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西方翻译史及翻译理论概述一、西方翻译简史有文字记载的西方翻译史的起源——公元前三世纪西方翻译史的两条早期线索:1.与《圣经》翻译密切相关2.罗马征服希腊——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公元前三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史诗《奥德赛》西方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译作——希腊语翻译《圣经·旧约》《圣经旧约》:古代希伯来民族(古代的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文学典籍,成书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之间,定型于公元1世纪。基督教创立之初,沿用了希伯来文《圣经》作为其经文。公元前三世纪,耶路撒冷的主教埃里扎尔应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的请求,派译员去亚历山大城承担《旧约》的翻译工作公元前285至249年间,72名犹太学者云集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从事这项翻译,译成《七十子圣经》(Septuagint),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七十子希腊文本》的翻译两大特点:一是开创翻译史上集体合作的先河;二是译者不是希腊人,影响了译文的质量《旧约》希腊文七十子译本本加上希腊文《新约》,一直是基督教的标准《圣经》典籍。与圣经有关的翻译史话:“巴别塔(Babel)的故事”(《旧约·创世纪》第11章“TheTowerofBabel”)Atonetimethewholeworldspokeasinglelanguageandusedthesamewords.Asthepeoplemigratedeastward,theyfoundaplaininthelandofBabylonia(巴比伦)andsettledthere.Theybegantotalkaboutconstructionprojects.“Come,”theysaid,“let‘smakegreatpilesofburntbrickandcollectnaturalasphalt(沥青)touseasmortar(砂浆).Let'sbuildagreatcitywithatowerthatreachestotheskies–amonumenttoourgreatness!Thiswillbringustogetherandkeepusfromscatteringallovertheworld.ButtheLORDcamedowntoseethecityandthetowerthepeoplewerebuilding.Look!hesaid.Iftheycanaccomplishthiswhentheyhavejustbeguntotakeadvantageoftheircommonlanguageandpoliticalunity,justthinkofwhattheywilldolater.Nothingwillbeimpossibleforthem!Come,let'sgodownandgivethemdifferentlanguages.Thentheywon'tbeabletounderstandeachother.“Inthatway,theLORDscatteredthemallovertheearth;andthatendedthebuildingofthecity.ThatiswhythecitywascalledBabel,becauseitwastherethattheLORDconfused(变乱)thepeoplebygivingthemmanylanguages,thusscatteringthemacrosstheearth.西方翻译的六次高潮第一阶段:拉丁文翻译肇始阶段第二阶段:宗教文本翻译阶段第三阶段:中世纪中期的翻译高潮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高潮第五阶段:17世纪至19世纪的西方翻译高潮第六阶段:二战以后的当代西方翻译第一阶段:拉丁文翻译肇始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4世纪左右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罗马帝国大规模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历史背景——罗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取代了希腊在地中海的统治地位,成为强大的帝国,罗马人开始把希腊文化移植本土,形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恩尼乌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其它希腊戏剧作品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后世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第一位著名的西方翻译家——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Andronicus,公元前284年-前204年)罗马史诗和戏剧的创始人,最早的翻译家原籍希腊,被罗马人俘获,成为奴隶,成为自由人之后,在罗马以教授拉丁语和希腊语为生大约在公元前250年,翻译荷马史诗《奥德赛》,是第一篇译成拉丁语的文学作品,也是第一首拉丁诗。译作的一大特点在于,在翻译希腊神学的名字时,译者不采用音译,而是用类似的罗马神的名字取代原名,在当时促进了罗马神同希腊神的融合受托把一部希腊悲剧和一部喜剧翻译并改编成拉丁语,供“罗马赛会”演出使用,促成了罗马的舞台表演艺术的诞生一生翻译改编悲剧九部,喜剧三部重要贡献:第一个把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介绍给罗马社会并使希腊的诗体、韵律适合于拉丁语言第二阶段:宗教文本翻译阶段第二阶段:5世纪—中世纪初期的11世纪(古罗马帝国后期)历史背景:宗教势力影响巨大,基督教教会为传播基督教思想,翻译和解释《圣经》成为宗教界最主要使命欧洲各国政府、教会及其他团体花费庞大人力、物力将《圣经》成各种语言。有的《圣经》译本甚至成为有关民族语言的第一批文字资料哲罗姆(St.Jerome,公元345-420),于382至405年翻译第一部拉丁文《圣经》西方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精通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最初从希腊文翻译《七十子圣经》,后来又参照希伯来原文重新翻译。译本被称为拉丁文《通俗本圣经》(Vulgate)。从公元8世纪开始,直到西方宗教改革之前,一直作为西方教会的《圣经》正典长期使用。第三阶段:中世纪中期的翻译高潮第三阶段:11世纪—12世纪历史背景:9世纪到11世纪,阿拉伯人扩张,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史上的“百年翻译运动”,将各国典籍翻译为阿拉伯文,尤其以翻译、诠释希腊典籍文本为主要内容。(巴格达“翻译院”)11世纪至12世纪,西方人重新控制了地中海,西班牙托莱多成为了西欧宗教与文化的中心,大批阿拉伯作品涌向西班牙,西方各国学者也纷纷来到这里,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托莱多“翻译院”)两大特点:1)翻译活动始终得到基督教会的资助;2)翻译的作品主要是希腊著作的阿拉伯语译本,其其次是阿拉伯语原著和希腊原著托莱多大规模翻译活动的历史意义:1.阿拉伯人翻译的希腊文本为西方较好地保存了希腊文化,其功效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得到充分发挥。2.通过翻译,西方世界了解阿拉伯文明和东方思想3.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4.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中世纪末期的英文本《圣经》翻译1389年,英国的约翰.威克利夫(JohnWycliffe)开始翻译最早的英文本《圣经》特点:文字明白畅晓;为英语民族语言的统一做出了贡献。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高潮第四阶段:14世纪—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宏大运动,西方翻译活动空前高涨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家,于1522至1534年采用民众的语言,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法国阿米欧,文学家,用17年(1542-1559)时间,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成为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翻译史上一部不朽的文学译著英国查普曼,作家兼翻译家,1589至1616年翻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诺思,1579年译《名人传》弗洛里欧,1603年译蒙田的《散文集》等1611年英国《钦定本圣经》的翻译出版1603年,英国国王指定47名学者翻译修订不同教派能接受的《圣经》,经过长达8年的翻译、修订,1611年出版《钦定本圣经》(KingJamesBible)。KingJamesBible的翻译出版标志着现代英语的形成。译文忠实流畅,通俗优美,韵律性强,赢得“英语中最伟大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影响巨大。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翻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的地位终于得到巩固,同时也表明翻译对民族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第五阶段:17世纪至19世纪的西方翻译高潮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欧洲文学的互译是主流,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翻译活动密切互动,俄国也翻译了欧洲各国大量的作品,推动了其文学创作的发展。英国17世纪:托马斯·谢尔登(ThomasShelton):译《堂吉诃德》时,遇到难懂字句自我发挥,有高超的文学造诣,使译文和原文一样优美。查理斯·科顿(CharlesCotton):译了蒙田的《散文集》,是英译作中的一颗明珠,价值极高。约翰·史蒂文斯(JohnStevens):与科顿同时代翻译家中最勤奋的,大部分译作是历史著作和旅行记,通过他的译作,英国人才开始对西班牙历史和文学有较多了解19世纪:托马斯·卡莱尔(ThomasCarlyle):主要译作有歌德的《海伦娜》等,英国读者了解到德国人当中有一位天才作家,并认识到德国文学也有真正的研究价值。爱德华·菲次杰拉德(EdwardFitzgerald):从波斯语翻译奥玛·海亚姆(OmarKhayyam)的《鲁拜集》(Rubaiyat),是19世纪最杰出、也是英国整个翻译史上最优秀的译作一。翻译出版《鲁拜集》的主要贡献在于:1、模仿原诗格律,为英语创立了一种新的诗体,该诗体由四行组成,每行为五个音步,第三行不押韵。2、使英国读者了解到东方国家的一些情调。俄国18世纪初,俄国进入彼得大帝时代。版图统一,俄渐成欧最强盛国家之一。彼得大帝改革,对外开放,积极交流,吸取文明。使18世纪成为俄翻译史上极为重要转折点。该时期翻译活动开展的四个特点:1)翻译活动得到皇室的支持;2)文学家热心于翻译事业;3)翻译工作有了一定的组织性;4)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崇拜西欧特别是法国文学,促使法古典主义文学影响了俄国—俄文学创作古典主义流派。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出现了一定的组织性,主要表现为:成立翻译协会,组织翻译竞赛。1768年俄成立“翻译外文书籍协会”—专门翻译工作者协会,俄翻译史上最早专业组织。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18世纪俄第一位大学者和诗人,杰出语言学家和翻译家。纯洁化俄语——清理俄语词汇,在俄罗斯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接近口语、平易明白的文学语言。亚历山大·普希金:俄罗斯最伟大的人民诗人,19世纪俄国文学界的杰出代表。“活译”原则,译笔明白流畅,纯朴自然。他不仅在创作而且在自己各个时期的译作中,创造性的运用了俄罗斯活的语言,使其达到高度完美的境界,从而创立了标准而且出色的俄罗斯文学语言。19世纪-20世纪,西方开始较多的翻译中国作品,出现汉学热潮。历史背景:13世纪忽必烈在位之时,罗马教廷派宣教士来华传道,由官方打开了东西方文化直接交流之门。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MarcoPolo)在元朝任职17年。《马可·波罗游记》—西方第一部以第一手材料介绍中国的著作,西方较大范围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从这个时候开始了。16世纪末,中国作品译成西方文字介绍给欧洲读者。现存最早中国书西译本是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MichaelRuggieri)译成西班牙语的《明心宝鉴》。19世