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一、家世和故乡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1、家世。有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胡人、“突厥化的汉人”、李陵之后、李建成或李元吉之后诸法。第一说较为可靠。第一节李白的生平2、故乡。有条支说、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说、焉耆碎叶说、长安说、蜀说、山东说、金陵说。出生于西域(条支或碎叶)比较可靠。二、生平: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约五岁时,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①少年时代有很好的教养。“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一、一生分为五个时期: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②道教的深刻影响。蜀中道教气氛浓郁,青城山为道教十大洞天之一,其家附近的紫云山是道教胜地。他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一、一生分为五个时期: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③纵横家的深刻影响。约18岁时,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其间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谒见益州长史苏颋,受到赏识。其所谓“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或指此事。一、一生分为五个时期: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④侠士风慨的影响。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魏颢《李翰林集序》:“少任侠,手刃数人。”其自己《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出蜀东游时期①定居安陆(今属湖北)。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出蜀东游。先历洞庭、庐山、金陵、扬州、越中,后至云梦、襄阳、汝海,再定居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从此“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以安陆为中心,开始其干谒与漫游生活,历江夏、襄阳、洛阳,北上太原,南下隋州,曾上书安州裴长史、韩朝宗,希求荐用,失败。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出蜀东游时期②西入长安求仕。开元二十四五年前后(736-737),西入长安求仕,同样失败。《古风》中有好几首(如其二十四“大车扬飞尘”)、《蜀道难》、《梁甫吟》、《行路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都集中表现这个时期的愤激不平情绪。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出蜀东游时期③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离开长安,再次漫游,从梁、宋而洛阳、襄阳,后举家迁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3.四十二到四十四岁——三年长安供奉翰林时期或因声名,或因人荐(一说吴筠,一说玄宗妹玉真公主即持盈法师),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权,贤能之士屡遭排斥和迫害。而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遭受谗言诋毁,天宝三载(不满两年),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迫辞官离京。4.四十四到五十五岁——第二次漫游时期此后11年,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识,同游梁、宋,又遇高适,三人怀古登临,把酒论文,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后在齐州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再次入道。再后寄家东鲁,南下吴越,北上蓟门。这时期其思想是复杂的,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入世,希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并没有消退。5.五十五到六十二岁——晚年时期①爱国获罪。天宝十四载(755)11月,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庐山一带隐居。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游地区,李白激情满怀地加入永王幕府。不料肃宗视李璘为叛党,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狱,不久流放夜郎。幸在三峡遇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5.五十五到六十二岁——晚年时期②终老当涂。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上元二年(761)闻知李光弼出征东南,又想从军报国,无奈半道(至金陵)病还,往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次年病逝于当涂李阳冰的寓所,年62岁。三、李白的思想与人格特点1、思想⑴复杂的矛盾统一体。李白志向远大,既想“立抵卿相”(《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又有志于成为司马迁那样的总结中国古代文化的名人(《古风》五十九首其一:“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同时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嗜酒狂傲,崇尚功成身退。可见思想极为复杂。龚自珍《撮录李白集》:“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⑵儒家用世思想始终是主导。李白直到晚年仍志于“济苍生”、“安社稷”,建立盖世功业是其终生的奋斗目标姜尚、傅说、郦食其、鲁仲连、宁戚、范蠡是其心中的偶像。⑶神仙道教信仰占有重要地位。其有十分之一的诗与神仙道教有关。他正式入道,炼丹服食,是非常认真的,充满对于神仙境界的幻想。神仙道教思想对李白的影响:①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行为狂放,飘逸洒脱;②想象丰富,诗歌呈现浪漫主义风貌;③亲近自然,创作大量的山水诗;④企慕神仙,创作大量的游仙诗;⑤仕途失意时,借助道教自我解脱,并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一、李白的乐府诗歌1、借古题写时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上之回》、《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侠客行》等,均属于缘事而发之作,与《古风》诗一样,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托。2、用古题写己怀,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类诗虽说是拟古,却处处有“我”在,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李白乐府的“主观性”、“抒情性”具体表现为三方面(1)抒写自我情志不再如古乐府多运用“代言体”抒发群体性的普泛情感或叙写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件,李白乐府中像《丁都护歌》那样直接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少见;李白乐府“个性”特征非常鲜明,呈现大气磅礴,宣泄淋漓,想落天外,奇之又奇的特征。如《行路难》、《将进酒》。(2)以抒情为主,打破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给人一气呵成、奔腾回旋的动感。①句式参差错落、韵律跌宕舒展。这在杂言体乐府中表现尤为明显,如《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和《行路难》等,大都是以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都具有这种散文化的抑扬顿挫之美。②多直抒胸臆,喷发而出,且随情所至,急转陡折。如:“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火山喷涌;《行路难》的情感曲折多变。这种杂言体乐府,在体制和格调方面,与唐代盛行的歌行体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3)融个人的感慨与对社会的批判于一炉,主旨朦胧、复杂。《蜀道难》是典型代表。3、李白乐府诗创作的历史价值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实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的根本性转变。行路难三首(其一)(作品选P7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蜀道难(作品选P70)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1、题解此诗当是开元二十四五年前后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写。《蜀道难》为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旧作多咏蜀道之难,李白却赋予其深厚政治内涵和雄健奔放的气势,在着力描绘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的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政治的某些忧虑与关切。时人殷璠《河岳英灵集》:“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明胡应麟《诗薮》:“乐府则太白擅奇古今……《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惝恍莫测。”2、主题的含蓄性、丰富性。胡应麟所谓“《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惝怳莫测”,即是说本诗主题含蓄朦胧讽玄宗幸蜀言险著戒,非专指一人一事即事名篇,别无寓意寄托作者功业难成,仕途坎坷的感慨反映诗人忧国之思,揭露时弊3、层次和线索(1)层次①(开头—“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开辟之难。以三个感叹词、两叹句起笔高歌,接着运用了蚕丛、鱼凫的历史传说和五丁开山等神话,夸写蜀道开辟的艰难。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写蜀道旅途之难。是全诗描写的重点,诗人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③(“剑阁峥嵘而崔嵬”—末尾):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残害人民。文末的结语写蜀道之难导致的结果。行人望蜀兴叹,徒唤奈何,言有尽而意无穷。3、层次和线索(2)线索以“由秦入蜀”(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的游踪为构筑全篇。重点描写“太白”山(间接写蜀道难)、“青泥”岭(直接写蜀道难)、“剑阁”(政治担忧)、“锦城”(谏友离蜀)四个点,各有侧重,将多主题含蓄地表现出来。4、艺术特征(1)精巧的构思。融咏叹山水与政治感慨于一体,在描写蜀道“难”中抒写政治情怀,并借助于古题乐府的形式。故而“奇之又奇”、“惝怳莫测”。4、艺术特征(2)喷发式的抒情方式。诗人对自然景象,不是冷漠观赏,而是热情赞叹。开首三个叹词、两个叹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对蜀道难的感受,也奠定全诗喷发式抒情的基调。全诗的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更是运用比较手法,将诗人的赞叹之情表现到极至。“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等都是直抒胸臆的句子。4、艺术特征(3)反复咏叹的形式及作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其作用:①反复渲染蜀道之难,创造出雄奇磅礴、迷离杳深的抒情氛围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如同乐曲的主旋律始终激荡着读者的心弦,回旋激荡,余韵悠长,让读者不能释怀。②首叹定基调,造成悬念和气势;次叹借景抒情,激发读者的联想和同感;尾叹收结全篇,发人深思。4、艺术特征(4)想象、夸张、神话传说等浪漫主义手法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