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中唐诗歌2中唐诗歌概说1、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代宗大历元年(766)——敬宗宝历二年(826,约60年)32、中唐诗歌的主要内容(1)大历十才子与大历诗风及边塞诗(2)中唐山水田园诗(3)韩孟诗派及李贺的创作(4)白居易与新乐府诗潮43、中唐诗歌的基本特点(1)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2)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之一;(3)尚俗尚奇,风格为之一变。(4)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5中唐诗歌的分期中唐诗歌可为前后两期.前期:大历至贞元年间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诗歌创作;以及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李益的边塞诗创作。6中唐后期文学(贞元以后)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一格。7第一节白居易与元白诗派一、元白诗派的形成二、白居易的生平与诗歌主张三、白居易讽谕诗的得与失四、白居易的感伤诗、闲适诗8一、元白诗派的形成1、主要成员: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王建等。2、他们之所以形成一个流派,主要原因有两个:①都写了许多写实性的“新乐府”诗:②风格都是通俗平易。93、“新乐府”的概念:新乐府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它的精神是继承和发展汉乐府以来及建安诗人的现实主义传统。有三个特点:A、用新题;B、写时事;C、不入乐。10“乐府诗”的发展:《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杜甫新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白等人的新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11新乐府运动唐代贞元(785-805)、元和(806-820)年间,以白居易为首的一派诗人,从爱国、忧时,同情人民的立场出发,大写以讽谕为目的、以新题乐府为形式的诗歌,一时之间蔚成风气,形成高潮,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是一场现实主义的诗歌运动。12二、白居易的生平与诗歌主张(一)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其生平和思想可分为前后两期,以四十四岁贬谪江州司马为界:13前期:积极入世,以“兼济天下”为主导思想。出生河南新郑,11岁随家人迁符离,后迁越中。20岁后在符离勤奋读书、写作,28岁在宣城应乡试,29岁省试及第,32岁与元稹又同登“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35岁又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三登科第,在长安传为美谈。1435岁至44岁在朝为官,其中在四十岁丁母忧。44岁,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时任闲职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当天就上疏主张捉捕凶手,受诬被贬。(原因①宰相以为白为东宫官,不该在台谏官之先言事。②诬白母亲因看花落井死,而作“赏花”、“新井”诗,有伤名教。)15后期:中年时由于受到政治挫折,思想趋于消极,奉行“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元和十年(44)至长庆四年(53),任地方官江州司马、忠州刺史、杭州刺史等。最后二十年任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由八品至二品,由月俸一万六至月俸十万。晚年虽然官职不断升迁,但却采取了明哲保身信奉佛道的人生态度。闲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修香山寺,号香山居士。其《竹楼宿》云:“此处与谁相伴宿,烧丹道士坐禅僧。”《负春》:“病来道士教调气,老去山僧劝坐禅。”《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趟。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牛李争起,为避祸,分司东都。)16白居易集注本去世前,自编其诗文“3840首”,分五本保存,这样他的诗文大部分得以保存。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朱金诚《白居易集笺注》17(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1)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写时事,要有现实意义,写作目的是向朝廷敬献:“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18(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2)追求浅切、明白的语言,使老妪能解。重内容轻形式:“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来之者传信也,其体质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3)写作方式。写作新乐府,即事名篇,首章标其题,卒章显其志。19三、白居易讽谕诗的得与失(一)得1、思想深刻白居易的讽谕诗有一百七十馀首,这些诗大都作于贬谪之前,在写实和尚俗一点上,与张籍、王建等人一脉相通,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度和尖锐性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此类诗作有两个基本倾向,即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如:《观刈麦》、《村民苦寒》、《宿紫阁山北村》20讽谕诗的代表作是《秦中吟》和《新乐府》《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一吟悲一事”(《伤唐衢二首》其二),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新乐府》五十首,作于元和四年,至元和七年大体改定。这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颇为广泛,涉及到王化、治乱、礼乐、任贤、时风、边事、宫女诸多方面,但其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仍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章。212、讽谕诗代表作《新乐府》的艺术成就(1)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这种安排使得中心突出,意旨明确,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如《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秦吉了》,“哀冤民也”;《卖炭翁》,“苦宫市也”……22(2)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如《秦吉了》开篇这样写道:“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浅显流利,读来琅琅上口。诗的后半以秦吉了喻谏官,以鸡燕喻百姓,以凤凰喻君主:“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意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用寓言形式进行讽刺批判,含蓄而切当。23(3)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感情浓烈。如《上阳白发人》中间一段写那位白头宫女因被妒而“潜配上阳宫”后的生活: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秋月,东西四五百回圆。这段描写与《长恨歌》中唐明皇思念杨妃的一段描述颇为相近。24又如《井底引银瓶》中女主人公对少时生活情景的一段回忆: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浅俗明快,又富情韵,字里行间,洋溢一股青春气息。由于这对青年男女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爱情悲剧。诗的最后发为议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但由于叙写时感情超越于“止淫奔”的题旨之外,透露出强烈的悲剧气氛,所以仍然引发读者的深切同情。253、取得突出成就的《卖炭翁》这首诗借卖炭老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扰民害民、宦官强取豪夺的野蛮行径。其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尤为精警,先用“可怜”二字倾注无限同情,继以一“忧”一“愿”来写卖炭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真实贴切。诗中未发一句议论,全用形象说话,却发人沉思。26(二)失:《新乐府》的缺憾1、程式化:《新乐府》的创作目的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给诗篇添加一个议论的尾巴;有时则画蛇添足,作不必要的重复。272、凑数量:有些诗篇所写事件,诗人本无深感,只是为了凑足五十篇之数而作,所以写得枯燥乏味,不耐咀嚼,如《七德舞》、《法曲歌》、《二王后》、《采诗官》等,大都是议论和说教的堆积。3、真情不足:由于过多注重诗的现实功利目的,作者常用理念去结构诗篇,真情实感相对不足,比起杜甫那些深切体察民瘼、一任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意蕴丰厚的乐府佳作来,《新乐府》中不少作品确有一间之隔。284、欠含蓄:在语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有时一件简单的事理也要反复陈说,致使诗作不够精炼含蕴。总之①由于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有的作品流于抽象说教:②由于强调通俗,有些作品直白浅露,缺少美感和韵味。29四、白居易的感伤诗、闲适诗1、白居易的感伤诗此类诗是有感于一时一事而作。《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品,是唐代长篇叙事诗的杰作。两诗都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以叙事为线索并穿插着抒情。两诗情节曲折,叙事详尽,描写细腻,语言精美流利,音韵和谐,婉转动人,善于渲染气氛,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302、白居易的闲适诗(1)闲适诗的情调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31如诗人步入仕途不久所作、列在白集“闲适”第一篇的《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一诗,即表现出对“帝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现有生活的满足。诗末四句这样写道: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另一首作于盩屋尉时的《官舍小亭闲望》也有类似的诗句: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32以淡泊知足之心,对清爽自然之景,境界不算大,格调也不甚高,但自得自适之情却别有一番意趣。这种知足保和的心境,越到晚年表现得越突出:“世间好物黄醅(pēi)酒,天下闲人白侍郎。”(《尝黄醅新酎(zhòu)忆微之》)闲适生活与诗酒人生、佛道心境全都表现在闲适诗里:“七篇《真诰》论仙事,一卷《坛经》说佛心”(《味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33(2)知足保和的心境渊源A.源于他对政治的厌倦和佛、老思想的影响;他炼丹服药,诵经坐禅,释、道二家在他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中都留下了甚深的印记。B.也源于根深柢固的浅俗思想。他的很多闲适诗,都热衰于铺叙身边琐事,将衣食俸禄挂在嘴边,千篇一律,令人生厌。苏轼说“元轻白俗”(《祭柳子玉文》),所谓白之俗,主要就表现在这里。34(3)闲适诗的内容A、白居易另有不少记游写景的“闲适”之作,很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如他被贬之后写的《题浔阳楼》、《读谢灵运诗》、《宿简寂观》、《咏意》等诗,都能以审美的眼光和清新的笔调,观照自然,抒写心愫,排遣忧愁,超然物外,表现出“逸韵谐奇趣”的特点。他的《大林寺桃花》虽仅短短四句,却理趣悠长,活泼可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35B、白居易的闲适诗还有不少说理议论的篇章,所说之理又多为出世逃禅、知足保和之类,初读之下,尚觉清爽,数篇之后,便觉陈陈相因,了无新意,正如他自己所说:“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上怪落声韵,下怪拙言词。”(《自吟拙什因有所怀》)但白居易诗也有说理说得好的,如组诗《效陶潜体十六首》便将议论与叙述、描写结合起来,以饮酒为契机,表现诗人“便得心中适,尽忘身外事。更复强一杯,陶然遗万累”的真实情态,较之一般纯发议论的说理诗,自不可一概而论。36(4)闲适诗的影响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