民本化取向。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始终-4-把社会管理着力点放在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上。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涉及食品安全、教育收费、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重点问题的专项整治,加强对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帮扶救助,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管理的成效。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四民主、两公开”,有序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作用,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局面。二、源头治理,运用法治思维构筑社会管理屏障淮安注重标本兼治、关口前移,抓住决策执行、矛盾化解等源头环节,推动利益关系由末端处置向动态调适前移,筑牢社会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制度,对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严格执行社会风险评估前置程序。构建社会稳定评估的群众参与模式,通过列席旁听、媒体公示、网络直播等方式,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明确重大事项“应评尽评”范围,推行组建工作班子、收集各方意见、预测风险等级、组织专家评审、做好全程跟踪的“稳评五步工作法”,建立全省首家第三方稳评机构——淮安政和稳评中心,有效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近年来,全市共开展重大项目风险评估2321件,其中暂缓或停止实施30件。构建多元化社会矛盾化解体系。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扎实开展“一书五长”巡回接访、“三进三帮”等活动。建立“四项排查”工作机制和“零报告”制度,重要节日、重要敏感时-5-期开展拉网式集中排查、流动排查。完善疏导对接机制,实现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与信访、公安、检察、法院、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动对接。创立劳动人事争议一体化调处机制,推动人社、法院、总工会、经信等部门资源整合,打通调、裁、审程序衔接“梗阻”的通道,营造了和谐的劳动关系。目前,全市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调解率由过去不足50%提升到90%以上。进一步完善司法为民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法律便民服务活动,深化十大维权中心建设,健全民生案件优先审理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市建立120人执法监督工作专家库,参与执法检查、案件评查、执法调研等活动,强化行政和司法监督。建立健全联动执行机制,在全省率先建设“点对点”执行“查控划”系统,做到法院执行人员足不出户便能高效、快捷、准确地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查封、控制、划拨,有效地破解法院执行难问题。目前,市法院已实现与市公安局等7家单位联网调试,与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等9家金融单位实现了有机对接。三、科技支撑,运用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管理转型淮安着眼社会管理要素日趋增多、难度不断增大的实际,加大科技化、信息化手段在社会管理中的运用力度,不断创新和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建立社会管理信息系统。淮安开发运用涵盖社会管理各个方面的信息系统,把分散在多家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实行采集、分析、交办、监督的一体化运行,消除了管理的真空和“盲点”。清河区将人、地、物、组织、场所等管理要素全部纳入信息平台,建立7大模块、32个分类、300多项指标的-6-动态信息库,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服务的效率。洪泽县将县乡村三级社管中心信息平台与信息员手机终端无缝衔接,实现基层信息网上采集、交办事项网上流转、工作过程网上监督、责任目标网上考核,不断延伸和拓展社会管理领域。提升防控体系科技含量。稳步推进“设防城市”建设,建成市、县、派出所三级图像监控中心,治安部门普遍装备DNA检测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化科技装备,乡(镇、街道)监控系统规范化运行率达到90%以上。市公安局坚持信息导巡、信息导防,定期定时通过系统对社会治安进行智能化分析,整合了6000多个各类监控探头,实现了“空中加地面”的立体化巡防;创新研发了“6+4”情报研判工作系统,将“六类重点人员”与公安部“四库”进行比对,有效地提高了重点人员的控制能力,提升了抓捕的精确度,荣获了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一等奖。打造阳光信访综合平台。自主研发打造“阳光信访”综合服务系统,有机融合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和电子网络信访服务中心功能,引导群众通过网络、短信、手机、电话、视频反映信访诉求。同时,把系统终端延伸至全市9个县(区)、147个乡镇(街道)和400多个市县两级职能部门,强化信访案件的进程管理和办理结果群众评价机制,实现了信访工作的流程再造,切实推动职能部门公正高效地处理信访问题。目前,全市电子信访占比由过去的5%上升到49%,初信初访一次办结率已从过去的75%提高至86%,重信重访占比率从过去的22%下降到9%。四、重心下移,激发主体活力夯实社会管理根基淮安坚持从基础工作做起,高度重视和持续推动城乡一体-7-化管理,着力编织覆盖城乡、条块结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管理网络。推进“网格化”管理。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基层社会管理新模式,从网格划分、平台搭建、团队组建等环节入手,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源投放到基层,真正做到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第一时间服务群众。在网格化管理基础上,建立城乡并举、条块联动、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服务团队,开展矛盾纠纷联合化解、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等工作。清河区将全区划分成265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2”的网格管理员,建立了一支5200人的社会管理服务团队,形成区、街道、社区、网格、楼幢长五级管理体系。注重“精细化”服务。坚持寓管理于服务,注重为各类重点人群和弱势群体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深入推进“1+6”关爱青少年群体工作体系,以深化“青少年(在校生)零犯罪乡镇(街道)”创建活动为载体,实施教育防范、关爱助学、培训就业、环境净化、维权服务、结对帮扶等六项工程。树立“大维权”工作理念,整合各类维权资源,发挥专业维权优势,不断完善惠民帮扶体系,切实解决维权难的问题。近年来,市县两级维权中心共接待处理求助案件8049件,办结7857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965起,筹集并协助解决帮扶救助资金1200余万元。建设“专业化”队伍。启动“十百千”基层综治干部培养工程,每年对基层综治干部普遍轮训2遍。大力发展专业巡防队伍,在市、县、乡(镇、街道)分别建立特警队、专职巡防-8-大队和巡防中队。组建了500人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组,以及组建3.8万人的专业调解员、3.6万人的综治信息员和600人的专业网评员队伍,形成了社会各方联动的宏大综治队伍,为群众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目前,全市有5名专业调解员被国家司法部表彰为“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盱眙县打造的8012人信息员队伍的做法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栏目连续三次报道。五、机制创新,强化刚性约束提升社会管理实效淮安着力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的管理运行机制,严格目标责任管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不断释放社会管理创新的内生活力。健全齐抓共管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抓在手上,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上配强、政策上倾斜。市委主要领导与各县(区)和市直所有机关单位签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责任状,县、乡、村也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了四级责任共担的工作体系。建立“分层次、分系统、分责任”的目标责任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综治委全体会议、工作例会、专门小组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问题,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政府公共投入和社会多元投入相结合,建立社会管理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市、县、乡三级政府均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足额拨付使用。市财政每年专门安排200万元用于乡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对每个达标乡镇给予5万元奖励,县乡两级财政分别配套5万、10万元,用于社会管理重大项目建设。洪泽县-9-建立综治与平安建设经费全额保障机制,县级综治委成员单位所需专项经费由财政保障,12个镇综治与平安建设经费按月划拨县综治办统一管理,有效保证了经费落实和专款专用。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党政综合目标考核中占比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